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研討系列(8)(每周六更新)——《哈佛凌晨四點半——哈佛大學送給年輕人的8個

腳本:本書的第五篇題目是《積聚人脈,把握人生》。首先,我們要先強調的是“聆聽”,在社交的人際來往關系當中,少說多聽,善于聆聽絕對是一種高雅的素養(yǎng),認真聆聽他人的談話,光是這么簡單的動作,便已經徹底表現(xiàn)了對說話者的尊重。也因此,人們常常將善于聆聽的人當做值得信賴的“朋友”。
在聆聽的過程中要找到對方的談話重點,當然,能準確地掌握住對方談話的重點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主播那樣清晰且有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在緊張或者心有不滿的時候,“迂回重復”或者“顛三倒四”的情況都是人們說話常見的狀態(tài)。所以,在認真聆聽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辨別出對方想要傳遞的重點內容,從而在反饋時能夠真正幫助到對方。
同時,在聆聽對方時避免一些虛假反應。當你與他人交談時,你的反應會直接反應在臉上,你無異于就是他的一面鏡子。對方會根據你的反應來決定自己是否要繼續(xù)說下去以及說到什么程度。因此,最好的回應方式是,不但要用話語應和對方,還要使出你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生動表情。例如,帶有贊許的微笑、點頭示意表示理解等都是鼓勵對方繼續(xù)說下去的有效回饋,也能讓對方對于你的耐心傾聽給予好感。
還有一點就是要適時表達意見,讓對方真正感受到你真的是在傾聽。同時也應該正確面對批評,但實際上喜歡被批評的人不多,能正確面對批評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特別是自卑的人對批評會有一種天生的抵觸情緒,長此以往就會對批評產生恐懼,而這種恐懼更會吞噬原本就不足的自信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其實在這個社會受到批評的機會總是大于贊美,那么我們就要學會正確面對批評。
對于正確面對批評,你可以這樣思考:
·仔細聆聽他人對你的批評,不要中途打斷別人的解釋,也不要用肢體語言和臉上表情告訴對方你不高興聽到批評的話。
·當對方指出你的不足時,想辦法改變自己這樣的狀況。
·請教批評你的人該怎么做才能改善,這樣不但可以了解對方,還能學習不同的處理方式。
·如果你覺得對方的批評是沒有根據,或者是毫無道理的,也應該在聽完對方的話之后再為自己辯解。
·如果對方批評得有道理,就應該向對方表示歉意,并表達自己愿意改正的意愿。
積聚人脈,就應該將自己劃為對方的“自己人”。在奧巴馬的演講里,他就善于捕捉人們的心態(tài)和情緒,時刻把自己和聽眾聯(lián)系起來,讓聽眾知道他和他們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正是這種方式使得奧巴馬贏到了廣大聽眾的心,最終順利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
其次,應該降低自己得姿態(tài),從而使自己與對方縮短距離。法國大革命期間,知名的革命領袖馬拉(Jean-Paul Marat)被人們稱之為
“群眾之友”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己人”的相同地位。馬拉原本是一名醫(yī)生,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他曾創(chuàng)辦《人民之友》報,并且批評《人權宣言》只是富人安慰窮人的誘惑物,因為他與群眾處于同一個階層,最終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而他的見解也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另外,對別人感興趣,同時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人際溝通學大師卡耐基(Dale Carnegie)曾說:“你要是能真心地對別人感興趣,那么兩個月之內,你的朋友就能比一個光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內所結交到的朋友還要多?!蔽覀冋f,當多數(shù)人的條件都相差無幾之時,一個人越有才華,就越容易得到他人的青睞。當一個人能力出眾、才華橫溢時,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人際吸引力,使他人對你產生欽佩并欣賞你的才能,愿意主動將你拉入“自己人”而與你接近。也因此,若你想強化“自己人效應”的話,就不能不重視你的能
力、才華的有效提升。關于提升自己,可以從性格特質上著手,以下是一些建議:
·善于合作,能謙讓和體諒他人的不順遂。
·能夠客觀地思考展開問題的討論,而不是一味地堅持已見。
·思想成熟,可以為他人帶來幫助。
·熱情直爽,可以與他人開誠布公地交談。
·性格開朗,愛好活動。
·決策能顧全大局,而不是自私自利。
·具有責任感,必定善始善終。
·對自己有正確不偏頗的評價。
·思考活躍,有個人觀點,能創(chuàng)新。
要想與對方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或想說服對方照你的意思行動或給予助,那么你就要能發(fā)揮“自己人”效應,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建議,而順利達到你的目標。
??積聚人脈,最主要的便是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哈佛大學找的絕不是學習成績有多么優(yōu)秀的“書呆子”,而是有自己特色的與才能的學生。同時,自己也應該對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堅持,只要是正確的,那么自己就應該努力堅持下去,并努力踐行。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去做最真實的自己,你根本就不需要為了迎合周圍的人而去背離自己的原則,成為不真實的自己,每個人在這個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做最真實的自己,發(fā)揮出自己最真實的能力,最終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到周圍的人或者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同時也應該包容他人,我們說海洋正是因為包容了一條有一條小溪,最終才成就了他的遼闊無垠。最后,為了使自己始終保持一定的特色,就應該樹立“學無止境”人生態(tài)度,讓自己在生命的長河中不斷成長。
???本書第六篇的題目是《大膽行動,抓住成功的機會》。想要收獲自己的成功,就應該看準時機去行動?!兑捉洝分杏羞@樣一句名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币馑际钦f,當事物處于窮盡局面時,那么時機就來了,這時則必須要變革,變革之后就會通達,通達了,就能更為長久。微軟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比爾·蓋茨,雖然在就讀西雅圖湖濱中學時,就顯露出他對計算機的興趣與天分,但他還是在父母的建議之下去念哈佛大學的法律系,一邊讀書一邊研究計算機,并協(xié)助一家公司開發(fā)BASIC程序語言。但是未滿20歲的他突然意識到“軟件時代“即將來臨,于是他毅然決然從哈佛退學,投入到新興的計算機軟件產業(yè)。
在不斷地為夢想行動的過程中要學會接受現(xiàn)實,接著改變現(xiàn)實,現(xiàn)實的殘酷不可怕,可怕的是多數(shù)人不愿意去改變。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提出“舒適圈”,在“舒適圈”里,周圍的環(huán)境是自己熟悉的,自己也對周圍的事物有一定的把控力,對于任何事情,自己也能處理好,但倘若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舒適圈”,那么,自己就很難有過多的進步,因此,只有不斷的踏出“舒適圈”,讓后在通過不斷地膽大心細地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實現(xiàn)不斷地在踏出“舒適圈”和建立“舒適圈”之間轉換,那么,你最終必將會實現(xiàn)屬于自己的成功。
為了實現(xiàn)屬于自己的成功,一切都應該提早規(guī)劃,對于制定的目標,應該三年定期更新,不斷地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去做出適度的調整。確立目標時,一定要確保自己的大方向是對的,否則終會是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在不斷地為自己的目標去堅持不懈的奮斗時,一定要使自己保持熱情。比爾·蓋茨相對于巴菲特來說絕不是會賺錢的人,但他就是憑借著自己對計算機的熱情,在這個行業(yè)中不斷探索,最終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個又一個成就,其中就包括成為世界首富。
本書第七篇題目是《競爭與雙贏,是馳騁社會的法寶》。關于競爭,那就是將自己視作競爭對手,人生沒有輸贏,盲目地比較,只會使自己的生活失去平衡,只有于自己的競爭才能是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且最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自己。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倘若我們想要獲得某個機會,我們就不得不參與到與他人的競爭中,但我們也應時刻明白,競爭,決不能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代價,這是在競爭中絕對不能突破的為人原則。那么,如何在這一類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首先,根據自己的特長,找準定位,然后便是將自己打造成富特色的一個“品牌”,在堅持不懈的奮斗過程中一定要葆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避免自己被“定型”,實際上被“定位”并不可怕,可怕的便是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便被社會“定型”。
倘若在競爭中能與他人合作,那么我們必將收獲更大的成功。這里我們就以著名的“雁行理論”為例。它指出:沒有一只單飛的大雁能夠飛得又高又遠,只有加入到雁群當中,大雁才有可能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地飛到共同的目的地。所以,學會與他人合作,自己也必將走得更高更遠。在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時一定要十分慎重,因為一個好的合作伙伴終將會影響你的一生。就拿比爾·蓋茨和安·溫布萊德來說吧,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論有關計算機和物理學的問題,有時一個問題就能爭論上一個星期。但是世事多有變化,蓋茨和溫布萊德最后還是分手了。盡管兩個人不再是戀人關系,但是仍然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且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問題。
對于蓋茨來說,溫布萊德可以說是他的“姐姐”,甚至在很多私人問題上,蓋茨都會跟她商量。比爾·蓋茨的傳記作者詹姆斯表示:“比爾需要從溫布萊德身上得到某些精神上的東西。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就像兩個孩子,往往就某個問題爭論不休?!痹谏w茨的眼中,溫布萊德不僅是自己事業(yè)上的合作伙伴,更是人生中的合作伙伴。”
本書第八篇題目是《回饋社會,幸福之源》。一個人若對他人與社會有所幫助,心中就能充滿喜悅,這樣的人生也才能夠稱為“真正的”成功。我們的成就取之于社會,無論是大成就還是小成就,都理應對社會與周遭的貴人心懷感恩,理所當然地,也應對社會有所回報,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更有價值,這樣的美德也才能永遠傳承下去。對于第八篇的介紹雖然很少,但懂得“感恩”終歸是為人的基本,因此也就不再多加贅述了。
本書從八個方面分別闡述了由哈佛校訓引導出的哈佛理念、哈佛精神,如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能力、擁有夢想、反饋意識與社會責任等等。其中每個主題又分別從不同方面加以論述,在編寫上闡述以發(fā)生在哈佛人身上真實、通俗的事例,重點說明其能輔助讀者達成夢想與目標的關鍵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