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誅殺少正卯

孔子誅殺少正卯的是非與有無,從南宋的朱熹算起,其論爭也有八百多年了。如今的相關(guān)論文與著作,仍跟水一樣涌出來,各持一端,誰也不服誰。這樣下去的話,即便是再嚷個八百多年,恐怕也沒有定論。對于勤謹?shù)倪M步青年而言,這固然是很頭疼的,因為時代越往后,嚷的人越多,他們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須看的材料就越繁雜,而現(xiàn)在又是“文籍雖滿腹,不值一囊錢”的時代,一番掂量之后,大概就沒幾個人愿意耗費精力去索解了。而在這紛嚷中,能夠獲益的人大抵就是那些體制內(nèi)的學院派了,即便胡說一通,也不要緊,反正論文發(fā)表了,湊夠數(shù)了,總能成為教授的。
我不是學院派的人,也無福去吃體制的飯,即便寫再多的文章,也成不了教授的。那么,為什么我還要來湊熱鬧呢?起因回想起來簡直有些可笑,就是因為隨手翻看匡亞明先生的《孔子評傳》的時候被氣著了??飦喢飨壬?,似乎是一位很受學界敬重的老前輩,做了不少嘉惠學林的好事??墒侨撕?,不代表他的著作就好,就高明。要不然,我怎么會被氣著呢?

肚子里有氣,就得做點事,讓它宣泄出來。于是我就順著匡亞明先生的《孔子評傳》,陸陸續(xù)續(xù)找了不少有關(guān)孔子誅殺少正卯問題的論文與專著來看。結(jié)果怎么樣呢?看得越多,心里就越是失望。一些頗有聲望的學者,比如梁啟超、錢穆,對這個問題所做的辯護,簡直是胡說八道,一派胡言。然而就是他們的胡言亂語,今天依然還有不少學者奉為圭臬。我知道,是時候做點事了。

我當然很明白,自己今天寫的文章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終結(jié)這個話題的。倒也不是說對自己的文章見解缺少信心,而是知道后來的人還在排著隊做教授,他們爬上去需要論文墊腳,所以,后來的人是會繼續(xù)嚷下去的。不過也不必擔心,這等貨色是很淺薄的,他們的伎倆來來回回也就那幾樣。今天,我打算這么做:先把那些常見的疑難問題逐一分析,看看那些強行為孔子辯護的人犯的是什么失誤,然后我再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論述來逐一反駁,看看那些辯護言論到底為什么不能信從。
一、孔子誅殺少正卯之事,《論語》、《左傳》不載
我們讀古書,應(yīng)該奉行這樣兩個基本原則:
如果你要質(zhì)疑古書的記載,那么,你就擺出證據(jù)來證明其記載不可靠。如果沒有堅實的證據(jù)可以推翻它,那就必須“姑且先信它”,切不可單單憑據(jù)自己的感受去質(zhì)疑它。自己覺得不可能,太荒唐,就說古書記載是假的,這很不妥當。此其一。
古書流傳到今天的,已經(jīng)很少,古人能看到的大量書籍,我們今天都看不到了。因此,現(xiàn)存古籍里面記載著的,我們可以據(jù)此說“有”;現(xiàn)存古籍里沒有記載的,我們決不能據(jù)此說“無”。舉個例子,《論語》里記載孔子為顏回的早逝而痛哭流涕,我們可以據(jù)此說孔子也是會流淚的,也是會哭的;《論語》里沒有記載孔子睡覺的時候磨牙,《左傳》也沒有記載孔子放屁,我們就不能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說:孔子睡覺的時候一定不會磨牙,孔子活了七十三歲也從來沒有放過一個屁。
一言以蔽之,就是現(xiàn)存古籍可以“證有”,不能“證無”。此其二。
你也許會覺得我講這些原則有些可笑,這難道不是常識嗎?嗯,是常識,問題是那些專家學者、國學大師們往往連這樣的常識也沒有啊,你敢相信這是事實?
比如你看匡亞明老先生的說法:
孔子誅少正卯,僅見于《荀子·宥坐》、《史記》、《孔子家語》等書,不見于《論語》、《春秋》、《左傳》等所謂“經(jīng)傳”。雖不能說凡不見于《論語》、《春秋》、《左傳》等書的,都不真實,但像孔子誅少正卯這樣的大事,竟不留一點記傳痕跡,是不可能的。(《孔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12月第1版 第59頁 )
看見沒,匡亞明先生以一己之力,把上述的兩條基本原則全犯了一遍。他自己說了,孔子誅少正卯的事,見于《荀子·宥坐》、《史記》、《孔子家語》等書,然而這些書的記載為什么不可信,他卻閉口不談,直接默認這些書的記載全是不可靠的。也是,他能有什么證據(jù)呢?要是真有證據(jù),早就一一列舉出來了,何必在這里大發(fā)有違常識的空談!說白了,不是這些書不可信,只是他不愿意相信孔子殺了少正卯而已。等到他論證別的問題,《荀子·宥坐》、《史記》、《孔子家語》等書出現(xiàn)了有利于他的文本記載,他馬上又會覺得這些書非??煽苛?,你信不信?
更讓我倍感惡心的是“雖不能說凡不見于《論語》、《春秋》、《左傳》等書的,都不真實,但像孔子誅少正卯這樣的大事,竟不留一點記傳痕跡,是不可能的”這一句。你看,他明明說了“雖不能說凡不見于《論語》、《春秋》、《左傳》等書的,都不真實”,可是他接下來怎么做的?就單單憑著孔子誅殺少正卯“不見于《論語》、《春秋》、《左傳》等書”,就說這是“不可能的”了。換句話說,就因為孔子誅殺少正卯“不見于《論語》、《春秋》、《左傳》等書”,所以見于《荀子·宥坐》、《史記》、《孔子家語》等書的記載就都是不可靠的了。
這樣的推論。
這樣的學者。
這樣的前輩。
你讓我們這些青年后學說什么好呢?說你不好吧,分不清是非的善良庸才們會罵我仗著讀了數(shù)十卷書就在這目中無人、凌忽長者;閉著眼夸你吧,對我自己也沒有好處,還搞壞了我的人格。算了,今天天氣哈哈哈。
為孔子洗地的人,大多數(shù)都把“《論語》《左傳》不載”視為一個有力的論據(jù),其實這個論據(jù)乍聽起來好像有幾分道理的,是不是?可是如果我們不順著這幫家伙的思路去想,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所謂的論據(jù)其實挺荒唐的。
《論語》是什么書?孔子死后,弟子和再傳弟子們整理的以孔子言論為主的文獻匯編。
《論語》是孔子的年譜嗎?不是。跟孔子毫無關(guān)系的東西也會記載在里面,比如《堯曰篇》的前半部分。
《論語》記載孔子的言行,都是很重要的嗎?不是,孔子吃飯穿衣啥的也記載了一大堆,比如《鄉(xiāng)黨篇》。
有關(guān)孔子的重要內(nèi)容,《論語》都記載嗎?不是??鬃拥某錾?,重要吧?孔子收徒的真實數(shù)量,重要吧?孔子曾經(jīng)大病一場,差點死掉,子路都給他準備后事了,他得的是什么病,重要吧?孔子整理過哪些古籍,重要吧?孔子見老子,都說了啥,重要吧?孔子的臨終遺言,重要吧?《論語》就都沒有記載。
你看,《論語》這書,孔子的事,記了;不是孔子的事,也記了??鬃拥牟恢匾氖?,記了,而孔子的重要的事,又沒有全記。那么,你說孔子殺少正卯這事兒重不重要呢?如果你說不重要,那孔子弟子不記不是很正常嗎?如果你說很重要,可是《論語》對孔子重要的事情本來就沒記全,別的要緊事能漏掉,為什么殺少正卯這事兒就不能漏掉呢?
《左傳》就更不必細說了,跟孔子關(guān)涉的內(nèi)容本身就非常少。如果說《左傳》沒有記載的孔子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就靠不住,那么,《論語》的記載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是《左傳》沒有的,是不是《論語》的記載也靠不住了呢?可能有的人會不高興,說:“嘿,你怎么可以用《左傳》去推翻《論語》呢?”有什么不行的呢?反正邏輯都是一樣的,這書沒有的你就說是不可靠的?!墩撜Z》和《左傳》也沒有記載孔子的母親叫啥,而其他書說名叫顏徵在。這一定是假的。為什么呢?《論語》和《左傳》沒有記載?!半m不能說凡不見于《論語》、《春秋》、《左傳》等書的,都不真實,但像孔子母親名字這樣的大事,竟不留一點記傳痕跡,是不可能的”。
二、孔子誅殺少正卯,與《論語》記載的孔子言論有抵牾
在探討孔子誅殺少正卯這事兒是否與《論語》的記載有抵牾之前,我們先來研究另一個好玩的問題,那就是孔子到底是不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
洗地的人篤愛《論語》,那我就用《論語》的材料吧。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ā墩撜Z·學而篇》)
2.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篇》)
1.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ā墩撜Z·里仁篇》)
2.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1.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保ā墩撜Z·泰伯篇》)
2.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論語·八佾篇》)
第一組,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其實這個意思,《論語》里面記載了不止一次,比如《憲問篇》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里仁篇》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可見孔子是經(jīng)常對弟子們說類似的話。
說這類話,自然是勉勵弟子們的,可是他自己失意的時候,感覺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也會“患人之不己知”,也會發(fā)牢騷?!澳抑卜?!”——多么深長的慨嘆!
第二組,孔子說“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我們聽了覺得很棒,可是我們看到《鄉(xiāng)黨篇》,弟子對孔子生活的記載,我們就不免搖頭,覺得孔子說的話,他自己也沒有做到。什么叫“色惡,不食”?就是顏色不好看的,不吃。什么叫“臭惡,不食”?就是味道比較重的,我估計是類似大蒜、韭菜之類的,這類玩意兒不吃。什么叫“失飪,不食”?就是燒菜的人廚藝不好,孔子覺得不正宗,就不吃。如果你翻完《論語·鄉(xiāng)黨篇》,你會發(fā)現(xiàn)當孔子的老婆賊累,太難伺候了??鬃訉Τ缘囊筮@么高,你覺得他能接受所謂的“惡衣惡食”?說真的,我信日本夏令營、德國下水道我都不信孔子這句話。
第三組,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是我們看他對季氏旅于泰山這件事的著急程度,以及對冉有說的話,就不難知道,他其實算是“不在其位,亦謀其政”了。怎么知道孔子當時不在其位呢?如果孔子當時在其位,早就坐著馬車去見國君了,怎么可能還在這里問弟子冉有“你有辦法勸阻他嗎”?還有,陳成子弒簡公,這是齊國的事,人家齊國的大臣們都沒怎么樣,身在魯國的去官家居(“從大夫之后”)的孔子反而比誰都上心。那么,這時候的孔子在“其位”嗎?不也照樣“謀其政”?
這三組材料,是我寫文章的過程中臨時隨手翻《論語》找出來的,如果多花點時間去通讀對比,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出更多的例子來。不過不要緊,這三組材料已經(jīng)足夠證明孔子不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切記,注意,我不是在力求證明孔子的品德不好,我只是要向諸位證明:孔子自己說的話,跟他自己做的事,有時候會有對不上的情況。
洗地派學者們常常舉出《論語·顏淵篇》的這一章,用來證明孔子不會殺人: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blockquote>看了《論語》的這一章,就說孔子不主張殺人是吧,那我們看看洗地派學者們同樣看重的《左傳》是怎么記載的:
鄭子產(chǎn)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shù)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迸d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薄对姟吩唬骸褚鄤谥?,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銖脑庪S,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m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椭烈??!?br>
及子產(chǎn)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blockquote>引文有點長,如果嫌麻煩,那就只看重點句子好了。對于子大叔“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這件事兒,孔子贊嘆說“善哉”!什么是“善哉”?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好啊”,跟我們平時講的“干得好”、“干得漂亮”是一個意思。你看,“盡殺之”這三個字告訴我們:一,殺的人不止一個;二,殺光了,一個活口也沒留。然而這樣的做法,我們的大圣人孔子拍掌叫好。
這樣看來,《左傳》的這段記載,是不是跟《論語》的記載相抵牾了?這再次證明了孔子的話不能一味地輕信。我真擔心洗地派的學者會硬說《左傳》的這段記載不可靠。可是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又來了,之前你們說孔子誅殺少正卯的事,《論語》《左傳》沒有記載,所以不足信,可見如果《左傳》記載了,你們就會信的,也就是說,《左傳》這部書的記載你們認為是可靠的?,F(xiàn)在怎么又覺得不可靠了呢?
以上,我證明了即便孔子誅殺少正卯的事與《論語》的記載相抵牾,也不足以推翻其真實性;接下來,我要用《論語》的材料來進一步論證孔子誅殺少正卯的合理性。換句話說,我要用《論語》來證明孔子誅殺少正卯是合情合理的。
《荀子·宥坐》記載: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
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
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日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chǎn)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对姟吩弧畱n心悄悄,慍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blockquote>有論文說,梁啟超、馮友蘭、郭沫若、張岱年等名頭很大的學者都曾考證《荀子·宥坐篇》出于魏晉人之手。雖然我還沒有看到這幾位的相關(guān)論著,但是不管怎么說,這個結(jié)論今天看來都是很掉聲價的。在《荀子·宥坐》之后,記載孔子誅殺少正卯的有陸賈《新語》、劉安《淮南子》、韓嬰《韓詩內(nèi)傳》、司馬遷《史記》、劉向《說苑》、王充《論衡》等一系列著作。如果是魏晉人偽造的《荀子·宥坐》,那么,其中記載的孔子誅殺少正卯的內(nèi)容怎么會跑到上述的一系列著作里面去?難道這些書也是魏晉人配套偽造的嗎?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有任何堅實的材料可以證明《荀子·宥坐》靠不住。有學者考證,說這篇《宥坐》跟《荀子》的其他篇不太一樣,應(yīng)該是荀子的弟子整理成文的。這種看法,我也基本贊成。可是,重點來了,一些糊涂蟲單憑《宥坐》篇不是荀子的親筆,是弟子后學整理的,就下結(jié)論說它記載的孔子誅殺少正卯的內(nèi)容不可靠了。荒唐!弟子整理的文本就等同于假貨了?《論語》不也是孔子的弟子們甚至再傳弟子們整理的么?你敢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說《論語》不可靠嗎?
因此,在沒有足夠的證據(jù)可以證明《荀子·宥坐》內(nèi)容不可靠的情況下,我們就要遵循前面提到的那兩條基本原則,對《荀子·宥坐》的內(nèi)容要“姑且先信它”。等啥時候考古學界的專家學者們刨墳刨到了好寶貝,為我們貢獻了新的證據(jù),我們再來重新探討其可靠性也不遲。
在《論語》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是相當?shù)膮拹骸柏?。“佞”是什么意思呢?能言善辯、能說會道也?!盾髯印ゅ蹲防锩?,孔子羅列了少正卯的五條罪狀,其三是“言偽而辯”,說白了,就是“佞”。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弊勇吩唬骸坝忻袢搜桑猩琊⒀?,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保ā墩撜Z·先進篇》)子路,給我們的印象其實更多的是勇士,而不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實際上,子路先生也確實不善于口才,據(jù)《左傳》記載,子路在衛(wèi)國發(fā)生內(nèi)亂的時候,孤身救主,結(jié)果不善言辭,三兩句話就激怒了敵人,最終慘死。而且我們從《論語》的這一章來看,子路也談不上什么詭辯啊,只是單純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而已,而且就只是區(qū)區(qū)的一句話,這都讓孔子看成是“佞”了。由此可見,孔子平時是何等地厭惡“佞者”。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篇》)如果說上一章還只是涉及孔子平日里對“佞者”的態(tài)度,那么,這一章可就真的實打?qū)嵉亟o我們展示了孔子在執(zhí)政上對待“佞人”的態(tài)度和做法?!斑h佞人”,是自己躲開“佞人”,不跟他們共事嗎?不是,因為“顏淵問為邦”,問的是治國方法。總不能自己執(zhí)政的時候遇見佞人就引以為恥,然后辭官回家或者縮進山林里吧?所以,走的只能是“佞人”。所謂的“遠佞人”,就是“使佞人遠”,講人話就是“斥退佞人”。
剛才我們也講了,所謂“佞”,只是口才好而已,人品不一定就壞。子路的人品沒問題,反駁一句,孔子就已經(jīng)表示厭惡了,如今少正卯“言偽而辯”,對比看一下,不僅僅是“佞”而已了,還“偽”了。如果子路先生的“佞”算作第一層級的話,那么,少正卯僅僅憑借孔子列舉的第三條罪狀“言偽而辯”,就能立馬升到第二層級了?!斑h佞人”,意味著孔子主張執(zhí)政的人對于第一層級的“佞人”都要在斥退之列,何況是第二層級的少正卯呢?除去第三條罪狀之外,還有四條,累計起來,少正卯是不是可以升到第六層級?這么高的層級,可謂罪大惡極矣,僅僅是斥退就能完事的?如果斥退少正卯還不行,你覺得應(yīng)該怎么做才能絕了后患?
聰明如你,肯定想到了那個可怕的答案,那就是:做了他。
但是一定會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孔子會選擇這么個答案。為什么呢?我們下一章節(jié)接著講。
三、洗地派學者們忘記了孔子的政治家身份
政治,兇事也,不可不慎。在古今中外的政治斗爭中,失敗的一方,結(jié)局往往都很悲慘。即便是在法治昌明的現(xiàn)代社會,斗爭的本質(zhì)也沒有絲毫改變。如果你不信,就看看韓國的總統(tǒng)吧。如果翻開《左傳》,那就更血腥了,動不動就鬧出人命,甚至還有滅族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道亂得遠超我們的想象。在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政治斗爭只會比今天更兇險??鬃映阅峭腼垼恢绬??孔子列舉少正卯五條罪狀,還說“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可見彼此的矛盾已經(jīng)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如果孔子不“朝七日而誅少正卯”,可能到了第八天早上,孔子就會成為東方的蘇格拉底?!蝗伺?。
在梁玉繩的《史記志疑》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腐儒們就孔子誅殺少正卯的問題說過不少蠢話,比如:
明張時徹《皇明文范》有陸瑞家《誅少正卯辨》,其上篇略曰:“昔季康子問政,孔子曰:子為政,焉用殺。豈有己為政未滿旬日,而即誅一大夫邪? 卯既為聞人,亦非不可教誨者,何至絕其遷善之路,而使之身首異處邪?魯季氏三家、陽貨,奸雄之尤者,司寇正刑明弼,當自尤者始;尤者尚緩而不誅,誅者可疑而不緩,兩觀之鬼,不亦有辭于孔氏哉?不告而誅,不啻專殺大夫矣,圣人為之乎?凡此皆涉于無理,故不可信。”這種蠢話,跟今天的傻白甜們?yōu)樽锓负俺龅摹澳蔷陀脨鄹谢健庇惺裁床煌??“卯既為聞?亦非不可教誨者”,看看這話,這就是全然忘記了孔子作為政治家的身份,對政治斗爭的認知也是一片蒼白。從南宋的朱熹開始,孔子的身份就開始單一化了,被他們塑造成一個一天到晚講“仁”的儒家大圣人。出任魯國大司寇,誅殺少正卯,這種事情跟他們想象出來的仁慈的大圣人形象不吻合,簡直就像佛門弟子聽到人家說佛祖當眾掄拳打死了一個吸毒犯一樣,接受不了。因此他們就不管有沒有證據(jù),先亂疑一通,把水攪渾。這一招也的確見效,一些讀書不認真的中間派就入局了。其實朱熹自己也搖擺不定,他在《舜典象刑說》中說:
若少正卯之事,則予嘗竊疑之。蓋《論語》所不載,子思、孟子所不言,雖以《左氏春秋、內(nèi)、外傳》之誣且駁,而猶不道也;乃獨荀況言之。是必齊、魯陋儒,憤圣人之失職,故為此說,以夸其權(quán)耳;吾又安敢輕信其言,而遽稽以為決乎?聊并記之,以俟來者。可是在他最為重視的《四書章句集注》的《論語序說》里面呢,又明確寫著“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攝行相事,誅少正卯,與聞國政”。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一書中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到老了都還在不斷地修訂??梢?,朱熹他自己到老都是相信“孔子做了少正卯”這件事的。而后世的那些腐儒們呢,《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的基本書籍,他們按理說是爛熟于心的,再不濟也不至于沒看過,可是他們就裝作沒看過一樣,然后說朱熹已經(jīng)論證明白了,孔子誅殺少正卯這事兒是假的。
朱熹是首先質(zhì)疑孔子誅殺少正卯的,算是洗地派的老祖,可是他自己后來反水了,徒子徒孫們卻不知道?!媸怯腥ぁ?/p>
四、孔子為什么不先教化少正卯,何必一上來就殺人?
你以為孔子是如來佛祖嗎?袖子往壞蛋臉上一揮,壞人就變成好人了?孔子怎么教化少正卯,跟日本動漫《火影忍者》里面的鳴人一樣,嘴遁嗎?
如果孔子說話真有那么好使,他為什么不直接去教化三桓,讓三桓歸政于魯君?季氏“八佾舞于庭”的時候,孔子氣得肝疼,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都這樣了,他怎么不跳上馬車去季氏家里好好教化一番?
如果孔子說話真有那么好使,魯國君臣中了齊國的糖衣炮彈,沉迷女樂,三日不朝,他為什么不直接去教化他們,讓他們勵精圖治,把魯國政局搞得倍兒棒呢?
如果孔子說話真有那么好使,聽到陳成子弒齊簡公的時候,他為什么不遠赴齊國,對陳成子教化一番呢?他為什么急急忙忙跑去勸說魯君出兵呢?打仗,那得死很多人的,孔子是大圣人啊,一天到晚講仁的大圣人,怎么會殘忍到這地步,為了齊國人的事而讓魯國的百姓去送死呢?洗地黨們,你們怎么看?這事兒可是《論語》、《左傳》都赫然記載著的。
可能有人會說,不對,子路不就是孔子收服的么?
也就子路重修身而已,真要遇到刺頭了,孔子的話根本不好使。
還記得《論語》的這一章吧: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笨鬃釉唬骸疤焐掠谟瑁隔s其如予何!”弟子們說“可以速矣”,足見當時的情形之兇險,再不跑,可能就真的出人命。這個桓魋為什么要這么對待孔子呢?說到底還是政治斗爭,他擔心孔子在宋國從政,威脅到自己的利益??鬃釉趺床唤袒隔s呢?
其實,孔子的話,即便是對自己的弟子而言,很多時候也不好使。也就是說,孔子連自己的弟子都很難教化,更何況是異想天開地去教化自己的政治對手。不信是不是?那就直接上《論語》。
1.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論語·公冶長篇》)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結(jié)果漆雕開沒聽從他的話,不肯去,好在他會說話,要不然,估計也會跟子路一樣挨罵了。
2.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比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保ā墩撜Z·雍也篇》)孔子明明說了“與之庾”,結(jié)果冉子還是嫌少,直接給了“粟五秉”。五秉究竟有多少,今天已經(jīng)鬧不明白了,不過我們知道孔子的話弟子沒聽就是了。
3.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論語·子罕篇》)前面子路讓子羔去做官,孔子反對,子路頂嘴,是不聽孔子的話。這一章,則是子路第二次不聽孔子的話了。孔子平日里肯定是教導(dǎo)弟子們要遵循禮制啊,對不對?然而子路“使門人為臣”的做法就違禮了。子路不聽話,孔子病情稍微好轉(zhuǎn)就開始批評他了。
4.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保ā墩撜Z·先進篇》)顏路要給顏回搞個外棺,這是有違孔子主張的,還打起了孔子馬車的主意。這也是不聽孔子話的表現(xiàn)。
5.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保ā墩撜Z·先進篇》)顏回的身份,死了不宜厚葬,孔子明確反對,說“不可”,然而門人并沒有理會孔子的話,還是給顏回厚葬了。
列舉這么多,相信已經(jīng)足以證明,孔子的話并沒有腐儒們幻想的那么好使。弟子已經(jīng)夠親近了,尚且如此,何況是政治斗爭中的死敵呢?
五、孔子誅殺少正卯,真的很難辦到嗎?
清人崔述在《洙泗考信錄》一書中這樣說:
春秋之時,誅一大夫非易事也,況以大夫而誅大夫乎?孔子得君不及子產(chǎn)遠甚,子產(chǎn)猶不能誅公孫黑,況孔子耶?《家語》又載孔子言云:殷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管仲誅傅乙,子產(chǎn)誅史何。按尹諧等五人之誅,不見《經(jīng)》《傳》,皆不足信。管蔡欲危王室,亦非卯之比也。你看崔述的這段文字,他不說《荀子·宥坐》的記載有什么硬傷,也不說《史記》、《說苑》之類的著作有啥問題,只是拐彎抹角地說殺一個大夫不容易,然后又用子產(chǎn)殺不了公孫黑來類比孔子也理應(yīng)殺不了少正卯。而且他為了給孔子洗地,連司馬遷的《史記》也一票否決了。他說“按尹諧等五人之誅,不見《經(jīng)》《傳》,皆不足信”,周公誅管叔,《史記·管蔡世家第五》明明白白地寫著“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然而有什么用呢?鐵了心的崔述就是不認賬,他只認《論語》《左傳》之類的經(jīng)傳。
前面已經(jīng)講過,孔子是相當?shù)膮拹贺叩?,而少正卯又到了第六層級,已?jīng)遠遠不是斥退所能解決的人物了。一些善良的庸才們說,人家少正卯明明啥壞事也還沒干,怎么就動起刀子了呢?還有人說,少正卯頂多也就說了些不合時宜的言論罷了,能有多大事?非得搞死人家?進而推斷孔子不是這樣的小人,最后得出結(jié)論說孔子誅殺少正卯之事不可靠。
《荀子·宥坐》已經(jīng)記載得很清楚了:
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如果這段文字還不足以證明少正卯可能產(chǎn)生的危害,那么,我又要搬出《論語》了。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保ā墩撜Z·陽貨篇》)看見沒,孔子說的“利口”,就是“佞人”,亦即能言善辯的家伙。“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足見在孔子看來,“佞人”是會“覆邦家”的,是會顛覆政權(quán)的。還有什么威脅是比“覆邦家”更嚴重的?如果你來執(zhí)政,你看到一個很可能會顛覆邦家的政治對手,你會怎么做?用愛感化他嗎?還是說關(guān)押起來不殺?還是說流放到其他諸侯國去?別忘了,逃亡到別國,然后帶兵殺回來,或者收買刺客回來復(fù)仇,這種例子在《左傳》里可不少??!你要試一下嗎?
孔子是個有勇有謀的政治家,他沒這么愚蠢,所以他動手了。
而《論語》的這一章,也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一旦孔子有機會,誅殺“利口之覆邦家者”是完全可行的。
這樣講,可能還不夠充分,我相信一定會有頑冥不靈的洗地派學者會死死咬定“殺一個大夫很難”這個點來繼續(xù)洗。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記載:
其后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蹦耸故垢骠敒楹脮?,會于夾谷。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鬃訑z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倍ü?“諾?!本咦笥宜抉R。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庇谑悄㈧赣痨鹈獎芄脑攵?。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本肮?“諾?!眱?yōu)倡侏儒為戲而前??鬃于叾M,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魯君,為之柰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zhì),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zhì)?!庇谑驱R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比較一下,在魯國誅殺少正卯,和在夾谷之會上當著齊魯兩國君臣的面下令誅殺好幾個人,把齊景公都嚇著了,這兩件事哪一個的難度更大?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后者吧。畢竟齊國是個大國,夾谷之會又是明擺著要算計魯國的,結(jié)果孔子袖子一揮,齊國帶來的優(yōu)倡侏儒就身首異處了??鬃硬慌聝晌粐磻?yīng)強烈?不怕齊國的軍隊攻殺過來?不怕齊魯兩國進一步交惡?牽涉的東西太多了。可是盡管如此,孔子把事情辦得依然很干脆,沒有絲毫猶豫,沒有絲毫退縮。相比之下,做了少正卯,根本沒有這么多顧忌。孔子也不是糊涂蟲,他不是看誰不順眼就殺誰的,他對三桓難道不痛恨嗎?他怎么不去殺了三桓?非不欲也,是不能也。
據(jù)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黃瑞云先生在《關(guān)于孔子誅少正卯問題》一文中的統(tǒng)計,《春秋》經(jīng)文對某國殺其大夫的記載多達三十三次,而且根據(jù)《春秋》的慣例,事發(fā)國如果沒有派人來魯國通報,《春秋》基本上是不記載的。春秋時期那么多大夫,大夫與大夫之間,聲望地位可以相差很遠,被宰之后值得派人去魯國通報且記入《春秋》的就已經(jīng)有三十三次之多,那么,沒通報沒記載的又有多少?這樣一算,殺一個大夫豈不是跟切菜差不多了?
再說了,你們說孔子誅殺少正卯,難度大,即便如你們所言,也僅僅是難度大而已。你們可有證據(jù)證明孔子辦不到嗎?孔子可不是一般人??!
六、誅殺少正卯是孔子人生的污點嗎?
崔述在《洙泗考信錄》一書中還說:
此蓋申、韓之徒,言刑名者誣圣人以自飾,必非孔子之事。且其所謂言辨行堅,熒眾成黨云者,正與《莊》《韓》書中訾儒者之語酷相類,其為異端所托無疑。而世人皆信之,是助異端以自攻也,故余不得不辨。對于崔述這種不需要證據(jù)、直接硬洗的做派,我很厭惡。之前看顧頡剛的書,看到他對崔述推崇備至,我還向往了好一陣子呢,沒想到今日一見,還不如不見。
崔述說“此蓋申、韓之徒,言刑名者誣圣人以自飾”,那么問題來了:如果真是申不害、韓非子之徒編造的,為什么會記載在《荀子》這部書里面,而不是記載在《韓非子》之類的著作里面呢?不是說“誣圣人以自飾”嗎?記載于自己的著作里,不是更加合情合理嗎?
記載孔子誅殺少正卯之事的著作,從《荀子》算起,《新語》、《淮南子》、《史記》、《說苑》、《論衡》等,有哪一部著作的作者是仇視孔子的?一個也沒有。恰恰相反,這些人都是非常敬仰孔子的。另一面,最為仇視孔子的《墨子》、《莊子》、《韓非子》之類的書,反而沒有一部記載孔子誅殺少正卯的。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在孔子身后,一直到南宋的朱熹以前,在這一千多年里面,沒人把誅殺少正卯這事兒看做是孔子人生的污點。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后人編集的《孔子家語》了,頗有些族譜的味道。而這部書以往很多學者輕率地認為是王肅偽造的,建國后出土的文物已經(jīng)證明這部書是沒有什么大問題的,甚至還有一些學者把它的地位抬到跟《論語》一樣高,或者更高。這部書記載孔子誅殺少正卯一事,比其他古書都詳細。試想,如果這事兒是孔子的污點,他的后人怎么會記入呢?如果你修族譜,你會把你祖宗干過的那些臟活寫上嗎?這有違常情啊,對不對?要寫也是應(yīng)該由你們的仇家那邊來動手啊,是不是?
七、孔子誅少正卯的“誅”,真的是“責備”之意?
釋“誅”為“責”,據(jù)趙紀彬先生在《關(guān)于孔子誅少正卯問題》這本小冊子里所說,最早是清代學者孫星衍提出來的。這種見解,原本信的人還不是很多,趙紀彬先生當年就沒看到幾個例子。沒想到現(xiàn)在竟流行起來了,副教授汪秀麗《“孔子誅少正卯”案辨證》、楊朝明教授指導(dǎo)的白海萍的碩士論文《從“誅少正卯”看孔子的行政思想》等都持這種看法。其中,白海萍的論述是最為詳細的,詳細到讓我無法完全征引,而節(jié)引又怕意思不完整,因此,我就簡單概括一下好了。她在論文中費了很大功夫,找了很多先秦古籍比如《荀子》《左傳》里的例句,證明在先秦時期“誅”訓(xùn)“責”相當普遍。
是的,例句相當多,相當普遍??墒沁@又能怎么樣呢?她就是不敢說《荀子·宥坐》的“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chǎn)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這些“誅”字是“責”的意思。
“周公誅管叔”,前文已經(jīng)征引過了,在《史記·管蔡世家》,“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總不會有人理解成周公責備或者責罰管叔吧?有證據(jù)可以證明是太史公司馬遷搞錯了嗎?并沒有。在“殺管叔”之后,《史記·管蔡世家》就沒有再講管叔的事兒了,足見管叔真的是沒了,而不是責罰?!罢D武庚”也不是“責罰武庚”,而是“殺武庚”?!妒酚洝す懿淌兰摇吩谡f“誅武庚”之后,記載:“而分殷余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于宋,以續(xù)殷祀;其一封康叔為衛(wèi)君,是為衛(wèi)康叔?!笨匆姏],封國都一分為二了,武庚的狗命還能保得?。课揖筒恍帕?。
“子產(chǎn)誅鄧析”,《左傳·定公八年》說是一個叫駟歂的人干的,原文是“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不管是子產(chǎn)干的,還是駟歂干的,總之呢,這個鄧析是活不成了,因此“子產(chǎn)誅鄧析”的這個“誅”也只能是“殺”,而非“責”。
“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chǎn)誅鄧析、史付”,這里頭的六個“誅”,肯定是一樣的意思。如果在一句話里面,一些“誅”是“責”,一些“誅”是“殺”,那就引起混亂了。字面一樣,句式一樣,誰知道哪個是“責”,哪個是“殺”?倘若有人不信,那就玩一下吧,假設(shè)這句話是我寫的,有三個“誅”是“責”,剩下三個是“殺”,你告訴我,哪三個是“責”,哪三個是“殺”?你拿得準嗎?
因此,這句話的六個“誅”是一樣的意思,這樣才有意義,而我們剛才已經(jīng)知道這六個“誅”里面有兩個可以確定是“殺”了,那么剩下的四個“誅”也只能是“殺”的意思。
不管從先秦古籍里面找出多少“誅”訓(xùn)“責”的例句,只要不能證明《荀子·宥坐》的這六個“誅”訓(xùn)“責”,都是做了無用功。
八、總結(jié)幾句
我是支持荀子、淮南王劉安、太史公司馬遷、韓嬰、劉向、王充他們的,是相信孔子殺了少正卯的。持其他看法的學者,雖然論述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有相當明顯的漏洞,沒有任何一個洗地派的學者能洗得讓我信服的。
《論語》《左傳》不是孔子的年譜,不是孔子的什么事情都記載,不能說這兩種書沒有記載的事情就一定假,別說這么糊涂的話。
《論語》里記載的孔子言論常有抵觸,不能死抱著他說的那句“子為政,焉用殺”來論證孔子不會殺人。稍微想一下都能明白:孔子說的這個是大的執(zhí)政方針,而非具體事務(wù)的處理方法。魯國有死刑吧?假如孔子上任的第一天,恰好就有人犯了類似斬立決的死罪,要馬上處死??鬃釉趺崔k呢?立馬為這個罪犯廢除刑法,然后像今天的警察對待碰瓷失敗的老畜生一樣,口頭教育一番就放回去了?一上任就盡廢魯國刑法?
孔子不僅僅是一天到晚講仁的大圣人,他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家,而大司寇還是掌刑獄的。這樣的職位,講幾句與法律有關(guān)的話是很正常的,不要動不動就說這是法家思想,而孔子是儒家,繼而就斷定這話必非出自孔子之口,是法家學派的人偽造的。
假如有一個人,看到黑人奸殺女大學生的新聞之后,氣憤地說:“一定要廢除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一定要繩之以法!”——你會據(jù)此說他這是流露了法家思想嗎?
過一會兒,他的女兒嚷著要玩游戲,老婆喝止,要女兒去寫作業(yè)。他對老婆說:“哎呀,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的課余生活嘛,要無為而治,知道不?”——你會據(jù)此說他這是流露了道家思想嗎?
剛說完,手機收到信息了,說是他今年申請加薪?jīng)]有通過審批。他微微一笑,自言自語道:“無所謂啦,老子已經(jīng)到了四大皆空的境界了?!薄銜?jù)此說他這是流露了佛家思想嗎?
他老婆聽了,噗嗤一笑。他接著又說:“或許我也可以學點陰陽之術(shù),以后可以騙騙那些大老板的錢?!薄銜?jù)此說他這是流露了陰陽家的思想嗎?
他老婆說:“還不如回家種番薯!”他說:“也不是不行啊,大城市要是真混不下去了,那不就得回老家種水稻了?!薄銜?jù)此說他這是流露了農(nóng)家思想嗎?
你看,同樣一個人,半個鐘之內(nèi)可以流露出這么復(fù)雜的思想。要是我們讀古書的時候,根據(jù)書中的片言只語,就硬說是哪一家的思想,這不是太武斷了嗎?孔子也一樣啊,誰規(guī)定他只能講仁,不能講法?人家送外賣的小哥還能彈鋼琴呢,你難道以為人家只能說“外賣到了”?
人的身份是多重的,人的思想是多元的,切不可把孔子想象成一個只會講仁的大圣人。
政治對手是不可教化的,孔子不是神,否則他直接去教化三桓了。實際上他的弟子們都常常不聽他的話?!案缸訝幵A”不會危及孔子,更不會顛覆邦家,而少正卯會,至少根據(jù)孔子的說法來看會,是個大威脅。
春秋時期殺掉一個大夫不是很難的事,人家國君都不知道弄死了多少個了,何況區(qū)區(qū)一個大夫!退一萬步講,就算有難度,也沒有任何證據(jù)可以證明孔子真的辦不到??鬃釉趭A谷之會當著齊魯兩國君臣的面宰了齊國帶來的那幫優(yōu)倡侏儒,難度會比宰一個少正卯小嗎?孔子不也做到了?
孔子誅殺少正卯,在南宋朱熹以前,沒人認為這是孔子人生的污點。這本來就是孔子作為政治家在魯國執(zhí)政之后的分內(nèi)之事。宋明理學家們把孔子的身份單一化了,把孔子想象成一個只會講仁的儒家圣人了。然后這事兒跟這個身份就對不上了,他們就不愿意相信孔子干過這事兒了,于是乎,硬洗,找不出證據(jù)也要亂說一通,把水攪渾,讓識見平庸的人上當。
孔子誅少正卯的“誅”字,不可能是“責”的意思,因為《荀子·宥坐》里的那幾個“誅”,有兩個被“誅”的人可以確定是被殺死了。
二零二三年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 白講堂記于廣州。早上六點,寫到晚上二十二點三十七分,除了吃飯,基本沒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