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令人悲傷的地產股

去年地產股無疑是拖累我投資收益率最大的板塊,今年持倉股里的美的集團、三一重工、雙匯發(fā)展、上海機場雖然跌幅比地產股更厲害,但這幾只股票加起來的倉位也就地產股的一半,所以今年地產股依然嚴重地拖了我投資組合的后腿。

之前小七主要是把高速股、水電股等作為純防御性的收息股的,但由于地產股近一年股價持續(xù)下跌,幾只地產股的股息率已經開始超過收息股了,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難過。
這兩年壓在地產股頭上的兩座大山一直是“限價”和“土地價格上升”導致的毛利率壓縮,而從今年的前6批集中供地結果來看,拿地端的競爭依然十分激烈,熱門城市的大多數地塊都是以上限價成交,且需要競爭配建面積,盈利空間普遍較小,從下圖的匯總圖可以看到,這6批集中供地拿地最多的主要有融創(chuàng)、華潤、招商、龍湖和融信,而萬科、保利、金地的拿地金額相對他們的體量來說并不是很大。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一些目前負債率或融資利率較高的房企基本都沒怎么拿地,比如恒大、綠地等等,當地產業(yè)處在微利時代時,融資利率和費控能力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樣的價格拿下同一個地塊,一家融資利率5%的房企能賺錢,而一家融資利率9%的房企就可能會虧錢。
所以我在選擇地產股時一直會重點關注房企的融資利率和三費管控能力,保萬金三家房企在這兩個指標上肯定都處在一流水平,同時我也會回避買入那些發(fā)債利率超過5%的房企。
而在銷售端,這三家房企今年的表現(xiàn)也可圈可點,銷售單價全都實現(xiàn)了同比上升,金地更是實現(xiàn)了銷售金額123%的同比增長,今年有望重回Top10房企。

很多人一直說明知道地產股基本面在走下坡路,為什么要死拿不放?但我也想反問他們一個問題,如果現(xiàn)在把這些地產股配置清倉了,還能買什么呢?春節(jié)過后,比地產股跌的更慘的是新經濟和去年的抱團股,美團、拼多多、海底撈、比亞迪等等都已經從高點回撤了40%以上,但這些股票目前的估值依然難言合理;醫(yī)藥股、科技股等等由于自身研究能力有限,且估值較高,所以也不在我的考慮范圍內;周期股在年初時確實是比較好的選擇,但經過最近幾個月的暴漲后,目前的性價比也就變得一般了。
而保利、金地目前的股價都已破凈,股息率超過了5%,而萬科的管理層也已經在28元附近開始增持,所以即使作為收息股來配置,我覺得也有較高的價值;但同時,由于基本面在走下坡路,所以除了分紅再投資以外,我也不會再去繼續(xù)加倉地產股了,目前地產股占我總倉位的15%左右,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比較舒服的配置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