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3.4.11 陸九淵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11、陸九淵(公元1139—1192年)
? 宋朝儒家、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字子靜,號象山,江西撫州[1]人。出身豪族地主家庭,是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劊子手。他把儒家思孟學派的反動哲學和佛教禪宗的思想結(jié)合起來,炮制了一套所謂“心學”的思想體系。后來經(jīng)過明朝王守仁的發(fā)揮,成為陸王學派。
? 陸九淵提出“心即理”的主觀唯心論。他和朱熹在哲學上有過爭論,認為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支離”,沒有抓住根本,自吹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簡易”。他不滿意朱熹把封建教條說成是客觀的“天理”,提出“心即理”。封建教條是人心固有的,“仁義者人之本心也”[2]。他還進一步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認為客觀世界不過是人心的產(chǎn)物,在人心之外不存在物質(zhì)世界。他把“心”作為世界的本原,說千百世之上和千百世之下“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就是說封建教條是萬古不變、永恒存在的。只要能夠認識這一點,就可以和孔孟心心相印,那么“六經(jīng)皆我注腳”,儒家經(jīng)典也就完全可以為我所用。列寧在批判馬赫主義時指出:“這種哲學的荒謬就在于,它導致唯我論,認為只有一個高談哲理的個人才是存在的?!?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4]陸九淵的“心學”在本質(zhì)上就是唯我論。
? 陸九淵反對認識必須通過實踐。他說“改外不似外水”。獲得知以用不著和客觀外界拉觸。因為“心即理”,世界上的知識早已存在于本心中,只要“發(fā)明本心”,就可以無所不如。所謂“發(fā)明本心”,就是進行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他說:“念患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慮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為不正?!?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5]鼓吹所謂一念之差,強調(diào)要保持“心”的純正,做到“邪說不能惑”。他鼓吹思孟學派的“存心”、“養(yǎng)心”,“求放心”,并概括為兩個字:“剝落”。他說“人心有病,須是剝落,剝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把一切違反封建教條的意識統(tǒng)統(tǒng)“剝落”掉,那么“心”也就徹底“清明”,算是真正保養(yǎng)住了。這樣,即使“身或不壽,此心實壽;身或不富,此心實富。縱有患難,心實康寧”。因此,他要勞動人民“雖在貧賤患難中,心自亨通”。目的就是要勞動人民雖處于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也要保持心的“康寧”,以不壽為壽,以不富為富,麻醉自己,甘心情愿地受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
? 陸九淵處在金朝入侵、大片國土淪亡的時代,但他閉口不談抗金。他和朱熹等人爭論的是怎樣加強奴役人民的思想,以消滅農(nóng)民起義和壓制抗金斗爭。他的哲學是當時反動的大地主大官僚集團利益的反映。著作有《陸九淵全集》。
注:
[1] 今臨川。
[2] 《陸九淵全集·與趙監(jiān)書》。
[3] 《陸九淵全集·雜說》。
[4] 《列寧選集》第二卷91頁。
[5] 《宋元學案·象山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