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兵誰何-湖北荊州出土楚國兵器展(唐山博物館)

荊州原是楚國之地,楚國從“土不過同”的小國發(fā)展成“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泱泱大國,躋身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這與楚國掌握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鍛造各類優(yōu)質兵器息息相關。楚人尚武,各類兵器出土數(shù)量之多,質量之優(yōu),種類之繁,世所罕見。(“同”是當時的土地丈量單位,一同相當于如今的27900畝,約為1806平方公里)這次展覽是唐博自2012年改造以來為數(shù)不多的“有分量”的展覽(上一個有分量的是和省博辦的滿城漢墓展)。

西周到春秋早期的青銅劍多出土于貴族墓葬,到了戰(zhàn)國時期,部分平民墓葬也會隨葬青銅劍。
1975年11月,江陵縣將臺區(qū)政府啟動龍橋河改道工程,施工開始后不久,工作人員在河道斷面上發(fā)現(xiàn)了大批墓葬。這批墓葬為東周時期楚國墓葬,下葬時間多為戰(zhàn)國時期,由于其位置處于雨臺村雨臺山,因此被稱為雨臺山楚墓。經(jīng)過清點,這處墓地由558座墓葬組成,墓葬中出土大量青銅兵器,其中有172件青銅劍。出土青銅劍的楚墓中,不少都是單棺墓或者無棺無槨墓,在當時,士大夫的墓葬都會使用槨,由此可見,這些墓葬的主人都是平民或者奴隸。這些平民和奴隸的墓葬墓穴狹小,部分墓葬的陪葬品僅有一件青銅劍,或者僅有一件青銅劍和一件青銅戈。此劍即出土于此。
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復合銅劍,鑄造時,工匠先用含錫量低的青銅鑄造好劍脊,然后再將劍脊放到范中,使用含錫量高的青銅澆鑄劍刃。含錫量高的青銅質地堅硬,顏色偏白;含錫量低的青銅質地堅韌,顏色偏黃。這種采用分鑄法制成的復合銅劍,劍脊堅韌不易折斷,劍刃堅硬鋒利,由于劍脊顏色和劍刃顏色有明顯區(qū)別,因此也被稱為兩色劍。復合劍的劍脊和劍刃分兩次鑄成,因此兩者無法結合緊密,為了防止脫落,復合劍的劍脊外沿會鑄成卡筍狀。


此劍劍身為鐵質整體鑄造,劍格及劍首卻為青銅,劍首部分也是分鑄后組裝而成,反映了當時對于不同金屬間的鑄造一般采取分次鑄造的方式(類似于上面的復合劍),而劍把在揮擊刺擊時會受到較大的力,故而分鑄后用榫組合。

戰(zhàn)國時期,巴蜀地區(qū)的武器形制與其他地方存在明顯差異,具備鮮明的地域特征。比如巴蜀地區(qū)廣泛使用柳葉劍。這種短劍呈柳葉狀,扁莖斜肩,莖上有孔。器物從誕生到發(fā)展成熟之間存在一個演化的過程。巴蜀地區(qū)出土的柳葉劍外觀均為成熟造型,因此這種劍型應該是由外界傳入巴蜀地區(qū)的。在中亞、西亞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過時代更早的柳葉型短劍,現(xiàn)在的主流意見認為,柳葉劍是從中亞、西亞地區(qū)傳至南亞、東南亞地區(qū),再從南亞和東南亞傳入巴蜀地區(qū)的。楚國與巴蜀相鄰,有此種劍形傳入亦不為怪。


戰(zhàn)國時期,各國使用的青銅矛頭以棱脊窄葉矛為主,兼有部分柳葉矛和三翼(棱)矛。北方的棱脊窄葉矛一般較為短小,而南方的棱脊窄葉矛普遍較長。另外,北方人喜歡在矛上刻銘文,而南方人習慣在矛的表面鑄造出紋飾和鼻鈕。關于南方矛(楚式矛)的特點,可以參見下圖:

東周時期矛頭收窄的原因我猜測有可能是窄小的矛頭更容易破甲,東周的甲胄相比過去有了相當?shù)倪M步,因此矛的發(fā)展必然考慮到這一點。

錯金是一種金屬絲鑲嵌工藝,用金銀絲在器物的表面上鑲嵌成花紋或文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錯,金涂也,從金,昔聲”。金銀錯工藝始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盛行于漢代,考古工作中,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兩漢時期的遺址墓葬中。

下面來看四件戈,先發(fā)一張圖介紹戈的結構。


這是一件圭援彎刃戈,即援的前鋒尖削似玉圭頭,援的上刃作淺緩彎弧形,援近胡處內(nèi)凹,前鋒斜刃處微大于圭之中段,整個援略呈彎曲狀。內(nèi)的末端半弧形有小刺。這種形制一般認為是由中原地區(qū)傳入的。關于商周青銅器上的鳳鳥紋,都是取鳳鳥的側面形象,凡有勾喙的鳥體都可稱之為鳳,且絕大部分鳥喙呈閉合的彎鉤形。但是這件戈內(nèi)處的紋飾是一個雷紋啊。。。難道是在背面不成???

“高城冶叔”戈記錄了戈的制造者、制造材料以及制造地點,有研究認為銘文第一字不是高,而是尚,其國別為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而不是戰(zhàn)國三晉系的趙國,由出土地點(荊州彭家臺)一項看,此器當為楚戈。



下面來看幾件青銅鐏和柲帽。
“鐏”是戈柄(柲)下端的圓錐形金屬套,用以保護柲,柲帽是安放在柲的上端的金屬套,作用同理。

這件鐏扁筒形錯銀,中間的箍我曾與其他幾件鐏比較,認為可能與鳳鳥紋有關。下面看看其余幾件鐏。



這一件是出土于唐山遷西縣大黑汀遺址的青銅鐏,兩相對比下風格甚是粗獷,燕地特色濃郁,不過也自有其珍貴之處——保留了一部分柲。
下面是柲帽。

楚地的鳳鳥崇拜真是隨處可見啊。。。不過這鳳鳥我看著像斑鳩
柲帽和鐏都是保護柲的青銅器,那么柲長什么樣呢?

曾侯乙墓出土一柲,為積竹柲。其中間是一根質地堅硬的木棍,外圍包裹一層或兩層長條竹片,竹片的外面緊緊纏繞優(yōu)質藤條,然后用結實的絲線細密地束縛藤條。最后還要涂漆,用生漆一層又一層地均勻涂抹,使這些材料緊密結合成一體,由此可見一根柲所需人力物力也是頗多,但也正因此才不會在交鋒對壘時碰上柲桿折斷的尷尬。

戟在本次展覽中只有兩件,其中一件的內(nèi)還斷裂不知所蹤,故我只選取了另外一件。

此戟為狹刺鉤援長胡刃內(nèi)式,刺短而狹作三棱狀,援作弧形向下勾曲,胡有一小刺突,內(nèi)長,后端斜尖成鋒刃。
這些戈戟的體量其實都很小,沒有影視劇里描述的那么大,畢竟這些是要安裝在長達三米上下的柲上揮舞作戰(zhàn)的。


鈹是一種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刺殺兵器?!墩f文》載:“鈹,大針也。一曰,劍如刀裝者?!币馑疾惶鞔_,以至于早期很多鈹被誤認為銅劍。直到秦兵馬俑一號坑出土十六件形似短劍而帶有扁鋌的青銅兵器,其后還連接著帶有銅墩的柲,這才確認其為鈹。聯(lián)系《說文》后方得知,所謂“劍如刀裝”乃“劍如矛裝”之誤。我之后會發(fā)一個視頻,拍攝的是另外一件金光閃閃的青銅鈹,真真正正的吉金色。

接下來是一些車馬器。




總體而言,這次楚國兵器展雖然沒有極其耀眼的文物重器坐鎮(zhèn),但是兩件老是被人忽視的銘文戈卻是實打實的“硬菜”(雖然有銘文的一面都放反了吧。。。),復合劍和鐵劍的出現(xiàn)也叫人稍微能提起精神。但是唐山博物館畢竟是小館,地方上也不是太重視,所以布展上依然陳舊,相關展板解說也不甚到位。比如可以對于戈戟上的“鳳紋”、“雷紋”、和相關銘文內(nèi)容作簡單延伸,對柲和相關鑄造工藝做簡單介紹等。由于展板內(nèi)容空乏導致部分展位空白,叫人很不舒服。不過整體的邏輯線還是存在且明朗的。若是按照九品中正制而言,亦是中中之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