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五十音圖的由來
五十音圖是學習日語的基礎,想必大家也知道組成五十音圖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分別是漢字草書的簡化和取漢字的一部分演變而來。但是大家有想過五十音圖本身是什么時候產(chǎn)生,又是誰根據(jù)什么方法創(chuàng)造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五十音圖的歷史。

關于五十音圖的歷史,有兩個關鍵詞,那就是“反切”和“悉曇”。
“反切”這個詞其實來自于漢語,最早又稱為“反語”。我們現(xiàn)在學習漢字時,都有拼音作為輔助,而在沒有拼音的古代是如何給漢字注音呢?最早采用的是“直音”和“讀若”。所謂直音,就是用讀音相同的漢字注音,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有簡單的同音字;讀若,就是用近音的漢字注音,這樣有時候發(fā)的音就不完全準確?;谝陨线@些缺點,后來便有了“反切”,基本規(guī)則就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另外一個漢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diào),如“米=莫禮切”。
后來,這種研究發(fā)音的方法也隨漢字文化傳入日本。大約10世紀時,日本天臺宗的明覺和尚在其著作《反音作法》中,將相同輔音的假名放在同一行,相同元音的假名放在同一段,并注明了如何使用“反切”的方法對假名進行發(fā)音,這應該是采用行和段對假名進行排列的最早的嘗試。簡單的說,“反切”確定了各個假名的讀音,那么其順序又是如何決定的呢,那就要提到“悉曇”了。
“悉曇”是梵語“siddham”漢語音譯而來,“悉曇學”就是指中國和日本針對梵文發(fā)音進行的學術研究。而梵語的元音用拉丁字母表示就是:a, ā, i, ī, u, ū, , , , , e, ai, o, au, (a), (a)(粗體為日語元音),大家應該發(fā)現(xiàn)了,其中「aiueo」的順序與「あいうえお」相一致,同樣輔音也是如此。因此現(xiàn)在普遍認為,五十音的排列順序便是受“悉曇學”的影響。
而「五十音」以及「五十音図」的說法,是到江戶時代才出現(xiàn)的。古代時則稱為「五音図」「反音図」「仮名反(かながえし)」等。但是,那時候的五十音圖仍和現(xiàn)在有一些差別,因為當時有的假名存在多種寫法(即變體假名),并且人們并不刻意區(qū)分這些變體假名,明治初期出版的一些書本上仍可以看到使用變體假名的五十音圖。

中間為「生そば」,左側小字為「なが井」

「綴字篇」平假名五十音圖
1887年后,活版印刷開始普及,變體假名也隨之衰退。到明治33年(1900年),明治政府廢止了變體假名,并在文部省令第14號「小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的第一號表中正式公布了一一對應的五十音圖。此時的五十音圖基本上與我們現(xiàn)在的五十音圖相去無幾,只不過仍然保留了「や」行和「わ」行的部分假名。

1900年明治政府公布的五十音圖
可見,五十音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漢語音韻學的影響,并經(jīng)過了近千年的發(fā)展才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