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reload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但其實對我個人來說,上大學的這五年,每一年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相對比之下,2020又似乎沒那么特殊了。
按時間歸納的總結:
這一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的生活可以被很明顯的分為三個部分:疫情前,疫情中,疫情后(也即在附院的臨床實習期)。

疫情前:2019年12月的時候,我看到一句話: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經(jīng)過下半年種種混亂的我,對此深信不疑。那個時候,我?guī)缀趺刻於继幵谑叩耐纯嘀?,處在考試的焦慮和對世界的懷疑這兩種折磨下,很難讓人對這個世界樂觀起來。在這個讓人愉快不起來的時間段,我反復思考自己和群體的關系,自己和自我的關系,以及自己對世界的種種看法。這三個問題同樣也是我整個2020年的主線。剛開始思考這些,必定是十分痛苦而充滿曲折的。也是在2019年的最后一個月以及2020年初,我遇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是這樣形容這段經(jīng)歷的:【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相遇是在一周前,那個時候我的身體病得很重。剛剛經(jīng)歷了一年半的長途跋涉后,終于看見了令無數(shù)先輩們?yōu)橹偪竦纳顪Y。在這種身心俱疲的情況下,遇到了陀氏——這個在深淵中行走最遠的人類?!窟@一年里陀對我的影響確實是深遠而長久——正如我第一眼看到他時就預測到的一樣。和漫長的11月、12月相比,一月的節(jié)奏很快,在考試與年底聚餐交織中很快就到了放寒假的時候。我在回家的飛機上看完了《地下室手記》,書中的許多句子我到現(xiàn)在還是記得。陀確實是我一生的老師。
一年后再回想起回家前和剛回家的那段日子,最強烈的感覺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痛苦。這種痛苦不同于17年,不同于16年,不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而是開始接觸復雜系統(tǒng)時的茫然與無助。那段日子里,我無比希望能找到一個錨定點,找到一個標的物,甚至想放棄一切只為了虛無縹緲的安定感。但生活總是事與愿違。人與人的關系,有時候很復雜,復雜到徹夜難眠;有時候很簡單,簡單到心碎?,F(xiàn)在想想,我為自己感覺很不值,為什么爺要活的這么卑微?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特別期待能有人對我進行評價,特別珍惜能幫助我找到自己缺點的人。也許正是這種對被忽視的恐懼才讓我有了這種后遺癥吧。
在那種心境中,好像真的很難做出什么有成績的事情來。在回家前我已經(jīng)報名了雅思,也想好了要學習素描和音樂。但是整個寒假都什么也沒做。好像生活已經(jīng)沒有了動力,每天只是躺在床上,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消磨時光。人的精力真的是有窮盡的。雖然不想承認,但我的天花板就在那里。要說這一年有什么最大的成就,那大概就是明白了自己的能力上限在哪里,以后面對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會越發(fā)的謹慎了。
我在回家的第二天去市圖書館借了幾本書,但第二次去圖書館,已經(jīng)是六月份了。
因為緊接著,疫情來了。

疫情中
在疫情前我對世界的諸多看法,隨著疫情的到來,都永久的被改變了。也是因此,我對這個世界的復雜程度第一次有了比較真實的感受,從這種感受中又獲得了一種解脫。這一年里,我不斷地在追問我是誰,也不斷和自己達成和解。我開始嘗試去和他人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盡管這會引起分歧。但是長期的獨處也會把人逼瘋。在上半年,蝸居的生活讓人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這個時候,長期的自我拷問的副作用:自我懷疑就顯得十分明顯了。面對返校后的淘汰考,在家復習的效率實在是差的可憐。事實上,對于我自己認為不值得花時間學習的東西,個人的上限可能也就在這里了。在3月,我看完了獵魔人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兩本長篇小說。在二月末,我把自己的壓歲錢一把梭哈換上了蘋果全家桶。生態(tài)是當下每個數(shù)碼愛好者避不開的存在,也確實讓人體驗到了不少科技帶來的便利與樂趣。我也在6月買了人生第一臺mac。這不僅是我第一次買蘋果的國行產(chǎn)品,也是我人生中買過最貴的東西(雖然半年后就出現(xiàn)了一堆小問題)。4月我買了人生第一把吉他,也是第一次花錢上音樂課。5月開始強迫自己復習以及準備回校,但由于奇奇怪怪的原因,我比別人晚回校了半個月,在這半個月里我確實壓力很大。經(jīng)歷了去另一個校區(qū)被隔離,被120送去發(fā)熱急診,拍了人生第一張CT,半夜回老校區(qū)繼續(xù)被隔離,被熱到心律失常,最終返回宿舍等一系列有驚無險的事情。人與人的關系,是不是都是鏡花水月呢?明明對別人付出了那么多,為什么連句關心都不肯施舍給我呢?是否我從一開始就是個累贅呢?我不知道答案,但毫無疑問的是,我自己又經(jīng)歷了一段難熬到連和別人訴說都不想的時光。疫情在家的這幾個月,現(xiàn)在再仔細審視一遍(看了一遍當時的朋友圈),不得不說,是我大學幾年中最奇妙的幾個月。我仿佛一個話癆,每天在朋友圈發(fā)些無關痛癢的牢騷,妄想著會不會有人關注我一下,真有種??竟是我自己的感覺。疫情對我有什么影響?改變了我對世界的看法。一個人和群體分離有什么影響?改變了我對集體的看法。我以前所擔心的,經(jīng)歷過疫情后,變得不再擔心。我以前所在意的,經(jīng)歷過疫情后,自己也被迫瀟灑起來。6月最后的幾天,緊張的復習,抓緊機會和同學相處(雖然我自己都不知道意義是什么),不管怎么樣,反正我的考試結束了。我在課堂的日子也結束了。我在考完最后一科后,有一周的自由時間,我看完了溫鐵軍的十次危機錄課,看完了去年就想看的《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話》。一本書是對過去的告別,一堂課是對新生活的開始。通過溫鐵軍,我對過去相信了二十多年的事情有了動搖。我開始更客觀的分析過去七十年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奇奇怪怪的事,我開始人生第一次好好了解馬克思,我開始明白過去有很多想法幼稚在哪里。我們的國家過去發(fā)生了什么?我們的國家未來將走向何方?我開始搜集信息,我開始認真思考。這也是疫情帶給我的一大改變了。另一大改變是在長久的獨處中,我學會了自娛自樂,開始喜歡上哲學,開始喜歡上古典音樂。
萬幸我不用再準備惡心的考試了,我也有了大把時間去思索,去提高。我開始走向臨床。

疫情后
我的標題是2020:reload。為什么是reload?這個標題的靈感來自黑客帝國。我在2019年的時候,無比堅決的說,紅藥丸和藍藥丸,讓我選一百次,我一百次都選擇痛苦的清醒,而不是幸福的沉睡。但是第一百零一次呢?第一萬次呢?你怎么選?甚至,你的選擇還有意義嗎?neo選了紅藥丸,走到了現(xiàn)實世界,matrix是虛擬的,但他眼前的錫安就是現(xiàn)實的嗎?zion,真的是人類最后的希望,還是ai故意放過的觀察對象?我們此刻在充滿了信息不對稱下做出的自以為決絕的選擇,真的就能賭對自己選了正確的那個嗎?很顯然并不能。所以,2020,是我重新認識世界的一年,也是我重新選擇的一年。reload,是自我重新加載的一年。重載之年,我還是那個我,但其實,我早已不再是去年的那個我了……
回首再看留在附院的這半年,我到底收獲了什么,讓我覺得自己reloaded了?
7月1號的時候,我看著同學們坐上大巴一個一個離開學校去外面的實習基地,心里感覺空落落的。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希望大家實習順利,但我同時也希望能有人跟我說實習順利……然而并沒有(剛才還特意搜了一下聊天記錄)fine:) 在2020年的最后幾天,當我又要面對別離的時候,心中卻再沒7月的那種感覺了。也許在附院的每一天,我的成長都不明顯,但是站在半年的跨度上,還是值得讓自己感嘆一下的。
給這半年的自己打一個分,你想打幾分呢?
我給自己打85分吧。
因為我大學的績點是84,所以我要給自己的實習加一分。奧利給~
許多我在意的事情,疫情過后都不在意了。許多我實習之前在意的事情,工作了之后,都放在腦后了。
在附院的半年,我的世界寬廣了很多。
我去年的時候,多次在文章里寫道,我不喜歡當醫(yī)生,我不喜歡讀死書,我甚至寫自己業(yè)已沒有了夢想,我把自己當成了斯通納。
但是這半年,我又把它們?nèi)一貋砹恕?/p>
這一路上經(jīng)歷了很多人的幫助,遇到了太多優(yōu)秀的師兄師姐和帶教老師。
但最關鍵的那段路,還是要靠自己走的。
我以前一直憧憬著哪個人能拉我一下,仿佛只要我的人生中出現(xiàn)了某個人,那我的生活就圓滿了,我就立地幸福起來了,我就重新有夢想了。
我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可惜都是無用功。
每個人都想被需要,每個人需要別人。
在臨床上有很多人需要我。這種被需要的感覺確實讓我得以從不切實際的幻想中掙脫出來。
醫(yī)生的這種價值感,是別的職業(yè)很少有的。
而且,我最近開始覺得,每一個醫(yī)生都是朋克。
好像現(xiàn)在資本已經(jīng)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數(shù)據(jù),每個人都在被異化
這好嗎?這不好。那怎們辦?我們要怎么反抗?
像jonny銀手一樣帶個??炸公司總部嗎?這朋克嗎?這朋克。但這有用嗎?
別傻了。我們共和國做題家的想象力可沒這么一點。
既然資本要異化我們,要通過數(shù)據(jù)評估我們的價值,那我就偏不。
我偏要敬畏生命,我偏要強調(diào)人的意義,我偏要堅持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疫情期間我想過很多反抗的方法,我想過開著卡車帶著爺?shù)钠颇炯骼耸澜纾蚁脒^去收養(yǎng)不生育,我想過拒絕學習。
但這,終究是消極的反抗。我是收獲了個人的自由,但我的存在,讓社會變得更好了嗎?
直到我發(fā)現(xiàn),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只要我好好工作,我就已經(jīng)夠朋克了。不是嗎?
命啊。爽啊。香啊。
我不再期待有人能拯救我了。因為我自己拯救了我自己。
reload。reloaded。
我給自己實習加的一分,就加在這個朋克身上了。
我是一個路徑依賴挺嚴重的人,所以7月面對未知的實習,我心里有些害怕,我希望有人能鼓勵我。
但現(xiàn)在,我不怕了,所以當時那份復雜的心情,現(xiàn)在也沒有了。
這波啊,這波又是一次自我懷疑→自我超越的故事。
2020,主題是reload。這不丟人。但我希望明年我再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我的標題可以是:
2021:進取之年
怎么進取呢?

2021年的個人目標:
①個人存款達到20k
②Sci擬錄用1篇
③體重下降10kg
這三個目標,都是在督促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最重要的兩個資源:時間&金錢。
在臨床的這半年,沒有考試的壓力,也沒有畢業(yè)的壓力,很多時候,自己的時間明明很充裕,但卻什么都沒有做。我上班拼命擠下來的時間,下班后又都被微信/知乎/b站收割走了。我也變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流量的一部分。我參與了資本塑造的一個又一個狂歡,但卻只收獲了一地雞毛。在疫情的那半年時間也沒有充分利用起來,虛度了很多光陰。在2021年,我應該要比之前更加重視對時間這個真正不可再生資源的管理。也是因此,我的三個目標有兩個是督促我管理時間的。寫論文的前提是看非常多的論文,瘦10kg的前提是花更多的時間來運動。那么這些時間從哪里來?肯定是從逛知乎/b站的時間中來。我要做好準備,新的一年要從資本手里奪回更多本屬于自己的時間。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有太多垃圾信息進入到我的視線了。這合理嗎?這不合理。不是每個人的時間都可以隨意拿來揮霍。我明年就23歲了,早已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學生了,需要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年輕人的責任,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yè)、在保護祖國人民的健康上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這些話聽起來冠冕堂皇,又紅又專,但經(jīng)歷過疫情過后,我對世界的看法也著實發(fā)生了改變。
?差不多快六年前,我在北京學習化學競賽,如果讓我仔細回憶一下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是哪一段,哪怕這么多年過去,我還是會選擇它。雖然只有短短一周,但那幾天卻悄無聲息地融入了我人生的底層,讓我有了和別人區(qū)別開來的底氣。那么究竟是為什么這短短的幾天會在我心中的分量如此重,以至于過去了這么多年還念念不忘呢?大概有三點:
①那幾天,我和共和國北方省份里最優(yōu)秀的化競學生們同處一個會議室,每天的朝夕相處,讓我第一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以觀察別人為何優(yōu)秀。的確他們比我優(yōu)秀很多,但真的就不可超越了嗎?我當時心理是不這么認為的。因此那幾天,有壓力,也一樣有無窮的動力。這種想法的根源是什么?是因為那個時候,在我的心中,世界是線性的,只要我化學學的好,我就能上好大學,做出好的科研成果,就可以改變世界,可以躋身于人類偉大的靈魂中間。那個時候,我對政經(jīng)不屑一顧,認為文史哲只是學不懂數(shù)理化的人聊以自慰的科目罷了。現(xiàn)在看起來,這思想確實略顯單純與幼稚,但卻足夠簡單,簡單到可以讓人體驗到熱愛的力量是多么強大。我在那幾天爭分奪秒的學習別人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這種經(jīng)歷是非常奇特的。
②每天晚上大概十點多之后,結束了一天的學習,我可以把一天的見聞和喜歡的女孩兒分享,這種感覺以前不曾有,以后也再沒出現(xiàn)。我很感謝自己的人生中有這么一段時光,可以全心全意地兩個人不設防地相處。這種感覺…簡單又復雜,安全又危險,罕見而深刻。我短暫的人生中也遇到過一些人,經(jīng)歷過一些事,但確實也再沒有如此愜意的時光了。從北京回來的時候,飛機罕見地延誤了三個小時,降落的時候已經(jīng)0點37分了。但沒想到竟有人還在等著我。也是因為這段經(jīng)歷,我有了在起飛和降落時都告知某些人的習慣。雖然不出所料也沒什么驚喜。
③再從一個長時間的周期來審視那段時光在我人生中的位置,我在中考之后的第二天就下載了一個倒計時的軟件,每天都計算著離競賽還有多少天。這種在中學階段為了一個目標努力數(shù)年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看來,是我和其他人區(qū)別開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個時候,因為熱愛,不怕挑戰(zhàn),給自己設定目標,并最終拿到省一種種這些,讓我明白了很多。也塑造了我今天的性格。而在北京的那一個星期,起到了承前啟后,中流砥柱的作用。
當然,那段經(jīng)歷之所以如此深刻,也是在失去了這一切后,我又經(jīng)歷了人生最痛苦的一段時光。強烈的反差讓人給過去的回憶戴上了一層美好的濾鏡。
除此之外,有一項原因之前一直被我有意無意忽視的,是我對化學的熱愛,其實是源自我對這世界的好奇。這份好奇在我高中給了我特別的回憶,也在我的大學期間給了我不少迷惑。我整個大學,一直都在反思自己做錯了什么,為什么總被集體有意無意地排除在外?為什么自己付出了這么多但一直都得不到自己期望的回報?直到最近,當我再一次重新審視自己和身邊人的關系,當我開始明白為什么別人會和自己格格不入后,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不是所有人對這個世界都充滿好奇!正是這份對世界的好奇心,讓我在中學時沉迷化學,讓我在大學時明明學的是中醫(yī)卻很少對現(xiàn)代醫(yī)學感到枯燥,讓我開始對哲學感興趣,讓我在疫情期間開始了解政經(jīng)史,讓我愛上了古典音樂。原來我一個人孤獨地走了這么久,并不是我在強求,這一切的根源,都是我對這世界充滿了好奇。我想弄明白是什么支配著我的生活,我想弄明白我要去向何方。哪怕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告別課堂,甚至染上了不少煙火氣,但這份好奇并沒有被我丟掉。哪怕嘴上的負能量再多,但是我知道我依舊熱愛著這個世界。就我的觀察而言,這份好奇至少在學中醫(yī)的群體里,是比較稀少的。我有理由認為這是我這些年和周圍人感到格格不入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之前一直以為,活著開心就好這句話,僅僅是安慰那些失意的人的無心之言,所以當我發(fā)現(xiàn),竟有許多人真的把此作為人生意義的時候,內(nèi)心是充滿震驚又無奈的。這種潛在的享樂主義,對于共和國的年輕人而言,是忽略了上一輩人做出的犧牲的。共和國的建設是一場接力跑,遠遠還沒有到歐美國家那種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時候。我們離屈辱的近代史才過去了多少年?我們離tpp、亞太再平衡過去了又多少年?貿(mào)易戰(zhàn)很遠嗎?我們之所以能平安喜樂地成長為人,不是因為這世界充滿善良,而是因為上一輩用鮮血鑄成了新的長城。我們享受了和平與發(fā)展,也應該承擔起建設祖國的義務才是。我不覺得中國人有所謂的原罪,但我卻認為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每一個同齡人,都背負著對上一代的債務。上一代是誰?是矗立在首都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在朝鮮半島上沒有回來的志愿軍,是在大漠中讓蘑菇云綻放的兩彈元勛,更是那些同樣在這片土地上綻放過青春的同胞。他們沒享受到我們童年的種種便利,卻在建設祖國的路上奉獻了自己的花樣年華。私以為,每一個有良知的新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上一輩做出的犧牲與奉獻。這也是我不能接受開心就好的享樂主義的根本原因。
人生,到底是什么?我的人生已經(jīng)過去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了,但是我依舊不知道,我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個偶然還是命運的安排。仿佛我進入了一個游樂場,但我卻不知道這張票到底有多大的代價。我也不知道,當我出來的時候,會不會存在無孔不入的攝像頭,把我在游樂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記錄下來,我更不知道,是否會有一個算法,把我這每一分每一秒的行為都進行系統(tǒng)評價,然后決定我的歸屬。這些問題,我過去沒有找到答案,在可預期的未來,依舊沒有。我能做的最愚笨也最穩(wěn)妥的事,就是參考曾經(jīng)以及現(xiàn)在在這片土地上的其他人,他們做了什么,他們?yōu)槭裁炊觥?/p>
活著開心就好/遇到想不明白的問題就不去想,這種行為,就好像在游樂場只玩旋轉(zhuǎn)木馬一樣。倘若你的票是白撿來的,那也就算了。但如果不是呢?不知道你從游樂場出來的那一刻,會不會后悔呢?
如果真有比人類更高級的生命參與了人類的進程,那么它們到底是設計了人類,還是安排了人類?這個問題我很可能永遠也不知道。但我還是鼓起勇氣,選擇在此時此刻把它寫下來。

7月的時候,我把自己微信的個簽從“邏輯 內(nèi)省 好奇 善良”改成了“復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這后一句話,看上去有點無奈,有點消極,但反過來想,又多了幾分豁達。世界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復雜的,我們能做的事情,其實真的很少。有時候該放手,不如就放手吧。這些年,沒做好的事有很多,錯過的也很多,遺憾也有一些,從一開始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到逐漸沉淪,再到不甘奮起,再到心灰意冷,再到接受現(xiàn)實,再到期待明天,雖然大學只有四年,但我卻覺得我活的不止四年。我的情感,我的欲望,在這四年,被放大了好多倍,但我的能力卻沒有增長的這么快。這個時候,活著就很容易變成一件痛苦的事。這種痛苦又倒逼我去反思,去提高,形成一個負反饋。雖然我的目標,最后都沒有達成幾個,但你要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吧,好像也不能說完全錯了。就在這機緣巧合下,我最終選到了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向,自己的生活看起來似乎又即將步入正軌。但總有一天,我也會需要別人,那個時候,我又該怎么辦呢?所以想來想去,自己還是需要做出一些世俗的成績,讓更多人關注到我,才會有機會抹除這個潛在的風險。

所以,2021 進取吧。
——cabins,2020-12-29于即將離開的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