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為什么是春秋戰(zhàn)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么劃時代意義?
原創(chuàng) 夜讀史書 夜讀史書?
許多人將秦朝之前的那段大分裂時代稱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種說法并沒有錯,但也不能算完全正確。因為嚴格來說,春秋和戰(zhàn)國是兩個時代,其中作為劃分這兩個時代的標志性事件就是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史稱“三家分晉”。那么問題來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事件那么多,為什么三家分晉具有劃時代意義呢?其實給出這個定義的人就是歷史大咖司馬光,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劃分依據是什么。
司馬光在他的鴻篇巨著《資治通鑒》開篇就談到了尊崇禮制的重要性,他認為天子之所以可以統(tǒng)領萬民,根本原因在于禮制維系著整個國家的紀律綱常。只有當大家達成共識認為:天子統(tǒng)轄三公,三公督率諸侯,諸侯控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整個社會從上至下各守本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所以司馬光提出了天子最重要工作就是維持禮制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
當然,光空談理論,不舉例子的書不是好書。因此《資治通鑒》開篇在簡短講述了禮制的重要性后,馬上進入主題寫出了導致禮制被徹底破壞的“三家分晉”事件。
晉國原是春秋最強大的諸侯國,到了晉出公在位時期,晉國軍政大權都掌握在世襲正卿的智氏家族的手中。公元前453年,身為卿大夫的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聯合滅掉了智氏家族。此后韓、趙、魏三家掌控了晉國的大小事務。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其地位與晉國國君平起平坐,晉國自此名存實亡,直到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家徹底瓜分。這便是“三家分晉”的大致經過。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談到,晉文公當年對周朝王室立有大功,于是他請求周襄王在他百年之后賜予王者的葬禮,周襄王當即拒絕并說道:“這是國家的典章禮制,沒有改朝換代而有兩個天子這樣的事情,這也是叔父(晉文公)所厭惡的啊。如果不然的話,叔父自己也有封地,盡管行王者的葬禮好了,又何必請我賞賜呢?”晉文公聽完這番話后心生畏懼,不敢再提此事。當時周天子的實力已非常弱小了,與晉國根本無法相提并論,但像晉文公這么強勢的國君卻也不敢僭越禮制。
同理,諸侯國中那些強勢的卿大夫完全有實力驅逐他們的國君,但始終沒人敢這么做,不是因為力量不夠,更不是于心不忍,而是他們害怕僭越之舉會引發(fā)天下人的眾怒。
然而,“三家分晉”事件發(fā)生后,周天子不申斥,卻反而將韓、趙、魏三家從卿大夫提升至諸侯的地位,周王室的禮制是被周天子自己給破壞完了。既然君臣之間的禮制被破壞,天下人便以實力爭高下,過去時代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因此,司馬光將“三家分晉”之前,禮制尚可維系的時代定義為春秋時期;將“三家分晉”之后,禮制徹底破壞的時代定義為戰(zhàn)國時期。這便是春秋戰(zhàn)國分界線的由來。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