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老虎等猛獸,為何鋼叉比長矛更好用?

已經(jīng)消失大半個世紀的猛虎又出現(xiàn)在人類活動的密集區(qū),不禁回想起過去的“打虎”歷史和打虎的工具。起碼翻看元明清三代的正規(guī)歷史記錄和地方志,就會發(fā)現(xiàn)最近80年以前的600多年,各地的虎害還是相當嚴重的。特別是山地和平原的交接地帶,老虎對當時居民的危害遠遠大于豹子或者狼等其他比較兇猛的野獸。也許是因為狼和豹子的體型都相對比較小。過去最大的野狼也比現(xiàn)在的哈士奇大不了多少。而現(xiàn)在公園里的狼,普遍比哈士奇還要瘦小一圈。而更罕見的金錢豹也不大。因此這些猛獸一般不敢主動接近人群,只敢偷雞摸狗。而老虎不同,老虎一旦下山,就基本不怕人;而且一旦傷過人的老虎,繼續(xù)傷人將成為習慣。因為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志,都有大規(guī)模有組織“打虎”的記錄。既然是有組織打虎,那么肯定得有打虎的武器。

雖然元代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鳥銃,但是由于發(fā)射效率太低,威力也普遍不大,因此鳥銃在大部分時間真的是打鳥為主。用來打猛獸是自找麻煩。因為一旦打不中,老虎就沖過來了,后果可想而知。過去的獵戶也有用鳥銃的,只不過是一大群獵戶里面偶爾有一兩把鳥銃。大部分人還是采用冷兵器更可靠一些。冷兵器中適合遠射的自然還是強弓硬弩。而近處和猛獸格斗,用鋼叉的概率遠遠多過用長矛。比如《水滸》中,職業(yè)獵戶解珍、解寶打獵時用的主要工具就是鋼叉。水滸是成書于明代,基本是反應了元明以來的獵戶,主要工具或者說是武器就是弓箭和鋼叉。到了清代,皇帝也喜歡到圍場狩獵。除了射獵。如果和猛獸近距離格斗,那么大多也用鋼叉。比如雍正皇帝登基后十幾年忙于公務,基本沒時間再去圍場打獵。

于是讓宮廷畫師畫了不少想象中的皇帝狩獵圖,等于是一種高級的COSPLAY。其中幻想中的皇帝親自面對猛虎,手里拿的也是鋼叉而不是長矛??梢姰敃r是公認用鋼叉近距離對付猛虎比用長矛更好用。那么對付老虎,為何鋼叉比長矛效率高?為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專門跑到山區(qū),真的找到了一把很有年份的兩股獵叉,雖然已經(jīng)多年不再用來打獵,但是仍是寒氣逼人!拿在手上把弄幾下,才知道鋼叉為何更適合對付猛獸!首先,鋼叉一般有兩股或者三股叉,其一旦刺出去,打擊面肯定比長矛的單點殺傷面要大。老虎等猛獸移動極快,用鋼叉來刺,即使其中一股沒有命中,另外1到2股也能刺中!更重要的是,打獵畢竟不是打仗。打獵說到底是一種生產(chǎn)活動,而人和人打仗是拼命。過去的獵戶面對老虎等猛獸,雖然也有和打仗類似的性命危險。

但是卻未必一定要和老虎當場拼個你死我活。實際上獵戶打死老虎最好,打不死老虎,能嚇跑老虎比打老虎更重要。打不到老虎,還可以去欺負猴子和狍子嘛。因此鋼叉分為多股,其“拒止”猛獸靠近的面比長矛更大,如果同時幾個獵人都用鋼叉,那么就會形成一個相當寬的拒止面,讓猛獸不敢靠近而逃走。另外還有一個容易忽視的要素,就是不論雙股叉還是三股叉,甚至是多股叉,都是中心軸對稱的裝備。這種裝備有比長矛更好的自旋穩(wěn)定性。因此鋼叉更容易遠程投擲,輕微自旋之下,就可以確保叉尖一直向前有很強的殺傷力。而且自旋起來的鋼叉還可以像空竹一樣地進行雜耍表演。這是一般的長矛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