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須臾》:一段生活便是一段修行
《河畔須臾》整部片子的調度相當日?;?,敘事也顯得很細碎,重在挖掘每一名角色心中隱秘的角落,因此非常考驗演員的表演功力了。影片中一些角色的表演狀態(tài)有些反常規(guī),比如賣墳墓的父子倆出場時的狀態(tài)就很不日常,給人一種很出戲的懸浮感,這種懸浮感在最后變成了男主一行人出殯的某種象征感覺,影片想實現(xiàn)的是一種精神的治愈之旅,雖然不是很落地,但卻是足夠輕盈了。

該片根據(jù)荻上直子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身無分文、蝸居在廉租公寓的孤獨主角探索生活中幸福的故事。山田在北陸小鎮(zhèn)的一家生產(chǎn)咸魚醬的工廠找到了工作,通過廠長的介紹,他住進了一棟又舊又便宜的公寓樓里。某一天,鄰居島田幸三拜訪了他,并要求在他的浴室里洗澡。從那天起,山田平靜的日子就發(fā)生了變化...

這是一部風格非常日本的電影,一群生活不那么如意的人相互扶持,相互救贖的故事。前半段是瑣碎的日常生活,從出租車司機提到把妻子的骨灰做成煙花之后,后半段持續(xù)高潮。很難說看完是什么感受,會有一點笑中帶淚的傷感,但又不完全是傷感?;蛟S,讓生命充滿色彩的,其實也就是一點點須臾的時光,比如廢品堆里的男孩彈奏的巴赫,比如冉冉升起的章魚風箏,比如嚴肅的僧人在下雨天坐在寺廟臺階上吹泡泡糖,還有鄰居怪大叔清晨送來的新鮮瓜果,順便蹭鄰居的浴室洗個澡。

電影通過“對骨灰的一百種處理方法”來做浪漫化的表達。湖南企發(fā)文化的鄧同學對電影最大的感觸不是那些生死,悼亡,友誼之類,而是魷魚店老板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我見過很多你這種人,一旦離開了就再也回不到現(xiàn)在,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直到自殺。這部影片還拋出了一個問題:自卑的人能否真正擁有快樂,我也同時想到陳丹青對年輕人說過:人必須得找到自己的方式去對抗人生的茍且和無聊。而真正的現(xiàn)實其實沒有太多選擇,不治愈就致郁,不這樣又能怎樣,人本能地追隨著自己欲望罷了。

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之前看過荻上直子的《海鷗食堂》、《人生密密縫》等片,對于她長于呈現(xiàn)人與人之間細膩的情感交流的一面有深刻的印象,此番的《河畔須臾》依舊聚焦了特殊人群的情感情緒問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段生活便是一段修行,相互的理解和幫扶是落寞人生的緩釋膠囊。室毅飾演的厚臉皮鄰居讓這部影片有了喜劇色彩,和松山研一的互動令影片有了一些踏實的氣息,某些象征性的看似懸浮的東西在整部影片的基調里也顯得合情合理。

《河畔須臾》依舊是導演一貫的風格,清淡的生活瑣碎,以及屬于小人物的高光時刻?,F(xiàn)實的殘酷在導演的鏡頭中似乎都褪去棱角,這并非粉飾太平,而是在展現(xiàn)一種超然的生活態(tài)度。在劇作上來看,自然前段要優(yōu)于后段,因為存在身份差異所產(chǎn)生的矛盾,以及角色與他人,與自己實現(xiàn)和解的過程,信息相對是更加豐富飽滿的。但后段的坦然平淡其實正是導演所想最終呈現(xiàn)的主觀價值,正如片名《河畔須臾》,須臾之間是將所有精力都抽射在對生活的熱愛上,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感受上,再多現(xiàn)實的困惑也都會因為內(nèi)心的堅定而消散。

這是一部關于邊緣、死亡和幸福的電影,片中每一次須臾都讓我艷羨,想躺在空曠屋子里,想逃離城市擁有一片菜園,想去山中寺廟聽雨,想來一頓熱氣滾滾的壽喜燒。觀影過程中也不斷幻想,將角色的人生幻想成自己的人生的另一種可能,簡單的,緩慢的,幸福的。人生就是一須臾,不懼怕死亡,善待每個生物的死亡,哀悼每一個流浪的靈魂;人生不過須臾之間,沒能想出意義也無礙活著和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