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塞罕壩,三代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
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jīng)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來到塞罕壩,三代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

塞罕壩地處河北承德圍場(縣)壩上地區(qū),北與內(nèi)蒙烏蘭布統(tǒng)草原接壤,距北京460公里,冀北山地與蒙古高原在這里交匯。


塞罕壩是蒙漢混合語,“塞罕”是蒙語,意為“美麗”;蒙古地名“塞罕達巴罕色欽”,“壩”是漢語,意為“高嶺”之地。塞罕壩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歷史上的塞罕壩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1681年,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后第二次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此時,以外蒙古王公為首的諸多蒙古貴族已徹底折服于康熙皇帝??滴醯劢杳晒趴摺綕h、翁牛特等部敬獻的牧場,以“歲行秋狝”的名義,劃定了14000 多平方公里的“木蘭圍場”。古代四季狩獵分為“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康熙帝將“木蘭秋狝”定為祖制,以錘練滿族八旗的戰(zhàn)斗力,同時懷柔綏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這座清代的皇家獵苑的建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皇家獵苑。


康熙二十至嘉慶二十五年的139年間,105次木蘭秋狝,在塞罕壩留下了亮兵臺、將軍泡子、十二座聯(lián)營、等歷史遺跡。

隨著大清的衰敗和內(nèi)憂外患,嘉慶年間木蘭行圍時舉時停,府庫已經(jīng)拿不出足夠的銀兩來維持圍場的管理和御道、行宮的維護。到了同治二年(1863年)清政府被迫開圍放墾,讓閑散旗民開墾關(guān)東、口外閑田,隨之塞罕壩森林植被被破壞,后來又遭日本侵略者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塞罕壩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變成一片不毛之地,塞罕壩地區(qū)退化為“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丘,沙塵暴直接威脅到京津冀。
1962年林業(yè)部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自此塞罕壩定名。



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接續(xù)奮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chuàng)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F(xiàn)有林地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82%,林場濕地10.3萬畝,為京津冀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生態(tài)屏障。


2017年塞罕壩林場榮獲聯(lián)合國環(huán)保最高獎項“地球衛(wèi)士獎”,2021年獲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是兼具森林草原景觀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園。



公園內(nèi)有森林有草原,有河流有湖泊,有山地有高原,有丘陵有曼甸;有清代歷史遺跡有濃郁的滿蒙風情。被譽為“河的源頭(灤河、遼河重要水源地)、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