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與劍:波斯帝國簡史(上)


一?居魯士與波斯帝國的建立
公元前7世紀末的西亞地區(qū),曾經(jīng)強大的亞述帝國陷入崩潰,西亞地區(qū)陷入群雄并舉的狀態(tài),公元前630年,兩河流域的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薩趁亞述內(nèi)亂之機,逐漸取得對巴比倫尼亞的控制。公元前626年自立為巴比倫王。建立所謂新巴比倫王國,占領兩河流域,前7世紀中葉,操印歐語系的印歐民族米底人在伊朗高原團結起來,前678年,建立了米底王國,并打退了亞述人的入侵。將勢力擴張到小亞細亞一帶。在埃及,前664年,普薩美提克一世驅(qū)逐亞述入侵者,自立為法老,使得亞述統(tǒng)治下的埃及獲得獨立,即第二十六王朝(前664-前525)。在小亞細亞西部,則是同樣操印歐語系,與古希臘來往密切的呂底亞王國,面對亞述帝國的入侵,米底與迦勒底人聯(lián)合起來,前612年,米底與迦勒底聯(lián)軍攻破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帝國滅亡,米底與迦勒底瓜分了亞述帝國。米底人隨后與呂底亞爆發(fā)戰(zhàn)爭,互有勝負,前585年,雙方議和,結為友邦。

與米底屬于同族的波斯部落,很早就出現(xiàn)于歷史舞臺之上,波斯部落生活在今伊朗西南部的法爾斯地區(qū),其最早出現(xiàn)于歷史舞臺的是部落首領是阿契美尼斯,大約生活于前700年左右,是波斯王室的祖先,(因此,波斯第一帝國得名阿契美尼德王朝)關于其生平所知甚少,無可稽考。且大多具有神話色彩,但考古證據(jù)證明,阿契美尼斯時代的波斯部落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并曾參與伊朗高原諸部落如埃蘭人和米底人對亞述的戰(zhàn)爭,前7世紀中葉,阿契美尼斯之子鐵伊斯佩斯成為部落首領,依附于米底王國,前670年,波斯人與米底人結盟,抗擊亞述帝國,后占據(jù)今安善一帶(位于今伊朗高原西南部),后將國土一分為二,由兩個兒子阿里亞蘭尼斯與居魯士一世分別管理,分別在埃蘭與波斯稱王,居魯士一世死后,由子岡比西斯一世即位,阿里亞蘭尼斯死后,其子阿爾沙米斯臣服居魯士一系,直至波斯帝國建立,王位被廢。
岡比西斯一世與米底結盟,聯(lián)姻,娶了米底國王阿斯提阿格斯的女兒芒達妮,生子居魯士二世(前600 時間存疑),即波斯帝國的創(chuàng)建者,居魯士二世的離奇身世,被號稱西方“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詳細記錄在他的巨著《歷史》中。米底國王阿斯提阿格斯在一次睡夢中,夢見女兒芒達妮的后代將奪取自己的王位并成為亞細亞的霸主。于是,他決定將女兒嫁給地位較低且性格溫順的波斯王子岡比西斯,以便使女兒的后代失去問鼎米底王權的資格。但在女兒懷孕時,這位國王又被一個惡夢驚醒:他夢見從女兒的肚子里長出的葡萄藤,遮住了整個亞細亞。為防不測,國王決定外孫一降生就把他處死。這個新生的嬰兒就是居魯士。他一生下來,就被交給國王的親信大臣哈爾帕哥斯處理。大臣不敢自己動手,便把孩子轉(zhuǎn)交給一個牧人,命他棄之荒野。牧人的妻子恰巧剛產(chǎn)下一個死嬰,他們于是留下了居魯士,用自己的死嬰頂替交差。牧人的妻子叫斯帕科,在米底語中是“母狼”的意思,因此日后有傳說稱居魯士童年時曾得到母狼的哺育。居魯士10歲的時候,和同村的孩子玩扮國王的游戲。被孩子們推舉為國王的居魯士,鞭笞了一個抗命的貴族之子。事情越鬧越大,以至于國王阿斯提阿格斯親自介入調(diào)查,居魯士的身份終于被發(fā)現(xiàn)。宮廷祭司說,這個孩子已經(jīng)在游戲中成為國王,不會再第二次成為國王了。阿斯提阿格斯終于消除疑慮,將居魯士送回波斯。以上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但其真實性十分存疑。前559年,岡比西斯一世去世,居魯士二世(下文稱居魯士)即位,居魯士二世整合法爾斯的波斯人諸部落,實力不斷增強,開始擺脫米底王國的統(tǒng)治。?

前553年,居魯士聯(lián)諾哈爾帕哥斯以為內(nèi)應,舉兵反抗米底王國,前550年,兩軍決戰(zhàn),根據(jù)《拿波尼都斯年代志》,米底大將哈爾帕德臨陣倒戈,致使米底軍隊大敗,阿斯提阿格斯被俘,波斯軍隊攻破米底首都埃克巴坦那,米底王國滅亡,這一年也標志著波斯帝國的正式誕生,戰(zhàn)后,波斯人倒也沒有沒有為難同族的米底人,居魯士延續(xù)米底王國舊制,授予米底人與波斯人同等地位,給與米底貴族特權,使得米底人后來成為波斯帝國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軍隊主力。前549年,居魯士二世征服埃蘭,自立為埃蘭之王,埃蘭的首都蘇薩成為波斯帝國的首都,。次年,居魯士二世又征服亞述,敘利亞與亞美尼亞,兵臨小亞細亞。與呂底亞王國對峙。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決定消滅新興的波斯帝國,聯(lián)合斯巴達,拼湊數(shù)萬大軍,準備于波斯人決一死戰(zhàn)。前547年秋,兩軍在小亞細亞的普特里亞決戰(zhàn)。?

普特里亞會戰(zhàn) 前547年
兵力對比
波斯 4萬
呂底亞 3-4萬
雙方勢均力敵
呂底亞王國控制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商貿(mào)網(wǎng)絡,十分富庶,據(jù)認為,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就誕生于呂底亞,然而,呂底亞富而不強,軍隊主要由雇傭軍組成,自己人不多,戰(zhàn)前,克呂伊索斯拼湊小亞細亞,埃及,希臘各邦,甚至巴比倫的軍隊,組成大軍,五花八門,各自為戰(zhàn),在出征之前,他派人去著名的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祈求神喻,得到的神喻是:如果他出兵攻打,一個大帝國將毀滅,克呂伊索斯以為指的是波斯帝國,欣喜過望的他再次請求神喻,得到的回答是:“如果一匹騾子變成米底國王,你這個兩腿瘦弱的呂底亞人,就必須沿著多石的海爾謨斯河逃跑。”克呂伊索斯認為騾子不可能成為國王,大喜,遂于公元前547年大膽出兵,攻打波斯。兩軍于卡帕多西亞的普特里亞郊外相遇,呂底亞人計劃以兩翼包抄的方式,擊垮波斯軍隊。將精銳的按照希臘重步兵方式武裝起來的重裝步兵置于兩側(cè),在他們的外圍,則是戰(zhàn)車和騎兵,相機迂回,中路則為希臘和埃及的雇傭兵,波斯軍隊針鋒相對,將精銳的波斯本部落步兵(與通常印象不同的是,波斯本部以步兵見長,而米底人才以騎兵見長)同樣布置于兩翼,那些來自米底、埃蘭等地的附庸步兵,則被居魯士分散混編。使用大盾牌與長矛的重步兵集中于前排,身后依次是標槍手與弓箭手,波斯軍隊的中路則是戰(zhàn)車與弓箭手。雙方開戰(zhàn),兩翼的呂底亞步兵撲向波斯兩翼,波斯步兵射出漫天箭雨,許多人還未沖到陣前,就被波斯人亂箭射死,從側(cè)翼迂回而來的呂底亞戰(zhàn)車與輕騎兵,試圖沖擊波斯軍隊,但步兵橫陣阻擋了他們的沖擊,許多人倒在箭雨之下,一支埋伏在步兵身后的波斯騎兵,乘機殺出,將混亂的呂底亞人擊退。原本位于右翼前方位置的居魯士,帶著自己最好的騎兵從另一側(cè)展開夾擊。在右翼預備隊位置的波斯戰(zhàn)車也乘勢沖鋒。呂底亞軍隊的左翼,便在波斯人的三面合圍下,迅速潰退。波斯中路戰(zhàn)車乘機沖擊,擊潰呂底亞中路的輕裝雇傭軍部隊,克洛伊索斯見無法戰(zhàn)勝波斯軍隊,命令呂底亞重騎兵和三線埃及部隊堅守陣地,軍隊主力撤出戰(zhàn)場,在呂底亞重騎兵的掩護下,埃及軍隊結陣掩護呂底亞大部隊撤出戰(zhàn)場,以遠程力量為主力的波斯軍隊無法突破堅守陣地結陣的埃及步兵,也無法戰(zhàn)勝呂底亞重裝騎兵,只得撤兵,雙方戰(zhàn)平,但呂底亞人的損失更為慘重。?

?


戰(zhàn)后由于補給上的困難,克洛伊索斯不得不在即將到來的冬季,暫時解散雇傭軍部隊??寺逡了魉拐J為軍隊不可能在冬季作戰(zhàn),也覺得波斯軍隊傷亡較大,也需要休整。因此洋洋得意,然而,居魯士卻未休整,軍隊在冬季突然發(fā)起攻擊,呂底亞人猝不及防,大敗,波斯軍隊兵臨呂底亞首都薩迪斯城下,呂底亞遣使向埃及和斯巴達告急,克洛伊索斯拼湊僅剩的軍隊抵擋波斯大軍,波斯軍隊別出心裁,使用駱駝對抗呂底亞的重騎兵,由于馬厭惡駱駝的臭味,致使許多呂底亞騎兵紛紛落馬,被波斯人殺死,呂底亞軍隊大亂,波斯軍隊大敗呂底亞軍隊,包圍城池,呂底亞人堅守城池,在發(fā)現(xiàn)對方一個可能的防御弱點——城墻連著斷崖后,居魯士派少數(shù)人爬上斷崖,登上那里的城墻,打開城門,放波斯大軍入城,克洛伊索斯被俘,此時才知道神諭的騾子指的是居魯士(居魯士父親是波斯人,母親是米底人,跟騾子一樣是混血)。追悔莫及。呂底亞王國至此滅亡。呂底亞王國滅亡后,許多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也臣服于波斯帝國。?

?

征服呂底亞王國后,居魯士于公元前545年東征,征服帕提亞,巴克特里亞,粟特等地,兵臨印度河流域。前540年,波斯帝國將擴張矛頭指向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在波斯帝國崛起的過程中爆發(fā)內(nèi)亂,陷入王位爭奪戰(zhàn),無所作為,直至新國王那波尼德上臺(前556),那波尼德并非王室成員,上臺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即位之后,他又長期不理政事,避居他地,推崇月神信仰,排斥巴比倫傳統(tǒng)的馬爾杜克神(在兩河流域的神話中,馬爾杜克是巴比倫的守護神),遭到以國內(nèi)祭司為代表的各階層反對,許多人紛紛潤出巴比倫,投奔波斯帝國,那波尼德已是四面楚歌,波斯大軍兵臨巴比倫城下,那波尼德率軍出城抵抗,被波斯軍隊打得稀里嘩啦,只得退守城池,但巴比倫乃兩河流域名城,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波斯軍隊在城外堆土山攻城,再將幾輛高臺炮車推上去作為火力支援點使用。但均被巴比倫軍隊擊退,只得將城池圍困起來,此時,城內(nèi)祭司不滿那波尼德,暗通波斯軍隊,竟然打開城門,做帶路黨,放波斯軍隊入城,波斯軍隊入城,那波尼德被俘,新巴比倫王國滅亡。至此,波斯帝國已征服幾乎西亞全境。居魯士在巴比倫舉行了濃重的加冕禮儀,自稱“沙阿”“萬王之王”,從此之后,“萬王之王”成為波斯皇帝的稱號。同時,居魯士釋放城內(nèi)猶太人,令其返回故鄉(xiāng),做了數(shù)十年“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欣喜若狂,在《圣經(jīng)》中,歌頌居魯士的豐功偉績。?

一生東征西討的居魯士大帝卻晚節(jié)不保,前530年,中亞游牧民族馬薩格泰人騷擾波斯帝國,居魯士率軍御駕親征,馬薩格泰人采取誘敵深入的戰(zhàn)術,將波斯大軍引入草原,使得波斯大軍補給斷絕,擊潰波斯大軍,居魯士本人也不幸戰(zhàn)死,腦袋被馬薩格泰女王托米麗司浸在血水之中,居魯士死后,子岡比西斯二世即位,奪回居魯士的尸首,將其濃重安葬。雖然居魯士晚節(jié)不保,但他奠定了波斯帝國強大的基礎,使得波斯帝國成為當之無愧的強權,居魯士推行仁政,以仁治國,不行殺戮,尊重被征服各地區(qū)的文化,制度和宗教習俗,禮遇被俘的各位國王與諸貴族,得到各民族的擁護,無愧為“大帝”之名。?

二 從岡比西斯到大流士——波斯帝國的黃金時期
繼承居魯士大帝之位的是他的長子岡比西斯二世(前530年-前522年在位),與乃父不同,岡比西斯脾氣暴躁,好大喜功,他延續(xù)波斯帝國的擴張態(tài)勢,將擴張矛頭直指埃及,前525年,岡比西斯二世親率大軍,遠征埃及。此時的埃及法老是雅赫摩斯二世,希臘人稱之為阿摩西斯二世,雅赫摩斯二世盡管試圖勵精圖治,但在軍事方面,隨著埃及本土軍事力量的衰弱,他只能越來越依靠無能的雇傭軍支持,而且軍費常常被權力過大的寺廟僧侶貪污,法老的軍隊已經(jīng)無法與古代輝煌時期相提并論。相傳,最初岡比西斯二世向埃及法老雅赫摩斯二世索要一名埃及最好的眼科醫(yī)生,于是雅赫摩斯二世從埃及挑選了一名眼科醫(yī)生強行送到了波斯。這位心懷不滿的眼科醫(yī)生隨即挑唆岡比西斯二世向雅赫摩斯二世索要其女兒為妻。雅赫摩斯二世既不愿送出女兒,又不想與強大的波斯帝國開戰(zhàn),于是他便讓前任法老阿普里伊的女兒尼特緹絲頂替自己的女兒出嫁。尼特緹絲在嫁到波斯之后將事情的經(jīng)過告訴了岡比西斯二世,岡比西斯二世因此勃然大怒,決定出征埃及。正在此時,雅赫摩斯二世的希臘雇傭軍首領哈利卡納蘇斯人法涅斯與法老鬧翻并遭到追殺。知道許多重要軍事情報的法涅斯一度在逃到呂基亞(小亞西亞南部)時被抓獲,但是他在灌醉守衛(wèi)后再次逃脫,最終成功投奔岡比西斯二世。岡比西斯用了4年時間準備這次入侵。帝國的屬國都要提供賦稅與兵役。人們建造并征集了大量船只,波斯皇帝第一次成為一支強大海軍的統(tǒng)帥,并招來謀士認真分析局勢。?

埃及的門戶在于培留西阿姆,此地扼住從近東進入埃及的咽喉要道,要征服埃及就必須攻破培留西阿姆。在法涅斯的建議下,岡比西斯二世派遣信使與阿拉伯王公們締結盟約,要求他們在波斯大軍穿越沙漠前往埃及邊境時,使用駱駝向波斯軍隊供水。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后,波斯軍隊在經(jīng)過加沙時卻意外遭到了抵抗,波斯人用一場圍城戰(zhàn)碾過了這座不愿意借道的城市。在岡比西斯二世抵達埃及的六個月之前,法老雅赫摩斯二世已經(jīng)去世,所以當波斯大軍抵達埃及邊境時,埃及新任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希臘人稱之為薩姆提克三世已經(jīng)集結好軍隊在培留西阿姆河口等候多時。公元前525年的5月,波斯人與埃及人在培留西阿姆展開了一場大決戰(zhàn),據(jù)說岡比西斯二世命令士兵將貓綁在盾牌上,從而令對方的弓箭手不敢射箭,因為貓在古埃及信仰中擁有神圣的地位,這樣做會令他們憤怒卻又無可奈何。于是,開戰(zhàn)后不久,勝利的天平迅速傾向了波斯人。在這場混亂不堪并有5萬多名士兵陣亡的大潰敗后,普薩美提克三世率領敗軍逃回了孟斐斯。僅僅損失了7000余人的波斯人收獲了一場大勝。
波斯軍隊窮追不舍,派出使者勸降,被埃及人殺死,岡比西斯二世大怒,率軍攻破孟斐斯,俘虜埃及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將大批埃及貴族處死,據(jù)說數(shù)量達到兩千多人,普薩美提克三世隨后被帶回波斯首都蘇薩,起初受到優(yōu)待并保留法老尊號,但不久之后因被控陰謀策劃起義而被處死。第二十六王朝也因此滅亡。波斯人在埃及的統(tǒng)治,被稱為第二十七王朝(前525-前402)

岡比西斯二世來到埃及,起先,他采取懷柔政策,以埃及法老自居,尊重埃及的宗教信仰和習俗,但不久,垂涎埃及財富的岡比西斯二世就撕毀面具,開始大肆劫掠,特別是埃及神廟和祭司的財產(chǎn),波斯軍隊在埃及橫征暴斂,無惡不作,引發(fā)埃及人民的一致反抗。局勢動蕩不安,岡比西斯二世征服埃及后,并未返回波斯,而是停留孟斐斯,過著像法老一樣醉生夢死的生活,他還派遣了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部隊前往占領錫瓦綠洲(Siwa Oasis),但是部隊在穿越沙漠時被沙暴吞沒,全軍覆沒(一說被埃及叛軍擊敗,全軍覆沒)。岡比西斯聽聞埃塞俄比亞的庫什王國遍地黃金,十分富庶,又發(fā)兵攻打埃塞俄比亞,但軍隊還沒有到埃塞俄比亞,就因距離過遠,補給不足,被迫撤退,第二批遠征埃塞俄比亞的軍隊盡管到達埃塞俄比亞,但因穿越沙漠,減員嚴重,士氣大跌,被埃塞俄比亞人輕而易舉擊敗,波斯主帥馬哈庫拜陣亡。一系列的軍事失敗,使得岡比西斯二世的權威動搖。埃及起義不斷爆發(fā),在波斯本土,由于岡比西斯二世久久不回,許多?野心家也開始蠢蠢欲動。?

公元前522年3月11日,岡比西斯二世的弟弟巴爾迪亞(Bardiya)在米底的阿拉卡德里什山(Arakadrish)的皮希亞烏瓦達地區(qū)(Pishiyauvada)宣布自立為王,舉兵叛亂。(一說為僧侶高默達冒充巴爾迪亞)并迎娶了岡比西斯二世的兩個妻子,他宣布免征三年賦稅,得到巴比倫人的擁護,進而被整個帝國所承認,岡比西斯二世大怒,回師征討,卻在途中莫名其妙掛了,死因眾說紛紜,有的史學家認為其心灰意冷,舉刀自殺,有的史學家認為他死于軍隊嘩變,特別是日后的大流士成為首要嫌疑人,也有說是死于意外,總之是死了。岡比西斯二世的死亡,使得大流士登上歷史舞臺。?

大流士一世出身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族的旁支,其父希斯塔斯帕是皇帝岡比西斯二世的堂兄弟(存疑),曾擔任過帕提亞地區(qū)的總督。公元前525年,岡比西斯二世率領波斯軍隊遠征埃及,并任命大流士為“萬人不死軍”總指揮。在岡比西斯二世死后,大流士聯(lián)合其他6位波斯貴族,殺死巴爾迪亞(高默達),平定了叛亂,那么,誰有權繼承王位呢?七人互不相讓,最終決定按照米底人的習俗,約定誰的馬先叫起來,誰就成為波斯國王,大流士巧施詭計,讓自己的馬先叫起來,于是便成為波斯帝國的君主。前522年,大流士正式即位,成為“萬王之王”,然而,許多地方貴族和總督不服從大流士的統(tǒng)治,紛紛舉兵叛亂(從側(cè)面反應大流士可能沒有阿契美尼德的血統(tǒng)),大流士東征西討,至前518年,終于討平地方叛亂,成為波斯當之無愧的統(tǒng)治者。?

大流士在位時期,是波斯帝國的黃金時代,在軍事,政治,經(jīng)濟上,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穩(wěn)固了波斯帝國的統(tǒng)治,大流士將首都遷往帕爾薩(希臘人稱為波斯波利斯),并在地方上建立了一系列行政體系。如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早在居魯士在位期間就已經(jīng)創(chuàng)立,大流士即位后,波斯帝國有20個行省,后增至30個,波斯帝國的諸多行省,是波斯進行地方統(tǒng)治和繳納賦稅的基本單元,波斯帝國初期,土著貴族和部落首領權威強大,在大流士在位期間,行省總督主要由波斯貴族擔任,主要為王室成員,一些邊遠省份,也有當?shù)厥最I擔任,行省總督的首要職責是征納賦稅,賦稅包括實物與貨幣,土地稅則是其首要來源,總督作為封疆大吏,享有行政權和統(tǒng)帥軍隊的權利,大流士即位后強調(diào)中央集權和軍政分離,行省總督之外另設官員掌握軍隊和財政,但此措施在帝國后期基本失靈,使得地方各自為政。行省除承認中央權威,納稅和提供軍隊之外,其他基本自治,以此尊重各地的文化與制度。包括埃及,巴比倫等地區(qū),其基本行政組織與法律都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為加強中央集權,大流士在帝國境內(nèi)廣修驛道,驛道四通八達,構成帝國的交通網(wǎng)絡,最著名的是從以弗所到蘇薩的大道,長2400公里。由于大流士喜愛愛琴海的鮮魚,每年,許多鮮魚都通過此條道路從以弗所運送至蘇薩。在經(jīng)濟上,大流士統(tǒng)一度量衡,發(fā)行金幣“大流克”允許行省總督發(fā)行銀幣,無論何種貨幣,上面均印有國王頭像(此后該貨幣沿用至波斯帝國滅亡),大流士重新規(guī)定各省的賦稅,并采取包稅制度。而波斯帝國的征稅權通常包租給富商們,文化上,波斯帝國信奉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其經(jīng)典名為《阿維斯塔》,信奉神祇阿胡拉·馬茲達,崇拜圣火。拜火教對日后的西亞文明乃至基督教,伊斯蘭教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軍事方面,波斯帝國有一套完善的軍事系統(tǒng),波斯興起之初,國家種族單一,所有波斯成年男子均有服兵役的義務,當時軍隊稱"卡拉",即"人民"之意,充分體現(xiàn)了民軍的性質(zhì)。進入帝國階段后,由于兵源充足,波斯國君招募了一支常備軍,悉由波斯人和米底人組成,有時也雇傭外國軍隊。他們平時保衛(wèi)國家安全,或駐扎于各省要塞,為波斯軍隊的骨干力量。大流士時代,常備軍從國家接受封地作為軍餉。常備軍的核心是稱為"不死軍"的近衛(wèi)軍。(不死軍?波斯語An??iya?本意“伙伴”,因與長生者寫法相近,被希多羅德以訛傳訛為不死)不死軍的前身組建于岡比西斯二世后期,雛形是波斯宮廷禁衛(wèi)軍中的持矛衛(wèi)兵與長刀手,規(guī)模約在3800人左右,統(tǒng)帥有岡比西斯二世最為信賴的將軍馬哈庫拜擔任,后在與埃塞俄比亞的戰(zhàn)爭中陣亡,統(tǒng)帥轉(zhuǎn)由其堂兄弟希司塔斯佩斯之子,也就是后來的大流士一世擔任,大流士極富指揮才能,不死隊在他的手中獲得了空前的大發(fā)展,先是從波斯軍中優(yōu)選出經(jīng)過戰(zhàn)火歷練,經(jīng)驗豐富的老兵,與先前的宮廷禁衛(wèi)軍成員合并,而后對其編制進行統(tǒng)一編排,不死隊總?cè)藬?shù)為10000人整,并且總是保持這一規(guī)模,一旦有成員犧牲立刻補上。不死軍下轄八個標準步兵千人隊,一個輕裝騎兵隊,一個快速戰(zhàn)車隊,戰(zhàn)車隊與騎兵隊人數(shù)亦為千人。最后對裝備進行了改良,步兵隊的標準配置有:每名士兵配備一支短柄矛,另有短匕首與弓箭,后改為專設弓箭手百人隊,步兵不再配備,鎧甲為青銅鏈甲,胸前鎧甲為整塊青銅圓甲。騎兵隊裝備一柄波斯長馬刀,副武器為雙刃手斧與弓箭,與步兵不同的是不再裝備青銅鏈甲,而改由皮甲。戰(zhàn)車隊的主體由160輛雙馬輕戰(zhàn)車組成,輪箍處設單刃刀,成員主要裝備為弓箭,副武器為匕首,著青銅鏈甲。不死軍全由波斯人組成,最受國王重視。為加強集權,大流士把全國分為5個軍區(qū),以便于管理;嚴格規(guī)定每省駐防軍的規(guī)模;皇帝是最高軍事統(tǒng)帥,軍隊由波斯貴族領導;在腓尼基人的協(xié)助下建立海軍;每年進行軍隊檢閱。并有間諜對軍事統(tǒng)帥進行監(jiān)視。??


波斯步兵以弓箭手為主力,其核心為大規(guī)模弓箭投射和突襲,不擅長重裝步兵戰(zhàn)術。根據(jù)希羅多得介紹,波斯步兵頭戴一頂軟帽,身穿色彩鮮艷,做工考究的寬袖長袍和長褲。波斯步兵方陣(Sparabara?)相當特別,這種方陣一般是十行縱深,每一個縱列代表一個基本戰(zhàn)術單位“十人隊”,隊長站在最前列,裝備一面長方形盾牌,和一支約兩米的長矛,上身披輕便的鱗片甲;他身后的九名步兵,每人裝備一副弓箭和一柄彎刀,一般不被甲。戰(zhàn)斗時隊長負責抵擋敵人步騎兵的沖擊,而身后的九名弓箭手以密集的齊射殺傷敵軍,其中只有第二排的弓箭手能夠從隊長的身旁直射敵人,后面的八人則是對空放箭,射角由前到后逐漸抬高至45度,這樣在陣前三百米以內(nèi)構成弓箭的火力覆蓋。當敵人被波斯人的箭雨大量殺傷,潰不成軍之時,波斯步兵就開始沖鋒,他們將弓收入箭囊,拔出彎刀,沖入敵陣近身格斗。波斯騎兵則借鑒游牧民族的游擊戰(zhàn)術,主要依靠弓箭殺傷敵人,戰(zhàn)斗時波斯騎兵一般會迂回到敵人的側(cè)后方發(fā)起攻擊,等到敵軍陣形散亂時才會排成密集隊形沖擊敵人。
在大規(guī)模用兵時,常備軍顯然不夠,便廣泛征集士兵,各行省和部落皆需提供一支軍隊,招兵工作由軍區(qū)的專門機構執(zhí)行。波斯軍隊可分為步兵和騎兵,步兵主要來自各族平民,騎兵則?主要來自波斯貴族,米底貴族或巴克特里亞貴族。后來,在希波戰(zhàn)爭期間,又以被征服的腓尼基人和埃及人為主力,組建了海軍,鼎盛時期,波斯軍隊有眾40-50萬人,海軍擁有戰(zhàn)艦600-1000多艘,盡管如此,波斯帝國境內(nèi)民族眾多,除波斯人和米底人組成的常備軍較為精銳之外,其他大多是烏合之眾,沒有統(tǒng)一的訓練,戰(zhàn)法,軍制,甚至彼此語言都不通,往往互相掣肘,阻礙戰(zhàn)斗力。不過,依靠波斯帝國強大的國力,軍事動員體系與龐大的軍隊數(shù)量。波斯軍隊往往無往而不勝,依靠這支軍隊,前519年,波斯軍隊征服了里海以東的游牧民族塞種人,塞種人的“鐵甲騎兵”給與波斯以深刻印象,也就是在此后,波斯人開始學習引進這一兵種。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親自率領的波斯大軍借助埃及、希臘的工程技術和腓尼基人的船只,構建了一座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巨型浮橋,征服了四分五裂的色雷斯部族,馬其頓也向波斯表示臣服。波斯軍隊甚至遠征至黑海北部,遠征當?shù)氐乃够┤?,但最終無功而返。?

三 希波戰(zhàn)爭
前514年。大流士率部入侵北部希臘,迫使馬其頓稱臣,控制了北部希臘色雷斯地區(qū)的許多港口。小亞細亞的許多希臘城邦赦于波斯淫賊。也被迫臣服波斯。波斯帝國的擴張已經(jīng)直接威脅到了希臘。希臘與波斯的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與波斯不同,古希臘文明以城邦((古希臘語:πολι?,英語:Polis))為主要形式。城邦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xiāng)鎮(zhèn)。一個城邦就是一個國家。比較著名的城邦有雅典(西方民主制度的搖籃。哲學的搖籃),斯巴達(尚武之國),底比斯(也叫忒拜,俄狄浦斯王的故鄉(xiāng)。希臘神話里的???。其他有名氣的城邦有阿爾戈斯,科林斯,敘拉古(位于西西里)等。古希臘的軍隊核心,是重裝步兵,手持長矛和大盾,身著重甲作戰(zhàn),大多數(shù)希臘城邦實行“公民兵制”,即每逢戰(zhàn)時,成年男性公民需要自備武裝服兵役,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想象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窮人懶漢可以購置一身武裝到牙齒的行頭,因此,古希臘重裝步兵,幾乎全部由富裕的本邦公民組成。方陣(phalanx)是重裝步兵所采用的基本戰(zhàn)術,方陣(Phalanx)依靠著方陣自身的重量和緊密的重步兵陣線進行作戰(zhàn),而且使用“突擊”(shock)戰(zhàn)術,進行短暫但是具有決定性的戰(zhàn)斗。方陣中的重裝步兵左手持直徑約1米的圓盾、右手持長約3米的長槍、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齊的隊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進。一般的希臘方陣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個縱隊,即縱深為八列。(如圖一上所示)然后根據(jù)總?cè)藬?shù)的多少向左右兩側(cè)延伸。假設總兵力為1萬時,方陣的正面就將由1200余名士兵構成,其長度大約為1公里。在即將與敵軍接觸時,方陣的隊列成員便靠攏在一起。所有人一起用自己左手的盾牌保護左邊的戰(zhàn)友,使用矛刺擊敵人。當有人倒下時,后方的隊員就會填補他的位置,或者在必要時從他身后擠上去。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方陣戰(zhàn)術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協(xié)力、齊頭并進,臨陣脫逃者則會受到最為嚴厲的懲罰。最常用的方陣戰(zhàn)術就是簡單的前推接敵。希臘重裝步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其軍隊組織程度較高,遠非波斯帝國所征服的其他各民族所能比。將成為波斯帝國強大的對手。?

希波戰(zhàn)爭的導火索是愛奧尼亞起義,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不堪忍受波斯統(tǒng)治,以米利都為首,進行抵抗波斯的運動(史稱愛奧尼亞起義)。米利都因為自知不能抵抗波斯,因此便向斯巴達求援,但斯巴達卻拒不出兵,反而是雅典及埃雷特里亞兩城邦出兵援救。兩城邦雖然派出大批士兵及軍艦援救,但在堅持數(shù)年后,仍然不敵波斯大軍。公元前494年,波斯調(diào)遣大軍鎮(zhèn)壓起義,因為寡不敵眾,米利都終于被攻破,米利都城被毀,同米利都一道舉兵起義的一些希臘城邦也遭殘酷洗劫。波斯人正愁找不到借口。遂以雅典等支持米利都為借口,悍然發(fā)動對希臘的入侵戰(zhàn)爭。?

第一次希波戰(zhàn)爭:
公元前492年夏,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派女婿馬爾多紐斯出動陸、海軍共2萬5千人,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沿色雷斯海岸向希臘推進,但其艦船在阿索斯海角遭颶風,幾乎全軍覆沒,陸軍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襲擊,被迫撤退。第一次入侵希臘就以這樣鬧劇方式收場。
第二次希波戰(zhàn)爭:
大流士沒有就此罷休。他把此次失敗歸結于馬爾多紐斯的無能,把這個飯桶撤職。并下令制造新的戰(zhàn)艦,補充兵源,積極備戰(zhàn)。與此同時,大流士向許多古希臘城邦派出使者,索要“土和水”,實際上就是要各個城邦向波斯投降,獻出國土。大多數(shù)城邦被波斯的強悍威懾,紛紛臣服。但是自詡為“文明”,視波斯為“蠻族”的雅典和斯巴達卻堅決不妥協(xié)。雅典人把波斯使者扔進洞坑,就連翻譯也因為侮辱了希臘語而被處死。斯巴達人則把使者押到井邊,指著水井簡練地說道:“水和土,都在此,請隨意!”說罷便將他推入水井淹死 ,大流士聞訊大怒,公元前490年春,大流士一世賊心不死,派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約5萬(包括近400艘戰(zhàn)船)第二次遠征希臘。波斯軍兵分兩路,一路攻打埃雷特里亞,一路意圖攻打雅典。
攻打雅典的波斯軍在雅典城北部的馬拉松平原登陸,準備由此進攻雅典城,并勾結雅典城內(nèi)的“帶路黨”,準備里應外合,奪取雅典城 。雅典軍見狀,由執(zhí)政官卡利馬庫斯和名將米太亞德率領,前往馬拉松平原,迎戰(zhàn)波斯軍。
馬拉松平原會戰(zhàn)?前490
兵力對比:
雅典 近萬
波斯?步兵2萬?騎兵5千
雅典處于劣勢
9月10-11日前后,波斯人開始在馬拉松平原卸載軍隊和物資,急行軍的雅典人也已經(jīng)來到了平原南端。他們在樹林中扎營。樹木既是天然的鹿砦,可以防御波斯騎兵的突襲,也能為士兵遮擋暑熱,提供精神上的安慰。雅典軍希望等待援軍。所以沒發(fā)動進攻,波斯軍也在等待另一路攻打埃雷特利亞德波斯軍的消息。還有等待“帶路黨”的消息,所以誰也沒有輕舉妄動 。雅典人信使菲利皮迪斯(斐力庇第斯)前往希臘地區(qū)最強的城邦斯巴達求助,希望得到他們久負盛名的步兵增援。不幸的是。雅典信使趕到時,正巧是斯巴達人一年一度的卡爾納尼亞月祭典。按照傳統(tǒng),斯巴達人必須等到15日月圓,祭祀活動結束之后才能發(fā)兵。他們國內(nèi)的奴隸也正蠢蠢欲動,準備造反。所以受到雙重牽制的斯巴達,對于波斯人盡在咫尺的侵犯無力應援。
9月10日的夜里,波斯營地里傳來了不小的動靜。波斯將領從希臘人那里知道,一旦本月15日結束,斯巴達和其他多城邦就能騰出手來參戰(zhàn),到時候希臘人會聚集更多軍力。而己方因為一路上的攻城掠地,已經(jīng)師疲兵老,士氣日益低落。為了及時完成波斯大王的任務,波斯將領決定兵分兩路。將寶貴但難以施展的騎兵提前運上船,留下步兵2-3萬人牽制住雅典軍隊。艦隊則直取此時后方空虛的雅典主城。此時,傳來另一支波斯軍隊攻破埃雷特里亞德消息,雅典軍必須要與波斯軍決戰(zhàn)了。
這個萬分危急的時候,雅典軍還在扯皮。因為雅典是所謂民主國家,軍權由所謂“十將軍委員會”決定,圍繞是否決戰(zhàn),十將軍委員會分為兩派還在這里爭吵不休,互相扯皮最后。還是米太亞德力排眾議,決心與波斯軍決戰(zhàn)。?

9月15日,雙方開戰(zhàn),米太亞德的祖父是色雷斯一個小國的統(tǒng)治者,他曾在波斯軍隊入侵色雷斯時,作為附庸首領為波斯作戰(zhàn),熟悉波斯戰(zhàn)術。知道波斯騎兵擅長兩翼包抄,所以把精銳部隊布置在兩翼,雅典人將中軍的陣型厚度縮減為四排,并著重加厚了左右兩翼的陣型,防范依舊可能出現(xiàn)的騎兵包抄。雅典軍狂呼酣戰(zhàn),直沖下山來,波斯軍射出漫天箭雨。結果幾乎射不穿雅典軍鎧甲,沒射死幾個人,雅典軍沖到陣前,與波斯軍肉搏。雖然波斯中軍奮勇拼殺,將雅典中軍打的節(jié)節(jié)敗退,但是雅典加強的兩翼很快擊潰波斯兩翼。把波斯中軍合圍起來,與波斯軍肉搏,波斯軍多是輕裝,肉搏不是武裝到牙齒的希臘重裝步兵對手,大敗,許多人被趕入大海淹死,殘余波斯軍逃走。雅典獲勝。會戰(zhàn)后,雅典人派善于奔跑的斐力庇第斯回城報信,他狂奔42余公里?;氐窖诺?,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死了。為了紀念他,就有了著名的馬拉松長跑。雅典主力不久也返回雅典,肅清了城內(nèi)帶路黨,嚴陣以待。殘余波斯軍見雅典嚴陣以待。不能取勝。狼狽逃走。戰(zhàn)后,為了防止波斯卷土重來,雅典民主派領袖地米斯托克利上臺,主導了一系列準備工作。地米斯托克利說服雅典人。組建了一支200艘三列槳戰(zhàn)船的艦隊。被譽為“雅典海軍之父”,同時,擴建了雅典城的海軍要塞比雷埃夫斯港。?

傷亡
波斯 6400(古典史料)
雅典 192(古典史料)
一邊倒
傷亡
波斯 3000多(現(xiàn)代估計)
雅典 數(shù)百(現(xiàn)代估計)?


第三次希波戰(zhàn)爭:
前485年,大流士去世,由子薛西斯一世即位,薛西斯一世繼承乃父遺志,再次將征服希臘提上日程。在此期間,前481年。希臘各邦召開大會,組成同盟,共同對抗波斯,推舉斯巴達為盟主,雅典為副盟主。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率海陸大軍25萬,號稱100萬(古希臘史料記載在500萬 )浩浩蕩蕩。再次殺奔希臘?
波斯大軍由北部希臘,海陸并進而來,希臘聯(lián)軍由斯巴達王李奧尼達率領,鎮(zhèn)守北部希臘要塞溫泉關,溫泉關為希臘北部通往希臘腹地的要塞,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設想。盡管敵眾我寡,但是溫泉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奧尼達將5千人布置在關前隘口,1千人扼守小路。

8月中旬。波斯大軍來到關前,11日,波斯軍仗著人多勢眾,發(fā)起數(shù)次進攻,均被斯巴達軍打退,薛西斯見狀,出動波斯的精銳部隊“不死軍”進攻,又被斯巴達軍打退,損失慘重。
次日,波斯軍再次發(fā)動瘋狂進攻,又雙叒叕被斯巴達軍打退。傷亡慘重,士氣大跌。但是,此時不幸出了個內(nèi)鬼。第三天,一個希臘人叛國投敵。跑去波斯軍營,告訴薛西斯還有一條小路通往關后。薛西斯大喜,在夜間派一支波斯軍從小路摸了上來,夾擊守關軍隊,守關軍隊形勢急轉(zhuǎn)直下。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李奧尼達下令其他軍隊撤走,自己率300斯巴達勇士掩護,堅守關隘。(此即斯巴達三百勇士的來源)波斯軍發(fā)起進攻,斯巴達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除2人外全部犧牲。李奧尼達戰(zhàn)死。波斯軍隊長驅(qū)直入,斯巴達人建議退守科林斯地峽,雅典地米斯托克利則主張放棄雅典城,將大多數(shù)人與財物撤往海上(神諭指示雅典人的希望在“木墻”,地米斯托克利巧妙地將神諭解釋為戰(zhàn)車,說服雅典人撤往海上),波斯軍進入雅典城,殺死不愿意離開的雅典人,一把火把雅典城燒成白地。地米斯托克利和雅典人急于收復雅典。主張在海上與波斯人決戰(zhàn)。斯巴達雖然非常不情愿,但是當雅典威脅退出聯(lián)盟時候。斯巴達人勉強同意了,雅典人理解希臘海軍力量。選定薩拉米斯灣作為決戰(zhàn)戰(zhàn)場。
薩拉米斯海戰(zhàn)?前480?重點?必考
兵力對比
波斯?1000艘戰(zhàn)艦?10萬人
希臘?5萬?400艘戰(zhàn)艦
希臘軍處于劣勢
地米斯托克利為了勾引波斯海軍主動進攻,寫了一封詐降信,謊稱希臘海軍四分五裂。開始內(nèi)訌,一部分希臘艦隊已經(jīng)逃出薩拉米斯,建議波斯海軍立即發(fā)動進攻,不要錯失良機,薛西斯果然中計。波斯海軍耀武揚威。駛向薩拉米斯,9月23日雙方?jīng)Q戰(zhàn),希臘海軍將波斯艦隊引入狹窄的港灣,波斯海軍因船體碩大,調(diào)轉(zhuǎn)不靈,倉促上陣。一片混亂。在狹窄的海峽施展不開。希臘艦隊船體小。機動靈活,到處襲擊波斯艦隊,波斯海軍被動挨打。波斯左翼抵擋不住,開始敗退,希臘海軍合圍波斯中軍,波斯軍艦隊中的埃及艦隊臨陣脫逃,使得波斯軍門戶洞開。被希臘海軍“關門打狗”。大敗,希臘人又粉碎了波斯企圖以浮橋偷襲薩拉米斯島的計劃。波斯殘部狼狽逃走。
傷亡
波斯?200多艘戰(zhàn)船被毀。50艘被俘傷亡數(shù)萬人
希臘?40余艘戰(zhàn)船?數(shù)千人?。


海軍全軍覆沒后,遠道而來。依靠海上補給的波斯軍隊已基本失去勝算,薛西斯一世慌忙下令撤軍,留瑪爾多紐斯斷后(即第一次希波戰(zhàn)爭的指揮官),馬爾多紐斯派人與雅典議和,被雅典拒絕。大怒。率部流動作戰(zhàn)。在希臘各地劫掠,甚至在前479年再次兵臨雅典。雅典人再次棄城逃走。為了解決這個毒瘤,希臘聯(lián)軍決定出擊?8月。斯巴達國王帕薩尼亞斯率希臘聯(lián)軍出擊。追擊馬爾多紐斯,兩軍于普拉提亞遭遇。
普拉提亞會戰(zhàn)?前479?重點?必考
兵力對比?
希臘
重步兵40500?輕步兵10000
波斯
步兵75000?希臘偽軍13000(多是底比斯,色雷斯,馬其頓的部隊)?騎兵近萬
希臘軍處于劣勢?

希臘軍占據(jù)山地,堅守不出,波斯幾次派騎兵誘敵,都失敗,騎兵將領馬希提戰(zhàn)死,卑鄙無恥的馬爾多紐斯派輕騎兵偷襲希臘軍補給,俘虜一支500輛馬車的補給車隊。又在水源中投毒。希臘軍水源被切斷,被迫移陣,希臘聯(lián)軍開始后撤,希臘聯(lián)軍的撤退在夜間展開。左右兩翼的雅典和斯巴達負責殿后,先前構成中軍的其他城邦部隊迅速撤退。不料一個斯巴達將領拒絕放棄陣地,引發(fā)激烈爭吵,撤退行動被耽擱。直到黎明時分,雅典軍團才出動,隨后是斯巴達軍團,而此時其他希臘部隊早已經(jīng)到普拉提亞城旁邊的達希泰隆山腳下。雅典和斯巴達的部隊之間,就這樣出現(xiàn)了致命的巨大空檔。天亮以后,希臘聯(lián)軍陣線分散成三部分,各自相距數(shù)公里,形勢非常危急,波斯軍大喜。立即發(fā)動進攻。
波斯騎兵一馬當先,步兵緊跟其后,亂哄哄地渡河追來。馬爾多紐斯親率5萬多波斯軍隊向斯巴達軍團直撲過來,希臘仆從部隊則向雅典軍團逼近,阿塔巴茲率領波斯藩邦部隊謹慎地拖在后面。但是,馬爾多紐斯放了一個致命錯誤。馬爾多紐斯命令全軍追擊,而不是騎兵在前,步兵在后,波斯軍一哄而上。像群瘋狗一樣,一片混亂。
斯巴達軍立即掉頭。整隊,組成方陣,大吼向波斯軍沖去,波斯軍追擊時亂成一團,沒有回旋空間,被迫與斯巴達軍貼身肉搏,哪里是斯巴達人的對手,抵擋不住,開始敗退?,敔柖嗉~斯企圖挽回敗局,身穿鮮艷的盔甲,親率1千重裝騎兵向斯巴達軍團側(cè)翼沖擊,同這里輕裝的斯巴達奴隸軍發(fā)生混戰(zhàn)。奴隸士兵拼死抵抗,但由于缺乏盔甲保護,傷亡慘重。正當斯巴達軍團側(cè)翼飽受壓力,搖搖欲墜的危急關頭,意外發(fā)生了。一個名叫阿里姆尼斯塔的斯巴達戰(zhàn)士奮力投出一支標槍,擊中波斯統(tǒng)帥瑪爾多紐斯,把他一標槍標死。。波斯人見主帥被標死,終于崩潰,大敗,希臘軍全線反攻,波斯后方的阿塔巴茲見勢不妙。率部4萬人棄戰(zhàn)友不顧。狼狽逃走,波斯軍崩潰。希臘軍大勝。此戰(zhàn)基本標志波斯對希臘的入侵基本破產(chǎn),希臘開始反攻。

傷亡?
希臘?1萬余
波斯?至少5萬?殘部潰散
波斯大軍撤出希臘后,雅典繼續(xù)出兵,在海上對波斯發(fā)起反攻,前478年。雅典糾合部分城邦,組建所謂“海上同盟”,又稱“提洛同盟”。由其他城邦出錢,雅典出人,與波斯爭奪海上霸權。前476年,雅典派馬拉松的功臣米太亞德之子克蒙反攻。收復色雷斯。將波斯軍徹底驅(qū)逐出北希臘。前466年??嗣稍谛喖殎喣喜康臍W律墨冬河口與波斯艦隊遭遇。再次大敗波斯海軍,生俘波斯軍2萬人,打死無算。擊毀繳獲敵艦200艘。此戰(zhàn)之后,波斯軍基本完全喪失主動權。前460年,埃及爆發(fā)反波斯起義,雅典連續(xù)派兩支軍隊支援埃及,但是因勞師遠征,疲憊不堪。至前454年的普羅索皮特斯島戰(zhàn)役。全軍覆沒,共損失軍隊近5萬人,但是也極大牽制了波斯主力。前450年,克蒙再次領導雅典艦隊收復塞浦路斯。但是本人不幸染瘟疫而死。雅典艦隊回國時。再次大敗波斯艦隊。此時,雙方都無力再戰(zhàn)。斯巴達與雅典的矛盾激化,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而前465年,波斯爆發(fā)宮廷政變。薛西斯一世被大臣阿爾達班殺死,薛西斯的兒子阿塔薛西斯一世又殺死阿爾達班。自立為王,一片混亂。在這種情況下。雙方議和。前449年。波斯和雅典簽訂《卡利阿斯和約》。和約規(guī)定波斯承認小亞細亞西岸希臘各邦,不再入侵希臘,不派軍艦進入愛琴海。放棄對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希臘交還塞浦路斯。希波戰(zhàn)爭至此結束,希波戰(zhàn)爭使得波斯帝國損失慘重,最終一無所獲,使得皇帝的威嚴蕩然無存,帝國統(tǒng)治的基礎開始動搖。許多史學家都認為。希波戰(zhàn)爭是波斯帝國由盛轉(zhuǎn)衰的開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立場,不代表學社觀點與立場,敬請讀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