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有沒有廢除貞觀第一位太子李承乾的想法?
貞觀十七年(643年),貞觀第一位太子李承乾因為謀反計劃泄露而被廢,唐太宗晚年的失誤乃至武則天的上臺都與此有關(guān)。李承乾準(zhǔn)備謀反計劃的原因是他認(rèn)為自己隨時可能被廢,所以準(zhǔn)備謀反以自救。那么唐太宗到底有沒有廢除貞觀第一位太子李承乾的想法呢?

李承乾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嫡長子。唐太宗登基后不到三個月,年僅八歲的李承乾就被立為太子。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命令李承乾“宜令聽訟”。貞觀六年(632年),李承乾第一次監(jiān)國。貞觀九年(635年),為父守孝的唐太宗讓李承乾監(jiān)國、權(quán)知軍國大事。

李承乾在監(jiān)國時期的表現(xiàn)非常好,史書稱之為“頗識大體、頗能聽斷”。于是唐太宗不在長安的時候就讓李承乾監(jiān)國,在長安時則讓李承乾參加高級會議,李承乾因此進入了唐朝的核心決策圈??梢哉f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此時非常穩(wěn)固,成為大唐皇帝好像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貞觀十三年(639年)左右,李承乾的一只腳因為某些原因殘廢了。殘疾讓李承乾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干出了很多荒唐事,比如亂搞男寵、與突厥群豎終日享樂、迫害乃至暗殺勸諫自己的東宮大臣等等。與此同時,李承乾的同母弟弟、魏王李泰的表現(xiàn)卻越來越好。

因此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也越來越大,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在此消彼長之下動搖了。于是很多大臣認(rèn)為唐太宗有廢除李承乾的想法,便提前站隊李泰,引發(fā)了“太子之爭”。不過本鬼個人認(rèn)為唐太宗雖然對李承乾不滿并超額寵愛李泰,但唐太宗沒有廢除太子李承乾的想法。

首先,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出現(xiàn)動搖之后,唐太宗用很多方法來穩(wěn)固李承乾的太子位。其中最能表現(xiàn)唐太宗維護李承乾決心的有兩個:第一是在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恢復(fù)了大哥李建成的太子身份;第二是在貞觀十六年(642年)拜魏征為李承乾的太子太師。

魏征的政治地位自不必說,他當(dāng)太子太師就是要保護李承乾順利繼位的?;謴?fù)李建成的太子身份意味著唐太宗以承認(rèn)“玄武門之變”非法來顯示自己維護嫡長子繼承制的決心,也就是維護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梢娞铺诓幌霃U除李承乾,否則不會損害自己的皇位合法性。

其次,唐太宗雖然對李泰“特所寵異”,但卻沒有讓李泰的政治地位發(fā)生“質(zhì)變”。這里可以將李泰與唐太宗的同母弟、齊王李元吉做個對比?!靶溟T之變”的時候,李元吉是齊王、司徒、門下侍中、并州大都督,住所是太極宮的武德殿,而武德殿的政治意義僅次于東宮。

在李承乾被廢的時候,李泰是魏王、左武候大將軍并名義上兼管幾十個州。與李元吉相比,李泰沒有兼任類似于門下侍中的宰相官職,沒有進入決策核心圈。當(dāng)大哥李承乾參加核心決策會議的時候,李泰只能待在太極宮之外的府邸里面,政治影響遠不及大哥、四叔。

而李元吉常年居住的武德殿,李泰是直到最后奪嫡失敗時都沒搬進去,成為唯一沒有常住太極宮之內(nèi)的唐太宗嫡子。可以說李泰受到的寵愛雖然比唐太宗的其他皇子多得多,但他的政治地位和實際影響卻連四叔李元吉都比不上,而李淵肯定沒有立李元吉為太子的想法。

正因如此,本鬼個人推斷唐太宗應(yīng)該也沒有立李泰為太子的想法,否則不會讓李泰的政治地位和實際影響連當(dāng)年的李元吉都比不上。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更多是對愛子的寵愛和轉(zhuǎn)移對李承乾的不滿,但沒有立李泰為太子的政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