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開:孝謙與道鏡,要讓所有人知道,朕的江山,被你承包了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魏晉以來,天下大亂,民如草芥,命如螻蟻。地主豪強廣占良田,流民黔首餓死道旁。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納李安世的建議推行均田制,制天下男女,計口授田。均田的用意不在田畝之絕對均給,期冀富者豪右兼并稍有限度而貧者能求一茍活。
此法為隋唐繼承,在此基礎(chǔ)上施行租庸調(diào)制,簡單來說就是土地國有,分配給百姓耕種,嚴禁買賣。擁有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的百姓,向國家繳納田租(租),每年承擔徭役(庸),上繳地方特產(chǎn)(調(diào))。
天下初定時,這種大包大攬,公地公民之一大二公確有其獨到的長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展開大規(guī)模的綜合生產(chǎn),促進國家進步與發(fā)展。然而隨著經(jīng)濟提升,人口孳長,指望用均田地的方式來抑制兼并,這不啻于緣木求魚。前有新莽的井田改制,后有先朝的土地贖買,結(jié)局總歸不大美妙。
唐代的均田制度到武周末年已成虛設(shè),唐德宗改兩稅法,年征稅錢兩度,均田遂成絕響。
日本大化改新仿照隋唐的制度實行班田收授和租庸調(diào)制,于是也拷貝了一模一樣的制度性缺陷。發(fā)展到奈良時代,人口繁衍而土地不足,班田收授難以為繼。百姓租庸調(diào)負擔過重,不堪負荷,也使得公地公民的土地國有制日漸瓦解。
靈龜元年(715年),朝廷頒行土斷法,打破原本嚴苛的戶籍認證,規(guī)定浮浪逃亡的人在一地住滿三個月即可編入寄主戶籍,重新征收調(diào)庸。此法雖是承認現(xiàn)實的無奈之舉,卻也堪稱公地公民首遭破壞第一記。
養(yǎng)老七年(723年),頒行《三世一身法》,鼓勵開墾新田,新墾者可將田地傳給子孫三代,既有墾田者可終身保有耕地。這道法律在土地國有制的大框架上面開了一道明顯的縫隙。
等到天平十五年(743年),日本朝廷索性頒發(fā)《墾田永世私有法》,自此以后,田地永為私財,無論三世一身,咸悉永年莫取。日本一貫以來的土地國家所有制華麗變身,一轉(zhuǎn)而成更加適應時代要求的土地私有制。此后貴族豪強和寺社勢力趁機大肆兼并,私人占有的地產(chǎn)日益演化成為莊園領(lǐng)地,日本經(jīng)濟體制也逐漸轉(zhuǎn)變成為封建領(lǐng)主土地所有制下的莊園經(jīng)濟。

奈良一朝八代天皇,半數(shù)以上時間是女帝臨朝,幾乎可以說是女人天下。其中最耀眼堂皇的,便是稱為天平女帝的孝謙天皇。
天平勝寶元年(749年),圣武天皇讓位給女兒阿倍內(nèi)親王,后者即位為第四十六代孝謙女帝。女帝只是臺面上的形象代表,光明皇太后為首腦的紫微中臺實控中央,藤原南家的藤原仲麻呂擔任紫微中臺令,全面接管了朝權(quán)政務。
日本古代慣例,女帝結(jié)婚對象必須同為天皇。也就是說,作為天皇的配偶,女帝的作用僅止于將皇位過渡給繼任的皇子。元正是第一任未婚女帝,她登基的意義就很明顯,是元明女帝與圣武天皇之間一個天然過渡人。
對于未婚女帝來說,其婚姻對象只能是當世天皇,否則子嗣將會失掉皇位繼承的獨占權(quán)。所以孝謙繼位以后,因為沒有合適的婚姻對象,終身不婚也就成了她無奈的選擇。說來有趣,英倫后來的伊麗莎白一世為了平衡國內(nèi)宗教政治的諸多矛盾,也未嫁而逝,不過原因和孝謙全然不同罷了。
天平勝寶八年(756年),圣武上皇駕崩,死前留下遺詔,指立天武天皇之孫道祖王為皇太子,預備繼承皇位。結(jié)果不到一年,藤原仲麻呂就以孝謙的名義廢黜道祖王,另立大炊王。這位大炊王和藤原仲麻呂的寡媳結(jié)親,依附在藤原家中,視仲麻呂為父。
藤原仲麻呂無視先帝意愿,廢立皇儲,跋扈之狀,形同操莽。橘諸兄之子橘奈良麻呂心有不忿,召集朝中官員圖謀發(fā)動政變,殺掉藤原仲麻呂和光明太后,另立天皇。
藤原仲麻呂事先得到密報,政變因之流產(chǎn)。橘奈良麻呂之變牽連甚廣,瓜蔓抄殺之下先后處刑者多達四百多人,朝堂上反對藤原的勢力一掃而空。
養(yǎng)老二年(718年),藤原不比等在天武天皇的《飛鳥凈御原律令》和文武天皇的《大寶律令》基礎(chǔ)上,參考大唐的《永徽律》,重新編撰擴充而成《養(yǎng)老律令》,以此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仿照唐朝官制之封建官僚體系。天平寶字元年(757年),孝謙朝廷正式頒發(fā)施行《養(yǎng)老律令》,此律令廢止于明治維新,大行于世超過千年,是日本歷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明文法令。
天平寶字二年(758年),完成皇位過渡使命的孝謙女帝宣布退位,大炊王即位為淳仁天皇。女帝賜藤原仲麻呂以惠美押勝的美名,賜封三千戶,功田一百町,可以私鑄錢,放貸以及使用惠美家印。
兩年后惠美押勝受封從一位太政大臣(太師),太政之位首度由皇族以外擔任,此誠人臣未有之殊榮。端坐天皇寶座的淳仁渾似太政傀儡,言聽計從,無所不依。
然而天平寶字四年(760年)光明皇太后駕崩,惠美押勝失掉了與之同盟的皇族后臺,其烈火烹油一般煊赫權(quán)柄蒙上了一絲細微的陰影。
這或許就是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世事無常規(guī),盛極有衰微了。
太后駕崩第二年,淳仁天皇與孝謙上皇行幸近江。期間孝謙身染疾病,只得長久駐留保良宮,由行宮的道場禪師加以看護。這位禪師,便是日后聞名于世的道鏡和尚。
道鏡出家前是河內(nèi)國若江郡的弓削町人,出身于從屬豪族物部氏的弓削連氏貴族家庭。道鏡自幼刻苦,出家后追隨僧義淵研習法相宗,他精通佛典,知曉醫(yī)學,連梵文也應答如流,是奈良時代少有的博學之人。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屬于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唐代由玄奘法師傳入中國,主張諸法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道鏡的師祖道昭曾遠赴長安,親身拜師玄奘,研習佛學。此種修驗既有印度瑜伽禪定修行的不二法門,又有密教咒念驅(qū)魔的非凡神力。
總而言之,道鏡和尚靈通廣大,怒喝一聲:“大威天龍,世尊地藏,般若諸佛,般若巴嘛空。”疾病纏身的孝謙悚然一驚,然后就痊愈了......
孝謙對年輕俊美,法力無邊的道鏡傾心不已,此后二人出則同行,夜則同寢,日日夜夜,宛如夫妻。這一番你儂我儂,好比是此生終老溫柔,白云不羨仙鄉(xiāng)。

時年四十五歲的孝謙上皇仿佛好花重開,日月重光,終于感受到了人間生活的極樂。似趙家飛燕在昭陽,寵愛處,應是一身承當。休讓,金屋裝成,玉樓歌徹,千秋萬歲捧霞觴。
只是這人世間哪有不透風的墻,久而久之消息傳到平城京,惹得太政大臣惠美押勝老大不快。此等丑事散播海內(nèi),不但有辱皇家清譽,對主政的藤原南家也多有不便,惠美押勝于是攛掇淳仁天皇跑到保良宮來規(guī)勸孝謙回京。
淳仁年紀比孝謙年輕很多,這種事情原本就難以啟齒,苦苦勸說之下孝謙只是抵死不承認。淳仁沒奈何,最終撕破面皮,點破根本,聲稱太師阿父(指惠美押勝)也希望上皇速速返回,以平息世人的讕言。
恩情美滿,愛如潮水,原指望地久天長,卻不料棒打鴛鴦散。孝謙心中羞惱,曉得淳仁只是個傀儡材,牽線操縱的全是惠美押勝,不由得記恨起了這兩位壞吾好事的多事之徒。
孝謙上皇返回平城京,直接跑到法華寺出家,召集群臣百官,宣布今上處理日常政務與宗教祭祀,國家大事和百官賞罰重新由孝謙主持。以此收回了淳仁與惠美押勝的權(quán)柄。
當時惠美押勝在朝廷專斷獨行,樹敵頗多,眼見風向有變,眾多朝臣百官立馬跳反,指斥太政濫權(quán)的說法日益高漲?;菝姥簞侔l(fā)覺不妙,立即向孝謙表示順服,堅決贊成朝廷決定,維護集中統(tǒng)一領(lǐng)導,思想上行動上與以孝謙為核心的朝廷保持高度一致,切實推進各項工作開展。
暗地里惠美押勝卻調(diào)整京城附近三關(guān)的軍事部署,安插子婿親信,調(diào)動要害崗位,偷偷為軍事政變做準備。雖然京城近衛(wèi)由支持孝謙的藤原北家和道鏡之弟弓削凈人控制,近畿周邊的軍政大權(quán)已盡歸惠美押勝掌握。
天平寶字八年(764年)正月,孝謙以督造東大寺的名義將左遷九州太宰府的吉備真?zhèn)湔{(diào)回平城京。通曉軍事的吉備真?zhèn)涑蔀樯匣室贿叺能娛陆y(tǒng)領(lǐng)。各方勢力暗中布局,刀光劍影,箭在弦上。

當年九月,惠美押勝自行宣布就任都督四畿內(nèi)三關(guān)近江、丹波、播磨等國兵事使,以校閱武藝的名義從管內(nèi)諸國征集兵士,在都督衛(wèi)集結(jié),企圖借淳仁天皇的名號鏟除孝謙上皇和妖僧道鏡。惠美押勝之亂就此發(fā)動。
謀反作亂發(fā)動之前,底細已經(jīng)叫孝謙上皇提前知曉。孝謙先下手為強,派人去淳仁天皇那里收繳了驛鈴和御印,淳仁本人也同時收捕。返程途中隊伍遇到惠美押勝之子訓儒麻呂,驛鈴和御印遭到橫奪。緊急時刻,授刀少尉坂上苅田麻呂當場格殺訓儒麻呂,搶回了鈴契。
所謂驛鈴和御印,乃大化改新時期仿唐制設(shè)立的信物,是天皇權(quán)限象征。其中御印分作內(nèi)印與外印,內(nèi)印為天皇所有,形同御璽。外印又稱太政官印,已在惠美押勝手中。惠美押勝若是拿到淳仁手中的鈴契,便有權(quán)力開啟三關(guān),征召部隊,舉大義討不臣,眼瞅著就是一出壬申靖難。
惠美押勝爭奪鈴契失利,擁立鹽燒王為天皇,倉皇自宇治逃出京城,試圖前往近江召集部眾,中途遭到吉備真?zhèn)洳贾玫墓佘娮钄r,進退不能。朝廷部隊燒掉了勢多橋,截斷前往近江的道路,惠美押勝無奈轉(zhuǎn)往越前,也被吉備真?zhèn)渑汕驳能姳陆亍?br>
九月十七日,惠美押勝的叛軍與支持上皇的官兵決戰(zhàn)于高島郡三尾埼,惠美押勝兵敗被殺,傳首京城,以儆效尤。因為此次變亂,藤原南家這一支多人殞命,幾乎族滅,背負謀逆惡名難以翻身。
平亂之后,淳仁天皇的帝位遭到廢黜,流放淡路島,終老于斯,史稱淡路廢帝。孝謙上皇重祚登基,再次登上天皇之位,是為第四十八代稱德女帝。
稱德女帝崇信佛教,稱自己是出家的天皇治理天下,必須佐之以出家的大臣,于是任命道鏡為太政大臣,詔令文武百官都要向他拜賀。大臣一職,之前只有皇族才能擔當,并非皇族而擔此大任者只有惠美押勝和道鏡二人。非其人而處其位,其禍必速也。
天平神護二年(766年),稱德下詔授予太政大臣道鏡禪師以法王之位,俸祿與天皇的御供相當。道鏡一黨莫不雞犬升天,群臣百官瞠目結(jié)舌,難以置信。然而在道鏡及其同黨的支配下,舉國八荒,萬馬齊喑,無人能夠放膽直言。朝野之間,眾籟俱寂,唯有道路以目。

神護景云三年(769年),九州豐前國宇佐八幡神宮上奏神諭,內(nèi)中宣稱:“道鏡即位,天下太平?!背蟹ㄍ跻稽h聞聽此事氣焰囂張,儼然以天皇繼承人自居?;首灏俟賲s是一片嘩然,堅決反對,這就是著名的“八幡神托事件”。
八幡神托未必出自道鏡本人的授意,更有可能是他弟弟弓削凈人自作主張,神宮的神官便是弓削凈人親信部下。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部下揣摩上意,投其所愛,做出來的事情每每變本加厲,反正捅了簍子也能推脫說是忠心驅(qū)使,無罪有功。
朝野分歧太大,稱德女帝也拿不定主意,猶豫再三,找了身邊服侍多年的親信人,原名和氣廣蟲的法均尼前來問話。法均尼問明稱德有意將皇位禪讓給道鏡,推辭說京畿距離九州山遠水遠,自己一介女流,多有不便,推薦讓弟弟和氣清麻呂代走一趟。
稱德女帝同意了法均尼的請求。臨行之前,女帝和法王對和氣清麻呂威逼利誘,封官許愿,期盼他領(lǐng)回神諭,成就道鏡稱帝就位的美夢。為此女帝甚至賜封和氣清麻呂八色姓氏中地位最高的“真人”之姓,全稱為“輔治能真人”。
和氣清麻呂長途跋涉走了一遭,返回平城京后在朝堂上當眾宣稱八幡神托實屬偽信,“無道之輩輕易窺伺神器,乃神靈所不容”。此言出口,道鏡覬覦帝位的黃粱美夢就此破滅。惱羞成怒下,道鏡收回“真人”賜姓,將和氣清麻呂改名為別部穢麻呂,流放到九州大隅。他還強令法均尼還俗,改名別部狹蟲,流放備后。

法均尼本是稱德女帝最為信賴的身邊人,性情敦厚慈悲,如今因為弟弟直言的緣故落到如此悲慘的下場,女帝私心頗感歉意。抑郁之余,稱德女帝心病成疾,不久便重病不起。
道鏡一黨密謀武裝政變,奪取皇位。消息被坂上苅田麻呂知道,經(jīng)由吉備真?zhèn)涞呐畠杭獋溆衫蠄笈邸7Q德女帝在病榻上發(fā)出敕令,將平城京禁衛(wèi)事務交給左大臣藤原永手和右大臣吉備真?zhèn)洌鞒说犁R一黨的兵權(quán)。
神護景云四年(770年),稱德女帝崩殂。在藤原永手和吉備真?zhèn)涞闹鞒窒?,年已花甲的白壁王繼任皇位,是為第四十九代光仁天皇。光仁是天智天皇的孫子,自此日本的皇位重新從天武一脈回到了天智一脈。道鏡法王和他弟弟弓削凈人失掉朝中的倚靠,權(quán)柄土崩瓦解,不久便死于貶所,用庶人的禮節(jié)埋葬掉了。
弓削道鏡,以卑微低下的出身,短短五年就登臨日本佛門法王的尊位,野心勃勃幾乎登基稱帝,承繼萬世一系的皇族血統(tǒng),此種經(jīng)歷可說前無古人,難以想象。后世也有說法認為孝謙與道鏡的兩情相悅乃是后人附會,孝謙所以扶植道鏡為法王,無非是打算借助佛門勢力來對抗?jié)u成氣候的藤原外戚。用道鏡這件趁手的工具來壓制貴族朝臣,擴大天皇專權(quán)。
可是藤原畢竟勢力雄大,南家的藤原仲麻呂撲街當場,就有北家的藤原永手遞補出列。而孝謙一死,身為工具人的道鏡失掉作用價值,淪為庶人也是應有之理。其他種種傳說故事,倒有一多半是反撲的朝臣貴胄以及天智后裔潑在孝謙身上的污水罷了。
道鏡其人,因孝謙而起,隨孝謙而滅,一生一人,一人一生,回頭看來,皆成后世笑談。
這當中,幾分是真,幾分是假。
對道鏡來說,真亦假時假亦真。
如此而已。
(第六節(ji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