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西游記中,為什么不能飛著去取經(jīng)?
大家好,我是大庸,歡迎來到西游白看系列,本講是第二講的第一小節(jié)。
為什么不能飛著去取經(jīng)?這是一般人看完西游記都會有的一個疑問,我們今天就嘗試著解讀一下這個問題。
?

這個問題中有兩個關(guān)鍵字,一個是“取”,一個是“飛”。我們按照關(guān)鍵詞將這個問題拆解為兩個小問題,分別是:1為什么非要去取經(jīng),而不能直接送上大唐?2即使去取經(jīng),為什么不能飛?
我們先看第一個小問題——1為什么非要去取經(jīng),而不能直接送上大唐?
我們知道,從第八回至第十二回開始,講的是如來和觀音布局取經(jīng)計劃。大唐本是天朝上國,物華天寶,我們引用原文中的描述,第九十一回,也就是金平府三個犀牛精一回,原文中寫到:那和尚合掌道:“我這里向善的人,看經(jīng)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華地托生??梢?,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向往大唐的生活富足的,的確,當時的大唐,四海升平,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對佛教本來沒有太強的需求,只是觀音來了大唐之后,一通騷操作,才讓唐太宗有了對佛教的需求與依賴。其實,不光是大唐,取經(jīng)路上的其他國家,取經(jīng)隊伍也都是采用了各種操作之后,才讓其對佛教產(chǎn)生了依賴,具體是怎么操作的,我們以后的專題再講。問題是,在第八回觀音來都來了,順便把經(jīng)書捎過來不就行了?
對此,猴哥也產(chǎn)生過疑問,第七十七回獅駝國的時候,猴哥因為大鵬王打又打不過,跑又跑不掉,然后就開始發(fā)牢騷,原文寫到:這都是我佛如來坐在那極樂之境,沒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經(jīng)!若果有心勸善,理當送上東土,卻不是個萬古流傳?只是舍不得送去,卻教我等來取。怎知道苦歷千山,今朝到此喪命!
如來在第八回的時候也給出過答案,原文中寫到:我待要送上東土,叵(pǒ)耐那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詢經(jīng)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jīng),永傳東土。
說到這里我想起曾經(jīng)看過的書中有一個橋段,曾經(jīng)有一個知青下鄉(xiāng)的時候在牛棚喂牛,當時是冬天,飼料只有玉米秸稈,牛根本就不愛吃,他就發(fā)現(xiàn),喂牛的人故意將秸稈放在了架子上,而不是直接放到地上,恰好是牛能夠仰著頭、伸著舌頭才能夠到的高度,他就不理解,牛倌就跟他解釋:這個秸稈本來不好吃,如果放到地上,牛吃完葉子剩下秸稈就扔了,但是如果你給他放到房頂上,他就會一點一點的夠著吃完。
這牛倌喂牛的方式,其實和如來傳經(jīng)有異曲同工之妙,簡單總結(jié)就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就是人類的本性。
說到這里感慨一下,人類能夠?qū)ξ覀兯B(yǎng)的動物這樣拿捏,是因為我們的智力、經(jīng)歷能夠?qū)ζ湓斐赡雺盒缘膬?yōu)勢,因為相比較而言,我們智力水平高,活得壽命長。那么西游記中的神仙看我們凡人,和我們看一只牛有什么區(qū)別嗎,我想唯一的區(qū)別可能就是我們連做牛的資格都沒有,我們的年齡和牛其實相差的并不多,達不到跨越數(shù)量級的程度,我們相對于神仙來講,可能只是一只草履蟲,頂多做一只螞蟻不能再多了。壽命的上限和后天所學(xué)的知識不能遺傳這兩點,完全鎖死了人類科技水平的上限,我也完全相信,這就是造物者故意為之,畢竟,誰會想和自己制造的玩物平起平坐呢。
說回我們的主題,你以為光讓你千辛萬苦的來取經(jīng)就完了嗎?你太天真了,等你歷經(jīng)磨難,到了西天之后,還不給你全套的。如來的經(jīng)書本來一共是有三藏的,一共是三十五部,結(jié)果就給了取經(jīng)隊伍一藏之數(shù),也就是總量的三分之一。原文中寫到:將我那三藏經(jīng)中,三十五部之內(nèi),各檢幾卷與他,教他傳流東土,永注洪恩。也就是說,取經(jīng)隊伍取到的真經(jīng),三十五部之中沒有一部是完整的,每一部大概都只有完整版本的三分之一。
就這,還要以經(jīng)不可輕傳為由問你要“人事”。
你以為這樣差不多了吧?你又錯了。其實他本意根本就不想給你真經(jīng),只是想給你所謂的無字真經(jīng),就是白紙。要不是被燃燈古佛點破,取經(jīng)隊伍就挑著幾箱子復(fù)印紙回大唐了。
你說,這回總行了吧。抱歉,你太低估領(lǐng)導(dǎo)的想象力了。緊接著,觀音又來了一波騷操作,經(jīng)文跌落水中,使原本就不全的經(jīng)書更加的損之又損。
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如來是懂饑餓營銷的。本書中的原文總結(jié)的很好,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我現(xiàn)在都能夠想象得到大唐的僧人,婆娑著被水打濕之后又晾干的皺巴巴的經(jīng)書的時候,那種無比珍重、如獲至寶地心情。
為什么西游記開篇的時候說: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這里面精髓的地方多了,我們剛說的這個只能算是基本操作,更加精彩的我們還沒有講到,因為還沒有到分論的部分。
?
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2即使去取經(jīng),為什么不能飛?
首先,我們先看,這個從技術(shù)層面到底能不能實現(xiàn),可不可行呢?我們舉兩個例子:
在第二十二回,路阻流沙河的時候,當八戒知道猴哥一個筋斗能飛十萬八千里的時候,二人曾經(jīng)引發(fā)過一次對話。八戒道:“哥呵,既是這般容易,你把師父背著,只消點點頭躬躬腰,跳過去罷了,何必苦苦的與他廝戰(zhàn)?”
猴哥回答:行者道:“你不會駕云?你把師父馱過去不是?”八戒道:“師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這駕云的,怎稱得起?須是你的筋斗方可?!毙姓叩溃骸拔业慕疃泛玫酪彩邱{云,只是去的有遠近些兒。你是馱不動,我卻如何馱得動?自古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p>
第七十七回獅駝國的時候,師徒四人好不容易逃出來,但是被高墻所阻,師徒幾人的對話:我(猴哥)這一番,若不為唐僧是個凡體,我三人不管怎的,也駕云弄風(fēng)走了。只為唐僧未超三界外,見在五行中,一身都是父母濁骨,所以不得升駕,難逃。
?
這樣看來,似乎從技術(shù)層面似乎不能實現(xiàn),主要是因為唐僧太重了。但是實際上,這都是猴哥的鬼話,要知道,在取經(jīng)路上,隨便一個妖精,都是動不動就將唐僧帶走了。真要是像猴哥所說,妖精是如何辦到的呢?而且,一個妖精能夠做到的,猴哥這樣神通廣大的為何就不行呢?這里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八十一回對線老鼠精的時候,老鼠精將唐僧抓走了,原文中寫到:土地道:“那妖精攝你師父去,在那正南下,離此有千里之遙。
八戒道:“遠便騰云趕去!”好呆子,一縱狂風(fēng)先起,隨后是沙僧駕云。那白馬原是龍子出身,馱了行李,也踏了風(fēng)霧。大圣即起筋斗,一直南來。
根據(jù)以上兩段,我們能夠得出兩個結(jié)論,1老鼠精一口氣帶著唐僧飛了1000多里,2除了唐僧之外,其他人是能夠飛起來的,不存在是因為行李太重飛不起來的因素。
我們再看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杏仙逼迫唐僧成婚一回,原文是這樣描述的:那老者見他打來,將身一轉(zhuǎn),化作一陣陰風(fēng),呼的一聲,把個長老攝將起去,飄飄蕩蕩,不知攝去何所。對于荊棘嶺,原文描述是——荊棘蓬攀八百里,一個小小的松樹成精,別管是飛的也好,抬得也罷,都能迅速的將唐僧帶到八百里之外,你堂堂一個齊天大圣,說自己不行,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所以,我們能夠得出結(jié)論,也就是說,從技術(shù)層面來講,帶著唐僧迅速的前行,或者繞開危險是能夠辦到的。取經(jīng)隊伍之所以不這樣做,那肯定是故意的,另有原因。
那到底是為什么呢,這就要結(jié)合我們第一講的結(jié)論——整部西游記,其實就是玉帝背后支持下的佛派的擴張,以及對道派勢力的打壓。所以,取經(jīng)僅僅只是一個手段,一個幌子,一個工具,其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取經(jīng)的過程完成佛派勢力的擴張。
即使是走著去取經(jīng),佛祖還怕敵對勢力不主動出擊,自己找不到攻擊對方的理由,師出無名,專門設(shè)了唐僧這么一個大誘餌,來引誘對方主動進攻。更別說直接飛過去了。
直接飛過去,隨便找一個人來就行,這么簡單的任務(wù),用得著佛祖苦心積慮的提前布局,浪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培養(yǎng)取經(jīng)隊伍?
最重要的是,直接飛過去,怎么一步一個腳印的攻城略地?怎么打壓道派勢力?怎么發(fā)展自己的勢力?怎么宣揚佛教文化?
能夠看懂這一點,才說明你的西游記真的看透了。
最后我們重復(fù)一下我們的結(jié)論,總結(jié)一下。為什么不能飛著去取經(jīng)?不是因為不能飛,而是因為不能飛。取經(jīng)的過程就是搶地盤的過程,打攻堅戰(zhàn)的過程,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攻占,飛過去達不到我們擴展自己勢力的目的。
?
前幾講都是綜合性非常強的內(nèi)容,看原著少的朋友肯定會看著非常吃力,理論性的東西也沒有太多的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但是,沒辦法,搭建系統(tǒng)化的架構(gòu),理論性的總結(jié)肯定不能少。前幾講我的稿子寫起來很吃力,太多需要總結(jié)的東西,講到后面反而會比較輕松,因為分論的時候,我面對的是一個或者幾個妖魔,現(xiàn)在我面對的是西游記中所有的角色,哎,太難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