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6):詞律與詩律
一、詞譜
前面已講完詩的所有格律規(guī)則,本文介紹詞的格律。詞的格律實在無法用寥寥數條規(guī)則總結,唯有查詞譜而已。
所謂詞譜,即列舉各詞牌之代表詞作,以其平仄為標準形式,并指出其中某字可平可仄,某字為韻腳等等。
詞于宋朝極盛,然常用之詞譜皆宋以后所編,如清代《詞律》《欽定詞譜》《白香詞譜》,當代《龍榆生詞譜》等。為何如此?我以為因宋朝之詞仍為活的文體,常有創(chuàng)新;而宋以后詞道衰落,故詞之格律亦僵化固定,詞譜即固定某詞牌必為某平仄之匯編。
二、詞律
詞源于詩,有些詞能明顯看出來是格律詩的變形。
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似乎就是把仄起首句入韻七言律詩的第三、七句抽掉而成。因此,填《浣溪沙》詞牌時,下闕前兩句必須如七言律詩一般使用對仗句,而不僅僅是滿足詞譜中對平仄的要求。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又如陸游《卜算子·詠梅》,是將仄起首句不入韻仄韻五言律詩的第三、七句前面加兩字擴展為七言。因此,填《卜算子》詞牌時,下闕前兩句也應該對仗。
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然而有時在讀明清文人填的詞時,發(fā)現有些作品并沒有對仗,這或許就是因為詞道失傳,他們沒有弄清某些詞牌與格律詩之間的關系。
又因詞源于詩,有些詞譜中的平仄規(guī)定并不一定準確。如某詞牌明顯為律詩變形而得,然而其中某句于詞譜中卻被規(guī)定為“仄平中仄仄平平”,實際上,只要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及其變體應該都可以,未必首字必須為仄。編詞譜者同樣沒有弄清詞牌與詩之間的關系,因此不敢逾越前人的平仄案例,將平仄規(guī)定過窄。
當然,詞源于詩并不是說所有詞都與詩有關,后來產生的有些詞牌有明確記載是獨立創(chuàng)造的,如姜夔所制《暗香》《疏影》。這些詞通常好用三、四、六言短句,又有些是在五、七言基礎上加虛字成長句(后世“曲”的原型),這些詞牌對平仄的要求需視情況而定,明確與律句有關的才能放寬,但一般弄不清楚時還是不要擅動。
三、詞韻
詞之押韻如前文所述,常用《詞林正韻》之韻部,若用平水韻或其他韻書亦可,但這些韻書通常對韻部劃分更細,因此用韻更加嚴苛。
格律詩一般用平聲韻,平聲韻多抒發(fā)正面情感,即便表達負面感情,也常秉承儒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之教旨。而仄聲韻多抒發(fā)負面情感。若更細分,負面情緒又有傷心、悲憤、諷刺等不同類型,故填詞時需注意詞牌對應情感類型。
四、結語
有關詩詞格律之知識,我最早學自先師王步高先生之課程《詩詞格律與寫作》,王老師可謂我入詩詞之門的啟蒙老師,其《大學語文》和《唐宋詞鑒賞》課程亦使我收獲頗豐。后又自尋王力先生《古代漢語》和《詩詞格律》兩書學習,且常在“吾愛詩詞網”與人交流,于是對格律漸熟于心。本篇寫作時,未查任何資料,全憑所記之知識一氣呵成?;蛴惺杪?,在所難免,而大旨應無舛謬。
最后,以一首悼念先師的七律舊作《遲聞噩耗慟悼王步高老師》為本篇之結:
遲聞噩耗慟悼王步高老師
才聞抱病恩師退,豈料踰年已隔生。
遙藉西風傾奠酒,長思北斗仰鴻名。
詩鄉(xiāng)引路詩翁誨,學海遺澤學子情。
唯恨少辭通我意,倚樓空嘆邈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