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這部作品的文化地位和影響絕對不容小覷?!薄敬麇\華】

網(wǎng)友提問:戴老師心目中《三體》這本書占有怎樣的地位?《三體》象征著中國科幻迎來了黃金時代,您同意嗎?



對三體的關(guān)注源于和學生共享的一個命題:對于這個歷史上極端特殊的十年的文學回顧、文學再現(xiàn)和文學書寫。


《三體》一和《三體》三(提名)獲得了美國的雨果獎(讀者票選),跟英文譯者劉宇昆有相當直接和密切的聯(lián)系。


在全球形成了一個非常廣泛的熱銷、熱議和廣泛的閱讀。超越中國現(xiàn)實語境、暢銷全球。
一般性的理解,戴老師認為《三體》以某種形態(tài)再現(xiàn)了五六十年代由美國代表的科幻黃金時代所獨有的那樣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元氣。
對于現(xiàn)代文明或者說人類主導的這樣一種文明形態(tài)的潛能、潛力,無窮地開發(fā),無窮地征服的信任的前提之下,才形成了科幻的第一個美國主導的黃金時代的那樣一些敘事的魅力、活力和特征?!度w》剛好是以相對與西方主導的歷史而言的中國社會,而《三體》剛好是以相對于西方主導的歷史而言的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滯后性,反而它再讀地顯現(xiàn)和攜帶了這種元氣,以至于它對于歐美的科幻讀者、老到的、老練的科幻讀者以及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科幻讀者形成了如此大的吸引和震撼。
《三體》的地位
雨果獎的另一個效應就是它在中國真的使《三體》這部小說出圈。它就像絕大多數(shù)出圈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作品一樣,會形成某一種錯位和誤讀。
對于一個科幻迷來說,他會知道哪些科幻寫作的慣例,哪些是科幻寫作的程式,哪些是科幻寫作的老梗,哪些是科幻寫作的定式,而對于非科幻讀者來說,他們把所有這一切都歸之于《三體》的原創(chuàng),以至于他們對《三體》的迷戀和狂熱超過了科幻迷,超越了科幻圈、超越了對于科幻作品的連續(xù)性的具有豐富的互文性的這樣一種閱讀結(jié)果,所以《三體》這部作品的文化地位和影響是絕對不容小覷的。

因為它以一個前所未有的勢如破竹的出圈,對于中國思想、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的從科技工作者到人文學者構(gòu)成了一個廣泛的沖擊和影響。

一邊它毫無疑問地代表著中國科幻的黃金時代,但是當《三體》熱銷的時候,那個黃金時代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的歷史。

《三體》更像是中國科幻寫作史上的一個歷史性的高峰。
遲疑的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我仍然堅持文學作品應該是語言的藝術(shù)。
三體作為文學語言的運用,我卻多少有一點保留。

一個原因是這個作品當中《三體》的兩個聞名遐邇的假說,一個是農(nóng)場主假說,一個假說叫做射手假說。

農(nóng)場主假說:一個農(nóng)場所豢養(yǎng)的火雞,火雞形成了自己的社群,火雞是自己社群的主體。它們會以為農(nóng)場的火雞飼養(yǎng)場的空間就是世界,就是宇宙。每天11點農(nóng)場主投食就是上帝給予它們食物。它們基于這樣的空間、這樣的生存,這樣的規(guī)律就建立了它們的哲學,建立了它們的世界模式,建立了它們的想象,直到感恩節(jié)到了。那一天11點沒有出現(xiàn)事物,而出現(xiàn)了宰殺的刀,它們被宰殺了。
射手假說:假定在射擊的靶子上面,存在著一種只有兩維的生物,它們會把不時有一個巨大的外力制造了洞孔這件事,視為一種外在的巨大的力量。它們會把平面的兩維的靶子上面的世界視為自己的世界。它們會去思考、探尋、追問靶子與靶子之間的彈孔與彈孔之間的規(guī)律與邏輯。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新的孔洞這樣的思考,而它們永遠沒有機會認知到在三維的如果加上時間是思維的空間當中生存的人類是如何地設(shè)定靶子、使用靶子,而靶子上出現(xiàn)的孔洞是多么地隨機、多么地偶然、多么地無規(guī)律可言。
兩個假說都告訴我們,我們的認知其實都是在我們認知的有限性的有限性的前提之下形成的,而我們的認知永遠無法抵達形成了我們認知限定的那樣的世界和空間,但是反諷和矛盾的是在三部曲當中,劉慈欣卻把黑暗叢林、把人類社會的這樣一種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他人即地獄的邏輯在整個的世界建構(gòu)中泛化為了宇宙的邏輯。(戴老師這里沒說出來的是黑暗森林只是三體小說宇宙中淺層的局部的邏輯)


科幻在二十世紀曾經(jīng)扮演的那個重要角色是現(xiàn)代主義的反思,是文明的預警,是我們對于現(xiàn)代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自我警醒、自我批判和自我提示,而這部小說正像它的成功,因為它攜帶著科幻黃金時代的那個飽滿的充足的元氣,但是它也復現(xiàn)了科幻黃金時代在冷戰(zhàn)的那個具體歷史環(huán)境當中,歐美科幻、歐美的主流科幻所形成 的那樣一種強大的強烈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特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