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忱;心理學之食鹽效應(yīng)
食鹽效應(yīng),
心理學中的度;
與人交流、相處的過程,就像調(diào)理多種配料的烹飪,我們的善意或者愛,就像烹飪中所需的食鹽。如果沒有,必將乏味,如果過多,味道不對。
論語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從自己的角度,想到自己不要的,別人可能也不需要。在心理學上,這是強調(diào)同理心,我們需要將心比心。這是人際交往中需要注意的,不注意到這一點,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人人江湖認為,從度的角度看,我們需要做到,己所欲,勿濫施于人。我們覺得好的東西,不要過度地給予,要看到對方的需求程度。我們的善意或者愛,不要一味地過度付出,要看到對方的接納與反饋能力。如同做菜,鹽放多了,菜太咸,難以入口。這就得不償失,追悔莫及。
成功的人會抓重點
學習時找到適合的方法、工作時找到關(guān)鍵點、交談時抓住對方的興趣點,才能順利往前推動。就像面對同一個難題,有人一馬當先,用盡各種辦法嘗試,卻徒勞無功;而有的人按兵不動,耐心觀察思考,找到切入點后,不費多大功夫,就能一氣呵成。當然,只有做個有心人,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鹽”,讓自己“妙手生花”。
食鹽效應(yīng)同樣適用于教育學
如今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難以掌握好度,要么覺得好東西就是應(yīng)該多多益善,把自認為好的東西一股腦全塞給孩子,最后卻疑惑孩子為何適應(yīng)不了?家長也覺得不應(yīng)該過多地束縛孩子,不管不顧放任孩子自由成長,結(jié)果卻疑惑孩子為何我行我素?
自己如此耗費心力,造成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一定是孩子太嬌氣,橫豎都是孩子的錯,完全感覺不到是自己教育孩子的度有了偏差,最后受傷害的都是孩子。
“媽媽這都是為了你好啊!”這句話是所有父母常說的
“可我根本不喜歡這些,那是你喜歡的,你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嗎?你什么時候關(guān)心過我的感受!”相信每個孩子也都說過這句話。
家長們自認為好的東西,就如同那一味重要的鹽,總覺得還不夠多,還不夠好,殊不知,菜品早已變了味道,咸得無法入口,如同孩子逆反的情緒一般,來勢洶洶,家長不解的同時,卻從不想想,任何東西都不是越多越好,多多真的益善嗎?"凡事有度,過猶不及"適度的培養(yǎng),才是孩子們健康發(fā)展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