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50度的高溫嗎?地球升溫降溫,可能是動植物間的一場博弈

還記得去年夏天那個難熬的夏天嗎?我國多個城市接連超過40℃,包括加、美等國的諸多北美國家多天超過55度,死亡谷地表溫度接近90℃,地球怎么了,為何突然發(fā)燒了?
科學家這么多年一直都在潛心研究地球大氣變化的根本原因,地球大氣的變化決定著地球的溫度,地球的升溫、降溫都是由大氣變化引起的。

現(xiàn)在有科學家認為呼出二氧化碳的動物也是導致地球高溫的主要原因,而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則是地球的降溫利器。地球升溫還是降溫,也反映著動物和植物在沖突中,哪一方取得了優(yōu)勢。
在過去,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大氣成分比例失調(diào)的主要原因就是火山噴發(fā),例如前段時間的湯加火山爆發(fā),勢必會影響局部地區(qū)的溫度及氣候。而動植物之間一向被認為和平相處的,因為它們相互攝取對方的排出的廢棄物。

美國科學家格雷格教授卻認為,動植物不單單是和平相處的關系,它們是互相矛盾的,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可能會持續(xù)短短幾百天,也有可能持續(xù)幾百萬至上千萬年。
從地球上出現(xiàn)昆蟲的那一天開始,這種不平衡就驅(qū)動著地球大氣成分的變化,溫度也隨之升高或降低。
這場拉鋸戰(zhàn)中的選手包括各種恐龍、樹木、白蟻、木質(zhì)素等,木質(zhì)素是構成植物細胞壁的主要原材料,植物也正是因為有了細胞壁才會傲然挺立,向陽而生,長成七八十米高的參天大樹。
1950年前后,大氣成分變化才被科學家所注意到,加利福尼亞的一位科學家喬治在夏威夷群島附近檢測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時,發(fā)現(xiàn)每年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約有2%的變化。
起初,他認為這種變化是季節(jié)更迭引起的,春夏時,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呼出氧氣;而秋冬時,光合作用幾乎消失,二氧化碳含量又開始增加。
北半球覆蓋著大面積的植被,所以北半球夏天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冬季時又得到了補充,這是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

但如今每年二氧化碳的含量都在增加,這是因為人類燃燒煤一類的傳統(tǒng)能源造成的,使得儲藏在其中的C得到了釋放。
格雷格猜想,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和呼吸作用者的生物之間的矛盾,是不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地球的溫度呢?
在4.89億年前,太陽的輻射強度比如今還要低,但二氧化碳的濃度卻是現(xiàn)在的21倍,地球上的生物開始大爆發(fā)。

當時的土壤中有許多二氧化碳的呼吸者,挖掘當時土層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節(jié)肢動物的化石藏于此處,但在3.5億年前左右,二氧化碳的濃度陡然而降,地球進入了漫長的冰期。
格雷格認為在動植物在爭奪溫控權的爭斗中,植物占了上風,而化石表明在當時,確實出現(xiàn)了大量的木質(zhì)素的維管植物,這也造就了高聳入云的大樹,樹木用其特有的方式占據(jù)了陸地表面。
它們開始瘋狂地進行光合作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已被樹木吸收殆盡,氧氣濃度直線上升,除此之外,大樹還吸收了大量的水和礦物質(zhì),將自己的根系不斷地向下延伸,二氧化碳迅速減少。

當時的生物面對堅硬的大樹束手無策,它們無法消耗這么龐大的大樹,二氧化碳含量持續(xù)走低,南極也變成了冰天雪地。
而后由于地質(zhì)作用,又把大量的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碳埋于地下,變成了今天的煤礦,不再進入大氣之中,導致二氧化碳越來越少。

隨后登場挑戰(zhàn)維管植物的勇士白蟻和恐龍終于出現(xiàn)了,從當時的土層中,可以找到數(shù)量眾多的白蟻窩化石和恐龍化石,這些動物贏得了氣溫控制權,并維持了將近兩億多年。
它們大肆吞食植物,呼出二氧化碳,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又快速增加,是今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3.5倍,地球又一次變得炎熱和潮濕。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