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于施蒂利亞的福勞福音書(下)
接上文:誕生于施蒂利亞的福勞福音書(上) - 嗶哩嗶哩 (bilibili.com)
原作者:Peter Wind
原載: ? Die Entstehung des Vorauer Evangeliars in der Steiermark“, Zeitschrift des Historischen Vereines für Steiermark Jahrgang 86 (1995) , pp. 45-61.
翻譯:Teutonius
編者按:本文為1995年P(guān). Wind撰寫關(guān)于施蒂利亞的福勞福音書對于作者與筆跡風格的考證,由縱橫史學社翻譯組Teutonius翻譯完成。為便于讀者閱讀,譯者將關(guān)于注釋部分作者使用的德語單詞簡寫于文后附錄處進行了梳理與解釋。?
部分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福勞抄本21號、159號、276號與277號在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guān)系
我們不能僅將重點放在福勞抄本于貝恩哈德主教任期內(nèi)完成這一點上,同時期其他的福勞手稿被以類似的方式整合到了福勞的抄本修道院中或是在主教個人的“協(xié)助”下創(chuàng)作與編輯,其中僅有被選取的4本初步確定了可能的來源,即:21號、159號、276號和277號文本。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21號文本——一本薩爾茨堡禮拜儀式的彌撒,因為貝恩哈德將那位同時期捐贈者的名字署于書內(nèi)[1],這位捐贈者不僅提供了撰寫這份文本的經(jīng)濟與財政條件,而且還將問題延伸至這份文件的可能的誕生之處上。這位抄本的捐贈者身份已經(jīng)很顯而易見了:林德的維爾納(Werner von Lind),一位塞考主教區(qū)修道院的修士[2]。這位教士被認為是與福勞彌撒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塞考彌撒抄本的捐贈者,即格拉茨大學的417號文本(Codex 417 der üB Graz.)[3],據(jù)此也產(chǎn)生了一個猜測:兩份文本都是維爾納在塞考修道院創(chuàng)作的,這個假設(shè)在格拉茨417號文本的禮拜歷法中得到了證實。
上述的這份材料顯然可以歸入塞考的歷法表之內(nèi),除此之外在在薩爾茨堡大教堂教士會中除了一些特殊的節(jié)日外還提到了圣阿曼德節(jié)(Heiligen Amand)(見圖0-1),埃倫特魯?shù)鹿?jié)(Erentrudis)(見圖0-2),圣魯珀特節(jié)(Rupert)(繼任者為維吉爾)(見圖0-3),圣奧古斯丁節(jié)(Augustinus),圣瑪利亞抹大拉節(jié)(hl. Maria Magdalena),圣瓦倫丁節(jié)(hl. Valentin)以及塞考修道院建成紀年日[4]。雖然這些“塞考紀念日”并沒有被所有的歷法收錄,但其交替出現(xiàn)的頻率則說明:12世紀末時這些日子在塞考已經(jīng)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作者有規(guī)律、部分尖銳的以及強調(diào)彎曲部分的筆跡將上述的這種分類加以擴展,除了塞考與福勞的彌撒外,福勞的教會年歷禮拜書(Lektionar)(Cod.25)也是以此書寫的[5],福勞的169號文件(Vorauer?Cod.169)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證了這一點[6]。這種寫作風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垂直的筆畫,在中間較寬部分的強調(diào)或是常常出現(xiàn)向上延伸的字腳(Fu?striche)。其的獨特的形式有:字母a的上彎從左起筆而形狀尖銳,彎曲、向左傾斜的圓形字母d,有時字母g的小頭被刻意寫成矩形和它龐大而狹窄的下彎,亦或是字母r向上延伸的小鉤[7]。這些抄本集被認為誕生于12世紀90年代,可以通過塞考彌撒抄本的附錄來推斷出這一時間,因為這些撰寫者是活躍在13世紀的那一批作家[8],此外通過f和s的上鉤部分也可以對這一假設(shè)的寫作時間進行考量。
??
? ?

圣阿曼德(c.584-679),克洛塔爾二世統(tǒng)治下,于628年被任命為主教,其生平主要來自”Vita Sancti Amandi”,由八世紀Beaudemond(拉丁語:Baudemundus)所作——譯者注

圣埃倫特魯?shù)拢╟.?-718),大約出生于七世紀末,圣魯珀特的侄女,700年建立了儂山修道院Nonnberg Abbey
——譯者注
? ? ?

圣魯珀特(c.660-710),希爾德貝爾特三世時期擔任沃爾姆斯主教,去世后其遺體被繼任者維吉利烏斯主教(即文中提到的維吉爾)移至薩爾茨堡,被視為薩爾茨堡的守護者——譯者注
? ? ? ? 除了福勞彌撒外福勞藏本159號文本第一部分(Vorauer Sammelkodex 159)(至Bl.111v)都在貝恩哈德大主教的任期內(nèi)影響下寫成,這一點比彌撒更容易證明,因為貝恩哈德大主教也參與了寫作活動[9]。其他人的字體則相當富有特點,有時這些字體非常尖銳(字身部分在起筆與結(jié)筆處為斜體)、棱角分明并且寬度較大,此外在向上的較細一筆(Haarstrichen)與筆墨陰影(Schattenstrichen)處有著較大差異[10],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小寫體與塞考寫作學校的原始筆跡的聯(lián)系[11]。貝恩哈德主教給159號文本(Cod.159)提供了字體樣本的證據(jù)乍一眼下很難發(fā)現(xiàn),他的字體更加寬闊、更加正規(guī)[12],從而與當時的校對、邊注、作者與所有權(quán)說明形成對比。將其與另一份類似貝恩哈德筆跡的抄本比對后,也證明了這類編排是存在的[13]。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確認貝恩哈德參與了159號文本(Cod.159)的編纂,此外還能提出假設(shè):抄本(Bl.1r)的捐贈者阿爾貝因(Albuin)也是福勞的修士[14],因此我們可以猜測159號文本的第一部分也產(chǎn)生于福勞。這一事實可以通過用同一風格寫成的來自福勞的抄本(Cod.276,1.Teil)和“弗雷德里克的事跡”(Gesta?Friderici)(見圖0-4)(Cod.276,2.Teil)中的配有裝飾線和小鉤的花體首字母和句首大寫字母來證明[15]。
??? 這里不得不提到貝恩哈德主教任期外寫成的第三份抄本,即276號文本(Codex?276),在文本中福勞抄本與福萊辛的奧托(Otto?von?Freising)的“弗雷德里克的事跡”兩者是統(tǒng)一的[16],如果僅根據(jù)福勞抄本中并不包含貝恩哈德大主教的附注就得出這份抄本是在貝恩哈德之后被他人并入了這份文本的結(jié)論還為時尚早,不過這也并非如范克所想證明的那樣[17]:所有的內(nèi)容都由貝恩哈德所寫。但范克也在關(guān)于福勞抄本起源的討論中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角度,他的工作自始至終都在對福勞抄本進行研究,他在文本102v左欄的第12行處附上了一張圖[18],以對貝恩哈德當時的字跡風格進行更加深入的論證。范克的這一指示有其依據(jù),12行字跡確實有10行為貝恩哈德所寫,貝恩哈德矯揉造作的(manieristisch)(例如字體的主干部分略有有所分離),斜體的(例如字母d高領(lǐng)的圓肚)和緊湊的字體,都是貝恩哈德早期字體的基本特征[19]。以上信息則引出了一個合理的假設(shè):福勞抄本與福勞福音書一樣是在當時貝恩哈德大主教的任期內(nèi)撰寫并由他本人編輯完成。此外貝恩哈德還與其他作者們一同以通俗語言完成了福勞抄本的101rb、132va與134ra,由此可見,其他的作者們也應(yīng)是由貝恩哈德聘請的。

福萊辛的奧托(c. 1114– 1158)著,本書全稱為Gesta Friderici Imperatoris ,此外其還有一本著作為 ?Chronica de ? ? duabus civitatibus(雙城編年史)

?

??? 當然我們也可以對此提出假設(shè):這些作家來自貝恩哈德的任區(qū)之外并且屬于對福勞有深刻影響的塞考的寫作學校研究。這一猜測一定程度上被撰寫參與者個性化的字體所證實,因為它們都來源于上文所提到[20]的福勞的寫作學校,但對此的相關(guān)研究我們?nèi)匀凰婖r少。盡管如此人們已經(jīng)注意到了作者們的那些富有個性、斜橢圓的、棱角分明與較寬、水準高超的字體[21](有兩位次要作者(Nebenh?nde)的筆跡風格垂直而平坦),據(jù)此我們能很容易找出對于塞考和福勞的寫作風格之間的聯(lián)系。值得一提的是與159號文本的第一部分(1.?Teil?von?Codex?159)(1r-111v)[22]以及169號文本的第二部分(2.?Teil?von?Codex?169)(95r-138r)[23]的相似的筆跡,它使用了富有沖擊力與對比強烈的字體,因此在當下情況我們也可以假設(shè)159號法典很有可能在福勞寫成[24],以下案例能夠?qū)Υ俗糇C:以略小風格、附上裝飾型彎曲與彎鉤所寫的花體字母和句首的大寫字母,與159號法典以及“弗雷德里希的事跡”(Cod. 276,136r-183v)中所使用的字跡相當相似[25]。不過仍然遺留了一個問題:這些確定的字體是否源于一位修女[26]?這一問題的合理之處即在于當時福勞除了修道院外還存在一個修女院[27]。
??? 大約在福勞抄本出現(xiàn)的同一時期,拉丁文的《皇帝編年史》(Kaiserchronik)相對之前所提到的第一部分(1.Teil)這一部分還附上了關(guān)于作者的注釋[28],據(jù)此有一位確鑿無疑的“沃爾夫?qū)鶠跛埂保╓oflgangus)接受了貝恩哈德主教的委托(jubente?Bernhardo?preposito)并且編寫了這本編年史,這位作者具體是誰,我們目前仍然不得而知。根據(jù)委托中的措辭我們僅能判斷出他是貝恩哈德的下屬并且也同樣隸屬于福勞修道院。范克認為沃爾夫?qū)鶠跛故且幻薜朗縖29],這樣的解釋是合理的,因為其細薄、尖銳而矯揉造作的字體風格(字體上方的出頭部分呈分裂狀)[30]與當時傳統(tǒng)圖畫中引用的字體并不一致,而其筆直、強調(diào)字體中部與棱角分明的字跡則產(chǎn)生了一個可能性:這位作者也在當?shù)亟邮芰私逃齕31]。這種痕跡表現(xiàn)在生動的彎曲字體(見圖5)和與福勞福音書內(nèi)相似而獨特、以優(yōu)質(zhì)墨水書寫的字體(見圖2)之上[32],由于文本1r的首字母I風格與手稿第二部分非常雷同,276號文本的第二部分(2. Teil von Kodex 276)的彎曲狀首字母則使所述的第一部分的身份更加確定,這意味著第一部分在刻意迎合文本的第二部分,第1、8、89與96頁的筆跡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他們是被后人作為補充的部分而添上的。他們大約在12世紀末被寫成,但也擁有一些其他的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從當?shù)氐囊恍┦指逯姓业絒33]。人們可以由此推理出,對第二部分的編寫在福勞本地進行并且由貝恩哈德本人親自著手。最后值得一提的是277號藏本[34],作為貝恩哈德任期內(nèi)撰成的第四份抄本,范克將其作為276號文本“姊妹篇”[35],從其文本的規(guī)格來說這一描述是合乎情理的,它的字跡時而細薄,時而斷裂,然而抄本第一部分(Bl.1r-141v)的書本裝幀相當少見,但他擁有格拉茨抄本479與769號(尤其在歷法中)這一代作者的特征[36]。此外這方面應(yīng)注意其更加平坦的筆跡:字母a主干部分分開,彎曲的部分如圓肚般向外凸出;字母d垂直筆畫略微向外凸出;字母g的下擺未成形而清晰地向右偏移,或是偶爾向左彎曲、有時與下一行相交的字母f與s[37]。在21與346號(福音書)文本中出現(xiàn)了相似的字體[38],人們不妨大膽假設(shè):部分1r-81v是在福勞被撰寫與編輯的,貝恩哈德參與了這一部分的證據(jù)則為[39]那些當時先進的(字體強烈的斷開)、緊湊與斜橢圓的字體[40]與西方典范式首字母[41]風格。82r-141v部分和有著重要價值的33號藏本與阿德蒙特本篤會修道院(Benediktinerstift?Admont)[42]存在普遍聯(lián)系,與上文的論述部分也有著緊密關(guān)系,因為它很可能也是由同時期塞考彌撒抄本(Cod.479?der?UB?Graz)的作者所分類的[43]。33號藏本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其兩者相似的字跡,更在于它確定了277號文本第一部分的產(chǎn)生時間:在33號藏本中收錄了一份落成于1197年[44]的薩爾茨堡的編年史,這份藏本大約完成于1197年左右或更晚,通過277號文本的第一部分可以推斷出一個類似的日期,抄本第二部分(從142r開始)顯示貝恩哈德在委托中提供了一份附注真跡[45]并且本人為其籌措資金。雖然我們?nèi)晕粗镭惗鞴滤珢鄣哪俏蛔骷沂钦l,但其筆直的字跡,對字體中部的強調(diào),橫向延展、較寬的線條與撰寫文字時的特征都能夠推斷出:這是一位來自本地的作者[46]。
???????????????????????????????????? 總結(jié)
??? 通過福勞貝恩哈德大主教教規(guī)板的字跡、對圖書插圖的推斷與其矯揉造作的字體風格都能說明福勞福音書在1200年左右由貝恩哈德編輯,此外福音書所屬的照會與附屬的后文都出自貝恩哈德影響范圍之下,其中使用主要為有規(guī)律、相當平坦的圓形字體也證實了這是當時薩爾茨堡的字體特征。通過圖書裝飾我們也能推斷出它深受薩爾茨堡與巴伐利亞寫作學校的影響,人們可以通過分析這類與地區(qū)相關(guān)的特征來對其進行辨別。這些特征與繕寫室也有所聯(lián)系,圣弗洛里安福音書的彩飾也在此產(chǎn)生。非常重要的抄本如福勞彌撒(Cod.21)、159號文本的第一部分、福勞抄本以及“弗雷德里克的事跡”(當時的Cod.276)都誕生于此,277號藏本則包含了在福勞與塞考所編寫的部分,抄本的第二部分甚至可能產(chǎn)生于福勞本地,通過貝恩哈德在159號抄本第一部分和福勞抄本的文章中(Cod.276,102va)留下的字跡可以證實這一點。此外277號文本的第一段證明了起首的紅字(Rubrik)出自貝恩哈德之手。在福勞抄本第二部分中被塑造得生動的曲形首字母也揭示了繕寫室對于首字母與福勞福音書中插圖的影響,而圣弗洛里安的福音書在此被加工與裝飾。
21號文本的附錄、159號文本第一部分的筆跡、福勞抄本的小寫體、1、8、89與96頁(Bl?tter)后所附的文字、“弗雷德里克的事跡”的筆跡、還有277號文本第二部分與福勞福音書的校對都反映出在貝恩哈德時期,福勞修道院與塞考修道院之間字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從13世紀的續(xù)篇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47]。最初猜測這些字跡可能產(chǎn)生于貝恩哈德的前輩——同樣出身塞考修道院的列奧波爾德主教(1163-1185)時期。貝恩哈德本人則在就職前于福勞積極參與建設(shè)寫作學校[48],12世紀中葉[49]他在塞考時在受薩爾茨堡大教堂教士會[50]與施蒂利亞著名的寫作學校[51]的影響下建立了一個有名的寫作中心,并在那兒創(chuàng)作與裝幀了福勞抄本的21號與125號(Lektionar)文本,169號文本的第二部分(Bl.95r-138r)的字跡被證實與159號文本有著相似的寫作風格[52]。一位福勞祈禱書抄本(Cod.356)中小寫體作者的字跡(143r-163v)與塞考布道書的作者也被發(fā)現(xiàn)有著聯(lián)系[53](Cod.83?und?88?der?UB?Graz),但只能確認其在這一學校的背景之下產(chǎn)生。同時期塞考與薩爾茨堡大教堂教士會字跡的差異在于其較高、筆直的筆畫、富有差異、更寬的筆墨以及更加尖銳的字體,而福勞的字體則在寬度上更勝一籌、更強的反差以及明顯強調(diào)字體的中部,從這一觀點看來或許便可以將169號文本的字跡歸入福勞教區(qū)之內(nèi)了。
[1] Vgl. Buberl. Nr. 228; K?ck. S. 78; Fank. S. 32 und Abb. 49: Fank, Catalogus. S. 13 f
[2] Vgl. Wien. ?NB. Cod. 511. 19r. und Graz üB. Cod. 417. Nekrol.-Vermerk zum 5. April des Kalenders.
[3] Bl. 3r(vgl. Kern-Mairold I. S. 245; auch Fank, S. 28 und Abb. 35). 不過這一附注并不來源于貝恩哈德大主教。
[4] 此外節(jié)日這些在塞考的禮拜歷中被格外強調(diào):圣阿曼德節(jié)(2月6日與10月26日),埃倫特魯?shù)鹿?jié)(6月30日;9月4日),圣魯珀特節(jié)(3月27日與9月24日),圣奧古斯丁節(jié)(8月28日與10月11日)此外圣瑪利亞節(jié)被改至4月1日或2日,圣瓦倫丁節(jié)被改至8月4日,塞考修道院建成紀念日被改至9月16日。Vgl. dazu die liturgischen Kalender der Codd. 281,287.417,442,469,479 oder 769 der üB Graz.
[5] 雖然這些抄本花體字風格各異,但他們基本于同時期在同一個抄本中寫成。
[6] 相對來說所提到福勞的169號文本與95r-138r文件的字體比先前的文本更加出現(xiàn)更晚,但其與塞考學校的聯(lián)系我們便不得而知了(參考其字母a尖銳的上彎部分,字母g顯著的小頭部分與之下略微殘缺的、幾乎是垂直的下彎,還有以向上延展的兩個彎鉤為結(jié)尾的字母r)。盡管如此依舊有一部分人同意目前先將福勞作為其發(fā)源地,因為這些被確定的小寫體一般比塞考的手筆的字體更加緊密、尖銳而線條分明。(此外福勞的159號文件(Vorauer Cod.159)的第一部分富有沖擊感的字跡與其非常相似),在邁羅爾德的323號文本(Mairold, Nr. 323)中對此也進行了類似的分類。
[7] 類似的特征在稍老的福勞文本中也可以受到佐證(vgl. zum Beispiel die Codd. 384a,397,398,760,768 oder 1287 der üB Graz; vgl. dazu auch Mairold Nr. 345, 35, 353, 365 und Abb. 399-404)
[8] Bl. 263r-264v.這批作者還撰寫了格拉茨479號文本(Grazer Cod.479)與769號文本(Cod.769)
[9] Vgl. Fank S. 33 und Abb. 69
[10] 這些塞考的字體的筆墨非常重或非常尖銳,在Grazer Codd. 208. 384a. 778 或 1257中對此有所展現(xiàn)。在福勞的字體還有向水平方向延展以及中間字體寬度受到增強的特征。
[11] 這種聯(lián)系從被強調(diào)的曲線處或是從向上的較細一筆和筆墨陰影之間的對比也可以看出。(Vgl.zum Beispiel die Minuskel der Codd. 187. 208 oder 417 der üB Graz)
[12] Vgl. Fank. Abb. 69.
[13] 參考Grazer Codd. 444 (Fank. Abb. 73,74)與784中類似的貝恩哈德字體風格或是Vorauer Cod. 303. 173r (Fank,Abb. 17)中的附錄
[14] Vgl.P. Fank. Das Chorherrenstift Vorau. Graz 1959. S. 29
[15] Vgl. Fank. Abb. 54,59,60,61,68,這些有關(guān)首字母風格的分類與確定起源(276號文本第二部分卷曲狀花體首字母另有來頭)應(yīng)由另一系列的工作提供。
[16] Vgl. Buberl. Nr. 234: Fank. besonders S. 8-10: Fank. Catalogus. S. 155f.: zuletzt auch Mairold. Nr. 260(mit weiterführender Literatur)
[17] Fank. besonders S. 9
[18] Fank, Abb. 75
[19] 參考444 der üB Graz (Fank. Abb. 73,74)中的抄本(彌撒)字體風格,他們很可能是在12世紀的塞考所寫的
[20] Vgl. Anm. 28
[21] Vgl. dazu K. Schneider, Gotische Schriften in deutscher Sprache I. Vom sp?ten 12. Jahrhundert bis um 1300. Wiesbaden 1987. S. 37-41
[22] 相似的部分主要在強調(diào)彎曲的筆畫、增加中部字寬以及在水平方向的擴展(vgl.dazu auch Anm. 53)
[23] 盡管Cod. 169. 95r-138r.的字跡更加垂直,其在彎曲部分較為夸張并且增加了寬度(vgl. dazu auch Mairold. Nr. 323 und Abb. 406. 407).
[24] Vgl. Anm. 52-58
[25] Vgl. dazu Fank. Abb. 42,54,59,60,61,68 und Anm. 58
[26] 這份出自女性之手(vgl. etwa die H?nde im Admonter Cod. 289. im Clm 15903 oder auch im Cod. 286 und I 1 19 der üB Graz)的字體至今沒有太多研究
[27] Vgl. Hutz. Kl?ster. S. 63
[28] Bl. 136r: vgl. dazu Buberl. Nr. 234: Fank. Abb. 38: Fank. Catalogus. S. 156: Mairold, Nr. 260 (mit weiterführender Literatur)
[29] Fank. S. 9.
[30] Vgl. Buberl, Fig. 170: Fank. Abb. 42 oder 61-63: Mairold. Abb. 39
[31] 此外沃爾夫?qū)╓olfgang)的字跡中有一個有凸肚的a以及傳統(tǒng)的“大頭”的g,字母r結(jié)束的小鉤向上延展
[32] 在福音書上的卷須和圣弗洛里安福音書的首字母Z也有相似之處(Cod. III/l. 61r: vgl. dazu Holter. Abb. 75)
[33] 塞考布道書(Codd. 83 und 88 der üB Graz) 的作者與Cod. 356, 143r-163v的字跡顯然存在聯(lián)系。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線上m與n被折斷的弧線,或是圓形的g,有一個彎曲、部分開放的下彎
[34] 在關(guān)于這本抄本藝術(shù)史上的分類、描寫、確定來源與作者日期參見 Buberl, Nr. 236; Fank. S. 35: Fank. Catalogus. S. 156-158; zuletzt Mairold. Nr. 261 (nur 2. Teil; mit weiterführender Literatur).
[35] Fank. S. 35.
[36] 除了貝恩哈德主教外還有兩位作者也參與了編輯,他們小寫體以一種可辨認的方式被書寫下來,第一位被分類入手稿的1r-81v,第二位在手稿的82r-141v
[37] 福勞使用的這種字體風格更低更靈活。
[38] Vgl. Anm. 24 und 26.
[39] Vgl. Bl. 15vb und 4lra-41rb.
[40] Vgl. Buberl. Fig. 172. 這些擁有進步特征的字體可以從字母h的曲折和與下一行相交的彎曲部分、向后彎曲的p與r的筆畫或是彎曲并與下一行相交的r和f的主干中看出
[41] Vgl. Buberl. Nr. 235 und Fig. 172 這些首字母有扇形向外的螺旋卷須和強烈鋸齒狀、書寫有力的與部分外翻的葉形裝飾。die Grazer Handschrift 820 與 der Cod. 851 der ?NB in Wien也展示了這些風格獨特的首字母,更加精確的確定與分類將在之后的時間進行。
[42] Vgl. J. Weissensteiner. Tegcrnsee. die Bayern und ?sterreich (= Archiv für ?sterreichische Geschichte 133). 1983. S. 219-225; Mairold. Nr. 261 und 215. und zuletzt A. Sehe ich I. Studien zu Handschriften des 12. Jahrhunderts aus der Stifts[42]bibliolhek Admont (maschinschriftliche Staatsprüfungsarbeit am Institut für ?sterreichische Geschichtsforschung). Wien 1989. S. 12 und 13
[43] Vgl. Anm. 79.
[44] Vgl. zuletzt Mairold. Nr. 215 (mit weiterführender Literatur), und A Scheichl Studien (Anm. 85). S. 12.
[45] Vgl. Buberl. Nr. 236: Fank. S. 32: Fank. Catalogus, S. 158: Mairold Nr 261 und Abb. 40
[46] Vgl. Buberl. Fig. 173. und zuletzt Mairold. Nr. 261 und Abb. 40,還有略微彎曲、筆畫向左傾斜的圓形字母d,線條分明、略微僵硬的字母g,字母r結(jié)尾處向上翹起的小鉤,彎曲部分近乎成圓形的字母s與f,以上這些都可以證明這一猜想,與此相對,阿德蒙特的字體明顯更傾向于垂直。
[47] 這種情況可以參考:Cod. 21. 176r-176v或Codd. 167 und 179的小寫體,這些引人注目的、部分相異的字體風格在福勞福音或福勞抄本中以及159號文本的第一部分(1.Teil von Cod.159)(至111v)所提前出現(xiàn),并在此(13世紀)被續(xù)寫。
[48] 當時的塞考修道士貝恩哈德是塞考寫作學校的主要人物之一,那么貝恩哈德很顯然也參與了塞考抄本的校對與修改工作。(例如在Hss. 83. 88. 384 a. 7,37,760,768,784,832 oder 1287 der üB Graz中有提到)
[49] 觀察之下可以得到一系列線索:貝恩哈德?lián)尉庉嬋紡浫龅墓ぷ髡撸▍⒖?/span>Cod.a VII 30 aus der Stiftsbibliothek von St. Peter in Salzburg oder im Clm 15809內(nèi)相似的字體風格),這一事實在12世紀中葉得到了證實。關(guān)于當時貝恩哈德正待在塞考的證據(jù),有一份1151年貝恩哈德在塞考撰寫的證書。(vgl. Fank, Abb. 1)
[50] 塞考寫作學校與薩爾茨堡大教堂教士會的從屬關(guān)系有所不同,于此在抄本的裝飾上反映出這種影響(vgl. etwa die Hss. 63. 68. 83. 88. 286. 444. 763. 770 oder 1119)。在此我對H.Zotter博士與他的同事對我在格拉茨大學圖書館關(guān)于手稿與古版藏書工作的協(xié)助與熱情歡迎表示感謝。
[51] 目前這條信息只能通過暗示推斷,若要清楚地呈現(xiàn)則還需要在以后的時間進行。
[52] 相似之處在于筆畫彎曲處的強調(diào)、字體間的差異以及中部寬度的增加,159號文本第一部分的筆跡(Bl. 1r-l1lv)比Cod. 169. 95r-138r的小寫體更加尖銳、更加富有沖擊力。
[53] Vgl. Anm. 76
?
縮寫的參考文獻
P. Buberl . Die P.Buberl, Die illuminierten Handschriften in Steiermark, Leipzig 1911.
O. Demus, Das Antiphonar von St. Peter. Kunstgeschichtliche Analyse, in: Das Antiphonar von St. Peter. Kommentarband. Graz 1974 (Cod. Sei. XXI).
H. Dopsch, Kl?ster und Stifte, in: Dopsch/Spatzenegger(Hg.), Geschichte Salzburgs I/2, Salzburg 1983. S. 1002-1053.
P. Fank , Die Vorauer Handschrift, Graz 1967.
P. Fank , Catalogus Voraviensis, Graz 1936.
?
F. Hutz , Das Vorauer Evangeliar, Akademische Druck- und Verlagsanstalt Graz 1983.
F. Hutz . Die ?ltesten steirischen Kl?ster, in: K. Amon/
M. Liebmann(Hg.), Kirchengeschichte der Steiermark, Graz-Wien-K?ln 1993, S. 45-71.
K. Holter. Bibliothek und Archiv: Handschriften und Inkunabeln, in: Die Kunstsammlungen des Augustinerstiftes St. Florian, ?sterreichische Kunsttopographie. Bd. XLVIII, S. 29-92 und Abb. 38-384.
A. Kern . Die Handschriften der Universit?tsbibliothek Graz, 2 Bde. Band 3: Nachtr?ge und Register, zusammengestellt von M. Mairold. Leipzig 1942 und Wien 1956-1967.
E.Klemm, Die romanischen Handschriften der Bayerischen Staatsbibliothek, Teil 1. Text- und Tafelband, Wiesbaden 1980.
J. K?ck , Handschriftliche Missalien in Steiermark, Graz-Wien 1916.
M. Mairold , Die datierten Handschriften in der Steiermark au?erhalb der Universit?tsbibliothek Graz bis zum Jahre 1600, Wien-Graz 1988, Text- und Tafelband.
O. Mazal . Buchkunst der Romanik, Graz 1978.
B. Roth , Seckau. der Dom im Gebirge, Graz-Wien-K?ln 1983.
G. Swarzenski, Die Salzburger Malerei von den ersten Anf?ngen bis zur Blütezeit des romanischen Stils. Leipzig 1913.
P. Wind . Zum Skriptorium des Salzburger Domstiftes (1122- 1514), in: 900 Jahre Stift Reichersberg, Ausstellungskatalog. Linz 1984, S. 189-203.
關(guān)于圖片的來源:
1號與2號圖片源于在F.Hutz摹本的翻版,在明確授權(quán)下使用(F. Hutz. Das Vorauer Evangeliar. Graz 1983),3-5號圖片則由F.Rei? / Stift Vorau制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