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干貨|詩句俗語中的物理知識

力與運動
1.“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萬千河”,“坐地”是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而“日行”則是相對于地軸在運動。
2.李白《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青山相對出”是以船為參照物,“孤帆日邊來”是以河岸為參照物。
3.《閃閃紅星》“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山走來迎”是以船為參照物,而“山不動,是船行”是以岸為參照物。
4.“昨夜一陣大風,把井吹到籬笆外面去了”。井被吹到籬笆墻外是以籬笆為參照物的。
5.唐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中的“月落”是以地面作為參照物的。
6.四兩撥千斤——杠桿原理
7.人心齊泰山移——力的合成
8.麻繩提豆腐-提不起來——壓強
9.洞中放一日世上已千年——相對論
能量
1.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詩詞中涉及到能量轉化情況是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
2.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詞中的瀑布涉及到能量轉化情況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化學能轉化成內能。
?熱學
1.陸游《村居山喜》:“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詩詞中“花氣襲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加快的結果,而溫度影響分子運動的激烈程度。
2.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何暗香來”——擴散現(xiàn)象(分子的熱運動)。
3.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擴散現(xiàn)象(分子的熱運動)。
4.張旭《山中留客》:“縱使晴明無雨色,乳暈深處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5.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6.唐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霜的形成(凝華)。
聲學
1.唐詩《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聲音是物體振動而產生的;能區(qū)分“鐘”和“鼓”是根據音色來判別的。
2.酈道元的《三峽》:“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要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當反射回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就可以聽到回聲。
3.唐朝李益《喜見外弟弟又言別》:“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皬摹皢栃铡敝邢肫鸪跻姷摹芭f容”,可見聲音中有一種特征讓詩人喚起了十年前的記憶,這種特征是音色。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聲的發(fā)生和傳播、音調和頻率的關系。
光學
1.詩人高駢《山亭夏日》:“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詩句中“濃陰”是光沿直線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形成的無光區(qū)域;而“倒影”則是光反射時的成像現(xiàn)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
2.李白詩詞:“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三人指的是李白,明月和李白的影子,光的直線傳播。
3.坐井觀天,所見甚少——光的直線傳播
4.范仲淹:“皓月千里,靜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
5.劉禹錫《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
7.杜牧《盆地》:“齒破蒼苔地,偷它一線天,白云生鏡里,明月落階前”——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
8.吳偉《題飲圖》:“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對嘴”——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
9.唐朝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
10.“人面桃花相映紅”——光的反射。
11.“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詩中寫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現(xiàn)象形成的。清澈見底的漓江看起來比實際淺,是由于光的折射現(xiàn)象形成的。
12.“潭清疑水淺,池水映明月”——光的折射和反射。
13.李白《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光的色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