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風波不可行
下面又來一個。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有一次跟著孔子后面走,大概脫了隊,落伍了?!坝稣扇恕?,碰到一個老頭子?!罢扇恕辈皇窃栏福糯扇耸菍﹂L輩的尊稱。過去寫信,對父執(zhí)輩稱世伯,自稱世晚或世侄,但有的與父輩沒有交情,而年歲地位又比自己高得多,這時就尊稱對方為“丈”,就是長者、前輩的意思。子路碰到一位老先生,用他的拐杖,挑了一些編織竹器的青竹篾藤。子路就問他,你看到我的老師嗎?這個老頭子可罵了子路一頓,什么你的老師?這種人光在那里吹牛,也不去勞動勞動,連五谷都分不清楚,一天到晚只在那里用頭腦,用嘴巴吹牛,我才不認識你的什么老師。老頭說完,把拐杖往地下一插,在那里蕓田,手扶著杖頭,用腳把禾苗周圍的草,壓到泥土下去。子路搞得沒辦法,被他的氣勢懾住了,拱手站在那里恭恭敬敬地不敢動。于是這位老頭子帶子路回家,留他住下,還殺雞,做了很好的飯,很豐盛地款待他,而且還教兩個兒子來做陪客。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又報告了經過??鬃诱f,這是一個隱居的高人,教子路回去找他,可是子路到了那里一看,這位老先生搬家了。 關于這些隱士的事情,儒家記載得很有限,我們如果看《高士傳》、《神仙傳》這一方面的書,則這種人很多。如佛家禪宗的隱山和尚,這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后唐代的故事。有兩位很有名的大師,出門行腳?!靶心_”是佛家的術語,就是到各處參訪有道德學問的高人。這兩個和尚走到一個深山里面,在溪水中洗臉,其中一個是洞山,告訴另外一個密師伯,這山中住有高人。密師伯說怎么知道?洞山說,我們洗臉時不是看到一片菜葉子,隨溪水流下來嗎?可見上流有人。于是兩個人就去找,雖沒有路跡可循,但終于找到了這個隱山和尚,搭了一個茅草棚,一個人住在深山,于是這兩個和尚跟他談道,他們談得相當投機。后來,這兩個和尚就走了。但在半路上一想不對,多年來難得一見的高人,隱居在這里,實在太可惜了。于是第二天回去找,找不到了,連茅草棚都燒掉了,只留了幾首詩在那里,最后兩句說:“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毕襁@樣所謂隱士思想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并不是灰心,灰心就自殺了,而多半是很有修養(yǎng)的人。 子路找不到這個荷蓧老人,回來告訴孔子后,談起這件事有所感想。子路不是一個絕對莽撞的人,他跟孔子這么多年,孔子也很欣賞他,所以他講出一個道理。他說,一個知識分子,有學問有能力,不肯出仕貢獻給國家社會(這里要注意,“仕”的觀念,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是為對國家有所貢獻而出仕,后世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出來做官為出仕,完全是兩回事),不合于義。社會有社會的秩序,長幼的階級,父是父,子是子,人倫的階級不可廢,家庭父母子女的秩序都不可亂,更何況國家社會的政治體制,怎么能廢?假使廢了,社會就沒有形態(tài)、沒有秩序,不成社會了。這些隱士思想的人,欲潔身自好,把自己身心人格搞得很清高,自己有自己的觀點。社會中有許多人也是這種個性,這種人是守成的第一流人才,可是教他去開創(chuàng),那就糟了。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人,好的要,壞的也要,而且要準備接受壞的,天下好的名聲固然好,有時候為了成功一件事業(yè),往往要擔負很多壞名聲,其實很冤枉。但是能夠挑得起來,就很難了。這種做法,比潔身自好還更難。所以我們常常感到任勞任怨難,尤其當主管的人更是如此。創(chuàng)業(yè)的人,第一個修養(yǎng)要能夠任怨,但不是手段,要是一種德行才行。所以潔身自好的人,多半是隱士。子路這時可有個感想,認為潔身自好的人,亂了人倫之道,把一切都丟開了,只管自己。也可以說,是絕對的個人自由主義者,對于國家社會并無貢獻。所以子路說,君子的出仕,并不是為了自己想出風頭,而是為了貢獻給國家社會——“行其義也”??戳诉@些隱士們,就曉得“道之不行”了。因為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多半喜歡走隱士的路線,覺得救不了時代,就做隱士,向后退,不敢跳下這個渾水去。大家都像這個樣子,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頭腦太清明了,看清楚了,不愿來趟這個渾水。所以子路說他懂了,搞不好了,他知道跟孔子這位老師所走的路線,自始至終,永遠都是自我犧牲,因為其他的知識分子,多半只管自己了。 上面到這里,等于告了一個段落,下面一章就等于引用孔子的評論了。先說逸民,古代逸民也近于隱士,在歷史上,后來引用孔子這句話,有《逸民傳》。尤其清朝的歷史,對于明朝的許多絕對不投降、當然更不肯出來做官的知識分子,像王船山逃到湖南的山里去了,像陜西的李二曲、江蘇的顧亭林,等等,硬是不出來,當然也沒有被殺,這一類人在清代的歷史上留下來,就列入《逸民傳》中,當然不是二臣,二臣就是投降了的,逸民是很高逸的,這又與隱士有所同而又大有不同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