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首次探測馬里亞納南部俯沖帶輸入地球內部的水量
香港訊 日前,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tǒng)科學課程的楊宏峰教授及其團隊,通過研究地球最深處——“挑戰(zhàn)者深淵”附近的速度結構和地震分布特征,首次探測到在馬里亞納南部被俯沖板塊帶入地球內部的水量。由于俯沖板塊是水進入地球內部的主要通道,因此估算進入俯沖帶的水量對研究全球水和物質循環(huán)至關重要。該研究已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上發(fā)表。
近年,“挑戰(zhàn)者深淵”吸引了無數科學家和探險者的密切關注,然而,其水深達10.9公里,極少有設備可以突破極端壓力,作近距離觀測。因此,位于馬里亞納海溝的“挑戰(zhàn)者深淵”仍然極為神秘。
據悉,馬里亞納海溝是太平洋板塊向菲律賓海板塊下方俯沖而形成,呈鐮刀狀,具有許多特殊的構造特點,如古老而陡峭的俯沖板片、沒有大地震,以及分布甚廣的泥火山。
為揭開深海的奧秘,楊教授與國際團隊合作,對馬里亞納南段俯沖帶進行了一系列多學科實驗,包括物理海洋學、沉積物采樣、重磁測量、主動源和被動源海底地震儀(OBS)實驗。當中OBS可以測量海底震動,并用來探測地下結構。團隊于 2016 年底放置數十臺國產 OBS在海底,并在半年后成功回收,成為世界上首次成功在“挑戰(zhàn)者深淵”附近進行的OBS實驗。




楊教授課題組博士后研究員、文章第一作者朱高華博士,利用被動源OBS數據提取地震和環(huán)境噪聲的信號,對馬里亞納南部的地下結構進行了地震成像。獲得的地震速度模型顯示俯沖板片有明顯的低速異常,可延深至地幔約25公里處,數據顯示馬里亞納南部俯沖板片攜帶有大量的水進入地球內部。在特定的溫度和壓力下,海水與巖石相互作用形成含水礦物(巖石水化),水因而被鎖入巖石中,隨著俯沖板塊進入地球內部,俯沖板塊外緣的拉張斷層為水進入地球內部提供了重要途徑。由于海平面一直保持相對穩(wěn)定,進入地球的水通常伴隨火山爆發(fā)回到大氣層和海洋。在馬里亞納中部有一系列火山,因此部分水會由此返回。然而,馬里亞納南部卻沒有成熟的火山,說明俯沖板塊攜帶的水會被帶到地球的更深處,從而影響地底深處的物質成分和物質循環(huán)。
此項研究的合作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及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并獲香港研究資助局的資助。除了馬里亞納,楊教授還研究了莫克蘭、卡斯卡迪亞和中美洲俯沖帶。2018 年,他參加了首次中國—巴基斯坦莫克蘭海溝的科學考察航次,進行大地震和海嘯的相關研究。
(《中國基建報》記者 王煥 香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