優(yōu)思學院|解構質量成本(COQ)

所謂質量成本(Cost of quality-COQ)是指為了防止出現錯誤以及產生錯誤而引起的一切費用。
假定你要提供一種優(yōu)質的產品或服務給你的顧客,質量成本是指你因為不能第一次便做好(Doing the right thing the first time)而產生的所有有關成本。質量成本通常包括三方面: 預防成本(Prevention cost)、檢測定成本(Appraisal cost)及失效成本(Failure cost),而失效成本又可分為內部的成本(Internal cost)和外部的成本(External cost)三者加起來就是所謂質量成本(Cost of quality)。

據美國質量管理大師克勞士比(Philip Crosby)估計,一般企業(yè)的質量成本約占營業(yè)額的20~40%。
而另一位質量管理專家費根堡(A.V. Feigenbaum) 則認為在10~40%之間。
美國質量協(xié)會(ASQ)在1987年進行了兩方面的研究調查,一是以企業(yè)為對象作意見調查,發(fā)現70%的行政人員認為質量成本低于營業(yè)額的10%;但另一研究卻顯示,大部分的企業(yè)的質量成本高達營業(yè)額的40%。
在英國,根據國際精益六西格瑪協(xié)會(ILSSI)的一項研究顯示,質量成本約占營業(yè)額20~35%的企業(yè)比比皆是。所以管控好質量成本,將可有效高公司獲利能力,優(yōu)思學院[1]估計,當企業(yè)能夠提升過程的能力,從三個西格瑪提升至六西格瑪之后,公司的質量成本有望減少至營業(yè)額至少于1%。

有些質量成本是難以觀察或者容易被忽略的,所單去看最終產品的不合格率或者客戶的退貨是不夠的。因此,由Armand Feigenbaum博士創(chuàng)建的“無形工廠” (Hidden Factory)一詞,常用于描述解決問題和返工零件所花費的性能之間的差異。很多質量差劣、庫存不足等類似情況造成的銷售損失是傳統(tǒng)會計方法無法解釋的。低效的過程,同樣可以生產出好的產品,但沒有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也是資源的浪費(Waste)。

對于無形成本,會計準則設定在低于驗證產出率的產值點,或根據歷史業(yè)績計入不合格品和缺陷的超額備抵。與會計準則比率和經核實的產出率之間的差異有關的額外材料、人工和制造成本反映了執(zhí)行成本。下圖顯示了質量問題與業(yè)務成本結構的關系。
對質量差劣成本的詳細研究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嘗試,大多數公司沒有時間和資源來進行這樣的行動前評估。最好有一個外部組織幫助改革工作或使用基于時間的成本核算方法,因此這種方法必須在整個組織中采用。
確保機會以持續(xù)的方式量化是財務部的一個關鍵角色。最常用的方法是從總賬開始,注意專門用來跟蹤質量成本的賬目,如返工、浪費、報廢、保修索賠等,可以幫助確定一些其他成本,這些資訊能為公司將來推動六西格瑪奠定穩(wěn)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