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后院起火:唐朝與南詔的和與戰(zhàn)

2022-04-22 22:44 作者:芝蘭學社  | 我要投稿



一、背景:云南的史地概況

云南是東亞大陸的西南邊陲,也是各個地緣板塊的交匯地。其北方與四川隔金沙江相望,向東邊可進入嶺南和越南北部,西北與西藏相接,南部與東南亞接壤。云南位于云貴高原,區(qū)域內(nèi)差異非常大,滇東部和中部屬于云貴高原,氣溫較為穩(wěn)定、降水充足,是相對適合農(nóng)業(yè)發(fā)展和定居的地區(qū),也是漢族較早聚居的地區(qū)。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和橫斷山的余脈,平均海拔高達5000米,山勢險峻、相對高差達1000米,有的地方常年積雪,是藏族、彝族等高山民族的聚居區(qū),洱海一帶則是白族的活動中心。南部雨林地區(qū)海拔只有1000多米,是傣族為首的熱帶雨林民族的活動范圍,他們很多和東南亞民族屬于同族或親緣關系很近??梢宰魅缦卤扔鳎哼@里的東部和中部屬于南方、西北部屬于青藏、南部屬于東南亞。眾多南北走向的大山大川,和密布的溝壑、壩子(小盆地),阻礙交通的發(fā)展,更加劇了這里的內(nèi)部隔離和發(fā)展差異。


?

這讓云南處在了一個板塊交流的關鍵部位。于中原而言,向南溝通南亞、東南亞,向西北挾制和進入藏區(qū),向東可居高臨下沖擊嶺南。云南自古和中原有著密切聯(lián)系。云南少數(shù)民族被稱作西南夷早在史前就與中原有著零散的互動。西漢武帝時期,為了維護到印度的交通線——身毒道,對西南夷加大了開拓步伐,設牂柯郡(治今貴州黃平西南)、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沈犁郡(治今四川漢源東北)、益州郡(治今云南晉寧東),此后一直到魏晉,西南夷逐步被納入中原王朝的郡縣體系之中。


自蜀漢置庲降都督,管轄以云南為中心的南中七郡開始,云南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從巴蜀政權的一部分向著獨立的獨立板塊轉(zhuǎn)變。東晉至隋朝,土著豪強爨氏數(shù)百年受到中央的委任統(tǒng)治,云南事實上處于自治階段。然而進入隋唐,內(nèi)外形勢發(fā)生劇變,云南的地方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

二、南詔的興起

(一)南中形勢的易變

南北朝后期以來,爨氏統(tǒng)治下的云南頻發(fā)內(nèi)亂,最終分裂為東(烏蠻)、西爨(白蠻)。


與此同時,中原相繼建立了隋和唐兩個雄心勃勃的帝國,重新把手伸進了失控的云南。隋朝既立,以今滇東北為基礎恢復對云南的經(jīng)營,先后設南寧州總管府( 駐今云南曲靖)與西寧州(治今西昌),并在今昭通、彝良分別置恭州與協(xié)州,在今昆明設昆州,并兩次出兵平定爨氏叛亂。唐朝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即收編羈縻和武力打擊相結合。對滇東、中部主要采取收編隋朝官吏和冊封當?shù)夭孔迨最I,設置求、望、覽等幾十個州,歸于姚州、戎州都督府的統(tǒng)轄;重視對于清溪關道、石門關道、西洱河通天竺道等道路的疏通和控制;貞觀二十二年(648)、永徽二年(651)兩次大舉進攻洱海一帶的白蠻,造成了該地區(qū)白蠻主導地位的喪失和政治混亂。這時,唐朝不僅鞏固了隋朝經(jīng)略云南的成果,也進一步滲透進入洱海一帶。

?


七世紀中葉,吐蕃也將手從西北部伸了進來。吐蕃以神川鐵橋城(位于今中甸,在瀾滄江和磨些江之間的平原,是橫斷山區(qū)為數(shù)不多適合大軍集結的地點,有利于同時控扼磨些江和瀾滄江兩岸以及西洱河地區(qū))為中心。吐蕃不斷利用諸蠻之間的戰(zhàn)爭,以及唐和諸蠻的矛盾分化拉攏諸部族,使得施蠻、弄棟蠻等歸附吐蕃,吐蕃得以加深其政治軍事存在,在交通要沖筑有眾多軍城,在江上建造橋梁等,為吐蕃在多險峻山谷的橫斷山區(qū)行軍提供了重要保障。吐蕃的存在也令唐深感威脅,兩者曾爆發(fā)過激烈沖突,如張九齡在707年出擊吐蕃,摧毀漾濞(bì)江鐵索橋(通過此橋可避開大理上下二關,穿過點蒼山直取南詔都城),使得吐蕃勢力短暫退出西洱河。


就這樣,以洱海一帶為中心的滇西,即西洱河地區(qū),成為了各方勢力角力的中心,而南詔就在這種錯綜復雜的局勢中崛起了。??


(二)南詔的立國和軍政制度

洱海一帶及其以西、以北流入洱海的河流合稱“西洱河”,這一帶生活著烏蠻、六詔和諸多被稱為“西洱河諸蠻”的部族。“詔”意為部落,六詔乃蒙巂(guī)詔、越析詔、浪穹詔、邆(téng)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其中蒙舍詔在最南端,故又稱“南詔”。


南詔核心部族的族屬至今爭議頗大,白蠻(約合白族)、烏蠻(以彝族為主)、傣泰族等說法,筆者亦懷疑可能是多族混合,或不能跟當今的民族格局準確對應。國王姓蒙,有“父子連名”的傳統(tǒng)(兒子名字第一個字是父親的最后一個字)。南詔世代采取親唐政策,國王邏盛炎在親自朝覲武周的時候生下了兒子、后來成為王的盛邏皮。皮邏閣稱王期間,更是在唐的支持下數(shù)次擊敗河蠻部族,奪取后來成為都城的大厘(lí)城、大和城(今大理縣),被唐廷賜名“歸義”,后來又賄賂唐朝劍南節(jié)度使王昱,得到唐廷許可統(tǒng)一六詔,又征服群蠻、擊破吐蕃,正式建立了南詔王國,定都大和城,還被唐廷冊封越國公、云南王。


官員以6-7名清平官(細分有坦綽、布燮、久贊等名號)為首,類似宰相;其下有吏、戶、禮、兵、刑、工六曹,后調(diào)整為“九爽”,即九個名號帶“爽”的職位,負責軍事、戶籍、外交等專門事務。地方設“賧”同唐朝“州”,另任命武將作為節(jié)度或都督統(tǒng)轄邊區(qū),也有一些羈縻的蠻、羌部族。


南詔武士


南詔的軍事決策于王、清平官、九爽。軍隊由三部分組成:常備軍,分戍各處,據(jù)《蠻書》記載有3萬(9世紀中后期,南詔鼎盛時的狀況);儲備軍,南詔實施兵民合一,戰(zhàn)時以府為單位(類似唐朝府兵制)動員,并設置四個軍分別負責不同戰(zhàn)略方向;部族軍,從外圍羈縻部族中征召,除了補充兵員,較為驍勇的部落還會承擔敢(pao)死(hui)隊的作用。軍隊按照兵種,可以分馬、步軍,中央設有專門養(yǎng)馬的官職“乞托”。


南詔全民皆兵,尚武氛圍極其濃厚,授予職官都以軍功為依據(jù)。軍隊中獎懲分明,優(yōu)秀的戰(zhàn)士會被選入精銳部隊“羅苴子”,進一步可以晉升為南詔王的禁衛(wèi)軍“負排”。立戰(zhàn)功者會被授予“大蟲皮”,最高戰(zhàn)功授予全虎皮、次一等無袖子的虎皮、再次只有胸前有虎皮。戰(zhàn)場上背后中箭者,要以刀割后背以示恥辱,即使將領違背軍紀,都會挨軍棍乃至流放。訓練也很嚴格,每年十一二月,鄉(xiāng)民集中進行軍事訓練,訓練項目有運動力(跑、跳、游泳)、武器操作、隊列、兵器修整等項目,全面系統(tǒng)并且立足本土作戰(zhàn)環(huán)境。


(對于熟悉唐史和吐蕃史的朋友來說,以上的描述不難看出其對吐蕃和唐軍政制度的吸收,比如大蟲皮制度、外族炮灰隊與吐蕃相類,中央地方官制架構則明顯參考唐朝)


?南詔軍隊的作戰(zhàn)


西洱河地區(qū)山川交錯的局勢,造成巨大的后勤和調(diào)兵困難,制約了大兵團作戰(zhàn)和運動作戰(zhàn),鎮(zhèn)守關鍵交通樞紐因此極為重要,筆者在本社之前的投稿《龍爭虎斗——因地制宜看唐與吐蕃之博弈》中曾提到,唐、蕃在西南地區(qū)的軍城建設,土生土長的南詔更不用說了。他們在此地區(qū)修筑大量的軍城,有效地遏制了兩大強國進軍的步伐,其中在都城所在的蒼山、洱海一帶的軍城防御體系尤為嚴密,下文反抗唐軍入侵的案例,將充分展示這種軍城體系的威力。

?

三、首鼠兩端

筆者曾對唐蕃戰(zhàn)爭中的云南政局做了如下描述:南詔統(tǒng)一前是兩極格局,即附唐或附蕃;而南詔統(tǒng)一后則是三足鼎立。南詔在唐蕃之間抱大腿,一旦發(fā)現(xiàn)大腿準備踩它的時候,又會狠咬一口之后跳到另一條大腿那里。南詔可觀的軍事力量能夠在局部成為改變局勢的有力砝碼,因此唐蕃爭相拉攏,南詔順勢越做越大。


(一)矛盾初生

南詔在統(tǒng)一之初,延續(xù)了原來的親唐政策,曾經(jīng)幫助唐朝打擊爨氏,也趁機占領了爨氏的領地。但是沒幾年,雙方就爆發(fā)了沖突。位于南詔境內(nèi)的安寧城(今云南安寧)是當?shù)刂匾漠a(chǎn)鹽區(qū),分布有五個鹽井,周邊居民足以自給。公元748年,唐軍奪取了安寧城及其鹽井,復立馬援銅柱而后返回,似乎是一場警告或者挑釁性行動。后來,閣羅鳳帶著老婆拜謁姚州都督時候經(jīng)過云南郡(今姚安),太守張虔陀不僅把他給綠了,而且還多有索求,閣羅鳳不應,便遭到對方寫信嘲諷辱罵,這徹底激怒了閣羅鳳,他直接反叛攻克云南郡,并殺死了張虔陀(此乃《新唐書》說法,《南詔德化碑》則稱張官職是越嶲都督,罪狀也不是奸情而是陰謀入侵南詔、橫征暴斂、煽動反南詔等政治行為)。這下子兩邊徹底撕破臉了,唐詔“天寶戰(zhàn)爭”爆發(fā)。第二年(751),唐將鮮于仲通率軍6萬進攻南詔,兵臨大和城,被擊敗,鮮于仲通僅以身免。754年,李宓率10萬(一說7萬)部隊,再次進攻,被南詔軍誘至大和城下,卻難以攻克,導致糧草短缺,士兵因饑餓、瘟疫等原因“十死七八”,倉促撤軍之時被南詔和趕來的吐蕃援軍追殲,李宓被擒后沉江而死,10萬大軍全軍覆沒。此消息傳出,舉國震動,文人紛紛寫詩諷刺李隆基、楊國忠。


那么,強大的唐軍為什么會兩次遭受如此慘敗呢?排除唐朝用人不當?shù)仍?,南詔的防御體系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南詔的都城夾在唐蕃兩個善于進攻的大國之間,尤其是離吐蕃中節(jié)度及其附庸太近,因此南詔依托蒼山洱海構筑了嚴密的城堡防御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三個層次、五種類型:


第一層是都城,南詔的此時的都城大和城西倚蒼山,東臨洱海,從蒼山上流下的亭溟溪從外城穿過,保障了城內(nèi)用水,適合固守。


第二層是軍事防御城,以部署在洱海盆地內(nèi)部,以及蒼山和洱海南北交通要道的“九重城”為代表,即鄧川、龍口、龍尾、大厘等九座軍城,扼守都城。此時,南詔的九重城沒有全部建成,而且由于此前主要防范吐蕃,唐詔戰(zhàn)爭爆發(fā)突然,因此刨去三大都城,北部建設了三座,而南部只建設了一座。


第三層是祖廟(古早都城巄lóng屽hàn圖山城,此時專用于南詔祖廟)、軟禁(安置其他部族)、封邑三種類型。

?


結合圖片不難看出,洱海盆地像一個口袋,唐軍進入后,想要迅速拿下建在山地、充分準備的都城談何容易?一旦拖久,在深入山地的情況下,補給很容易斷線(無論是被敵軍切斷還是自然中斷)。這時唐軍斗志和組織渙散,部署在蒼山、洱海周邊的蕃詔聯(lián)軍趁勢內(nèi)外齊出發(fā)起反攻,那么唐軍就會面臨被圍殲的局面了。


一場天寶戰(zhàn)爭下來,唐朝損兵折將,結果非但未能征服西南,還讓南詔投靠了吐蕃。擊敗鮮于仲通后,吐蕃和南詔立馬結盟,南詔王被吐蕃贊普稱為“贊普鐘”(贊普之弟),還給予金印,號“東帝”。李宓敗亡不到兩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朝更加無暇顧及邊關,玄宗中期對吐蕃的全面攻勢徹底瓦解。而南詔和吐蕃順勢進攻唐朝西部。南詔一舉拿下了會同軍、清溪關這樣的西南重鎮(zhèn)和唐朝西南的大片羈縻州,又征服了周邊的越析、驃國、尋傳等部族和小國。


(二)叛蕃歸唐

聯(lián)蕃政策實施之后,南詔確實順勢取得了擴張成果,但也是牢騷滿腹。吐蕃軍為了擴大戰(zhàn)爭,經(jīng)常從南詔征調(diào)人員,在吐蕃“前隊盡死,后隊乃進”的戰(zhàn)術中充當前(pao)鋒(hui)。大歷十四年(779),吐蕃南詔聯(lián)軍從劍南三路攻唐,結果大敗虧輸,南詔軍僅掉落山崖者就有10萬,此次事件后,南詔王牟異尋對吐蕃的報復非常擔心,遂遷都苴咩城,筑城南北長15里,吐蕃亦將其降級為“日東王”。


于此同時,唐朝正在踐行由宰相李泌提出的、針對吐蕃的大包圍戰(zhàn)略:“北和回紇,南通云南,西結大食、天竺,則吐蕃自困”。南詔立即加入了這個包圍網(wǎng)。異牟尋向唐朝寫信痛斥吐蕃對自己的凌辱和壓迫,表示感念先祖受到唐朝的恩德,愿意歸順。793年,唐詔在點蒼山舉行會盟,約定南詔各部歸唐永不反叛,雙方互不侵犯,南詔被吐蕃侵略時唐出兵援救。


隨后,吐蕃因與回鶻作戰(zhàn)傷亡大,向南詔索要部隊萬人,南詔看到吐蕃的弱勢后立即反水,拿下了神川、摧毀鐵橋,俘虜吐蕃五個王。隨后又連著打了幾個勝仗,奪取了昆明(今四川鹽源),擊破了施蠻、順蠻、弄棟蠻等幾個親蕃勢力。后來吐蕃準備發(fā)動反攻準備圍攻嶲州,韋皋所率領的唐軍和南詔軍嚴陣以待,吐蕃未能出擊,反被接連反擊,丟失城池、將領投降眾多。于是在西南,“吐蕃苦唐、詔犄角,亦不敢圖南詔”,加上本土的災害頻發(fā)和唐朝及其盟友在其他方向的圍攻,最終在西南節(jié)節(jié)敗退。

?

四、虎大傷人

(一)唐詔關系再度惡化

從聯(lián)蕃攻唐,到聯(lián)唐攻蕃,南詔從兩頭都撿到了便宜,從唐朝那里拿到了四川南部的大片地區(qū),從吐蕃手里奪取了神川一帶,順勢做大。隨著吐蕃威脅的漸漸減弱,南詔野心萌生,成為唐朝在南方的最大邊患。


異牟尋和之后幾代王都對唐朝比較客氣,直到豐祐繼位。豐祐被《新唐書》?稱贊“趫敢,善用其下”,早期還“慕中國,不肯連父名”,并且照例朝覲唐天子。后來,杜元穎任西川節(jié)度使,此人以文人自高,輕視武備,堡壘大量破敗失修。829年,南詔在大將嵯巔的帶領下大舉入川,直接攻克邛、戎、嶲三州,又進入成都十余日,掠走數(shù)萬百姓、工匠而去,于是南詔的紡織技術突飛猛進,足以與中原媲美。第二年,南詔上表謝罪,并繼續(xù)朝貢。大中年間(847-860),安南經(jīng)略使李琢暴政造成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不滿,又勾結南詔,使南詔攻克了安南都護府。


豐祐對唐朝留的最后一點面子,就是朝貢還沒有停止,而他的繼任者、原坦綽世?。ㄌ品绞妨媳芾盥』M稱“酋龍”)卻直接自立皇帝、號“大禮國”,與唐分庭抗禮。唐與之斷絕朝貢,他隨機發(fā)兵連續(xù)侵入播州、武州、邕州等地,將唐詔的戰(zhàn)爭推上了高潮。


(二)戰(zhàn)爭進入高潮

約866年以前,唐詔主戰(zhàn)場在嶺南。一開始唐朝因用人失察而導致潰敗,南詔順勢攻入交州,唐軍5000多人屯兵邕州。永州刺史韋宙建議朝廷應中的邕管經(jīng)略使轄境內(nèi),于是朝廷便派遣蔡襲駐守海門,然而蔡襲已被圍困在了交趾。次年正月初,南詔增兵加強了攻勢,蔡襲將異牟尋訂立的盟文射入南詔營中,卻未能阻止南詔軍進攻的勢頭,最終城陷,蔡襲本人和家族中的70余口殉國,樊綽戴著蔡襲的印信逃走(后來此人著有《蠻書》,詳細記載了南詔的地理、政治、軍事、風俗等,不僅在當時有巨大的情報價值,直至當今都是南詔研究的重要史料),荊南的部隊到來與南詔苦戰(zhàn),斬敵首級2000多。當晚南詔軍實施了屠城。之后兵臨邕州。


隨著戰(zhàn)事吃緊,名將高駢、康承訓分別被任用為安南都護和嶺南西道節(jié)度使,并三次調(diào)動合計7萬余人增援。安南失陷,安南的官吏百姓逃難到各溪洞(當?shù)厣贁?shù)民族聚居區(qū)),唐廷下令對他們進行救助,并免除安南賦稅兩年。恰逢此時,南詔發(fā)起對西川的攻勢,西川節(jié)度使率領所屬鬼主(南蠻部族首領)在大渡河攻擊南詔,次年南詔轉(zhuǎn)攻嶲州,由于刺史喻士珍經(jīng)常掠奪販賣南蠻人口,導致南蠻鬼主開城投降,嶲州陷落,喻士珍投降。西川的一系列戰(zhàn)事牽制了南詔對嶺南的攻勢,嶺南方面趁機做出調(diào)整,撤回不適應環(huán)境的北方部隊,在江南西道設置“鎮(zhèn)南軍”,調(diào)撥兩萬強弩駐守;將畏縮不前的張茵的部隊交給高駢指揮。高駢簡拔5000精兵,越過右江擊破了駐守邕州的林邑(今越南境內(nèi)政權,時為南詔仆從)部隊,隨后又率軍攻打龍州屯。866年,高駢攻克交州,斬首3萬,自此收回了被南詔占據(jù)的嶺南境域。隨后,朝廷下令各方自保境域,不進行追擊。


嶺南戰(zhàn)區(qū)


世隆于是派使者董成去成都和談,由于南詔方面堅持“以敵國(對等國家)禮見”,兩邊爭執(zhí)不下。西川節(jié)度使李福大怒,將其拘禁辱罵。后來他被請到了京師,贈予厚禮遣送回國。第二波使團以楊酋慶為首,卻被圖謀激怒南詔、打仗立功的定邊軍節(jié)度使殺死。導致了世隆在869年再啟戰(zhàn)端。


此階段的主戰(zhàn)場則在西川,此次南詔軍相當狡猾和兇狠,在清溪關受阻后,便不惜伐木開道、翻山越嶺,甚至走過雪坡凍死2000多人,從沐原殺出,進窺嘉州;世隆親自率2萬兵攻打清溪關;身穿唐軍軍服偽裝,奇襲攻破犍為;嘉州布置弓弩沿江防守,南詔難以正面攻破,便從上游繞過江奪取嘉州;還謊稱和談,迷惑唐軍將領借機渡過大渡河。當年冬季,邛、黎、雅、嘉等諸州落入敵手,數(shù)萬大軍進抵成都。


西川戰(zhàn)區(qū)(部分作戰(zhàn)地點已經(jīng)畫紅)


然而,南詔軍缺少深謀遠慮,沒能趁勢立即行軍,而是執(zhí)著于收納蠅頭小利(比如搶奪財物),致使城外的人能夠逃回城。但即便如此,被圍困的成都城仍然是一片慘狀,每戶只能占據(jù)一床之地,下雨就用盆子擋雨;凈水枯竭,眾人爭搶摩訶池水,還有為搶水而落入池中淹死的,以及用管子從地下取水的;尸體不能單獨挖墓,只能堆在一起安葬。城中的唐軍緊鑼密鼓地趕制武器,設置固守城池的牢城軍和用于反攻的“突將”3000人,城外也有兩支3000人的援兵趕到,與城內(nèi)形成犄角之勢。而南詔方面卻已經(jīng)開始籌備世隆的入城儀式了(立flag必翻車,自古如此)。


隨后的戰(zhàn)斗極其激烈,雙方都表現(xiàn)得勇猛頑強、足智多謀。起先,南詔勾結守城將領李自孝試圖進城,結果事情敗露,李自孝被殺。然后又試圖從城外的高層民樓上射箭,結果又被唐軍火攻焚毀。南詔開始調(diào)來云梁、鵝車等重型器械發(fā)起強攻,卻被城墻上的人使用了火攻,鵝車被燒毀,車里的士兵全部死亡?!巴粚ⅰ背脵C殺出,斬首2000余級。南詔又拆毀民房,偽裝成草蓬狀之后把士兵埋伏在里面,被發(fā)現(xiàn),唐軍往上面澆上糞汁,將南詔軍趕出來,又澆上鐵汁將草蓬燒毀。然而南詔軍仗著人多,修治器械繼續(xù)進攻,聲勢連夜不停,眾皆失色。盧耽率軍從三面苦戰(zhàn)才擊退敵軍;南詔又不斷試圖趁夜色偷襲,守軍在城樓上點滿了燈火,終日哄鬧,讓南詔沒有機會。城中傳言救兵來了,士兵迫不及待打開城門,南詔順勢進攻,激戰(zhàn)半日,多虧判官程克裕率兵血戰(zhàn)才擊退敵軍。


隨后,唐廷任命顏慶復率軍增援,打了兩場勝仗,斬首7000多人,牽制了南詔的攻勢。世隆逐漸害怕起來,找唐軍請和,得到答復“今列城固守,北軍王功,歸語而主,審自度?!碧栖娫懤m(xù)趕來,與守城軍內(nèi)外夾擊南詔軍,火攻南詔軍營,世隆和坦綽親自督戰(zhàn)。三天后,南詔軍終于頂不住了,燒毀驛站,順著火勢用密集箭雨射向唐軍,唐軍也與之猛烈對射,相持不下之后各自撤離。世隆自知不敵,引軍撤退,至雙流發(fā)現(xiàn)江上沒橋,差點投水,被部下阻止后,佯裝和談拖延了三天時間,修橋撤走。此次入寇,南詔將被抓住的唐朝百姓都割掉了耳鼻,然后放走,因此一戰(zhàn)下來十分之八的百姓都裝上了木制耳鼻。


后來,南詔又多次進攻西川,一度拿下黎州、邛崍關,甚至殺至成都郊外。朝廷于是任命了曾經(jīng)在嶺南大敗詔軍的高駢為西川節(jié)度使。高駢到任后,一方面幾次反擊收復了黎州,加強了邊防,另一方面用吐蕃降將尚延心等人離間南詔和吐蕃關系。877年,世隆憂憤而死,其子蒙法(隆舜)即位。

?


(二)和親事宜

世隆時期數(shù)十年的戰(zhàn)爭,不僅造成了唐地巨大的苦難,也造成了本國瀕臨崩潰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兵出無寧歲,諸國更仇忿,屢覆眾(大規(guī)模傷亡),國耗虛。蜀之役,男子十五歲一下悉發(fā),婦耕以餉軍?!笨陀^條件已經(jīng)不允許任何一方再打下去了。


隆舜即位后,唐朝內(nèi)部就是否對南詔和親引發(fā)了激烈爭論。首先是877年高駢提出和親,受到主戰(zhàn)派的譏諷:“蠻畜鳥獸心,不識禮義,安可以賤隸尚貴主,失國家大體?”但鑒于對國家疲敝以及內(nèi)部逐漸動蕩的認識,支持者也不少,兩邊各執(zhí)一詞爭論激烈,唐僖宗同時罷免了支持和親的宰相盧攜和反對和親的宰相鄭畋。


879年的第一次談判,唐詔卡在了名分問題上。南詔主張以兄弟或舅甥之禮儀進行邦交,而唐朝則堅持君臣之禮,最終談判破裂。880年,攻陷安南。這時,盧攜又向唐僖宗上奏道:“大中之末,府庫充實。自咸通以來,蠻兩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運糧,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賦太半不入京師,三使、內(nèi)庫由茲空竭。戰(zhàn)士死于瘴癘,百姓困為盜賊,致中原榛杞,皆蠻故也。前歲冬,蠻不為寇,由趙宗政未歸。去歲冬,不為寇,由徐云虔復命。蠻尚有覬望。今安南子城為叛卒所據(jù),節(jié)度使攻之未下,自余戍卒,多已自歸,邕管客軍,又減其半。冬期且至,倘蠻寇侵軼,何以枝梧!不若且遣使臣報復,縱未得其稱臣奉貢,且不使之懷怨益深,堅決犯邊,則可矣?!碧瀑易诮K于允許和親。


然而,當南詔終于派來段義宗、楊奇、趙隆眉三人來唐迎親,最早支持和親的高駢卻建議唐僖宗鴆殺這三個南詔的心腹謀臣(跟南詔長期交戰(zhàn)所養(yǎng)成的警覺與執(zhí)念)?!白允侵\臣盡矣,蠻益衰?!焙髞砟显t又多次來迎親,唐朝一拖再拖。883年,唐朝終于準許安化公主嫁入南詔(然而是否真的去了南詔還有爭議)。


隨后,南詔和唐不再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不久后,兩國幾乎同時爆發(fā)了內(nèi)亂,同時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五、總結

在云南地方史上,能出現(xiàn)南詔這樣一個強大而富有擴張性,能給中原造成重大威脅的強權,堪稱奇跡。這是在特殊的時代,內(nèi)外因匯聚的結果。


南詔統(tǒng)一云南,是唐蕃對峙的產(chǎn)物。隋唐以來云南的混亂局勢,為中原控制云南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李唐在早期可以步步推進。然而,吐蕃在公元七世紀中葉的崛起使得形勢出現(xiàn)了劇變,唐不得不小心處理,以防止當?shù)夭孔宓瓜蛲罗?;對于吐蕃,同樣如此。而南詔歷代國君則聰明地利用了這種均勢。當?shù)匾粋€親唐勢力的崛起,有利于在與吐蕃的爭霸中取得優(yōu)勢,因此唐樂得支持它統(tǒng)一六詔。而當公元750年前后,在北方節(jié)節(jié)勝利的唐漸漸飄起來、盛氣凌人的時候,南詔又轉(zhuǎn)投吐蕃,改變了吐蕃在全局博弈中的劣勢,并借著安史之亂的東風撿了唐朝的便宜。而面對吐蕃日益嚴重的壓迫,南詔又在最關鍵的時刻跳回了唐朝那邊,徹底瓦解了以神川為中心的“吐蕃中節(jié)度”的威脅。


南詔就是這么精,利用了兩大強權的角力的時代機遇反復橫跳,每次都在最關鍵的時刻跳到了最正確的地方;南詔也就是這么剛,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完善的軍事機制,與兩邊交手都不落下風,對于誰都是有力的籌碼,想教訓我也得掂量掂量。正因為這樣,雙方對南詔的崛起和投奔,縱使忌憚也無可奈何,只得歡迎。(頗有點冷戰(zhàn)時期新中國的風采)


反觀唐朝方面,用人不當以及沒能處理好民族關系問題,也給了南詔可乘之機。天寶戰(zhàn)爭時期,唐朝由楊國忠主政,任人唯親,選拔了兩個才不配位的親信擔任主帥,結果把十幾萬大軍全部送掉了。豐祐、世隆時期的唐詔戰(zhàn)爭,先是杜元穎輕視武備,而后是李琢和喻士珍致使治下蠻部離心,再就是張茵等將領用兵無方。這正是一個王朝走向衰落時的必然表現(xiàn),而老牌強權的衰落又給了新興勢力生長的空間。


然而,在吐蕃被擊敗之后,南詔也飄了,竟貿(mào)然向唐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全面開戰(zhàn)。然而,對方畢竟是一個幅員千萬里、人口幾千萬的龐然大物,并且國中烈士猶存,就算是耗,南詔又如何耗得過?最后非但沒有取得理想的戰(zhàn)果,反而耗到了人口枯竭、國內(nèi)矛盾爆發(fā),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鑒》

《南詔德化碑》

《蠻書(云南志)》

《多極亞洲中的唐朝》王貞平

《南詔國與唐代西南邊疆》巴克斯

《唐代南詔與李唐關系之研究》王吉林

《南詔軍事制度述略》谷悅娟

《論唐蕃長慶會盟后吐蕃與回鶻、南詔的關系》陸離

《南詔編年史稿》趙鴻昌、袁任遠

《南詔大理國史》林旅藝

《云南西部洱海區(qū)域南詔時期諸城址功能性質(zhì)的分類歸納》何金龍

《南詔大理都城的軍事防御體系》楊若梅

《南詔都城防御體系“九重城”的梳理研究》何金龍


后院起火:唐朝與南詔的和與戰(zhàn)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罗源县| 武宣县| 崇明县| 龙江县| 云安县| 宿松县| 沙洋县| 曲麻莱县| 通州市| 鱼台县| 中宁县| 饶阳县| 青冈县| 三门县| 铁岭市| 交口县| 晋州市| 静宁县| 景洪市| 百色市| 新宾| 清镇市| 山东省| 壤塘县| 砚山县| 沐川县| 沈丘县| 筠连县| 邛崃市| 五河县| 乐清市| 历史| 罗甸县| 平远县| 墨玉县| 清新县| 油尖旺区| 上林县| 福泉市| 广河县|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