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混搭撞色的主機秀,RTX2080名人堂嘗試4K分辨率游戲


前言
之前以下這篇文章對風道進行了一些測試,并介紹這臺主機的機箱、散熱器、內(nèi)存和電源的情況。
風道大作戰(zhàn)!9900k+RTX2080+360一體水冷實驗測試
受篇幅和時間所限,當時沒有對顯卡和SSD的性能進行測試,這一篇來補上。

測試使用的硬件配置如下:
CPU:intel i9-9900k(ES)
主板:華擎(ASRock)Z390 Taichi(太極) Ultimate
內(nèi)存:宇瞻(Apacer)黑豹玩家 DDR4 RGB 燈條 黑色 3000 32G (8G*4)
硬盤:影馳Galaxy)名人堂HOF PCIe M.2_2280_512G
顯卡:影馳(Galaxy)GeForce RTX 2080 名人堂
電源:安鈦克(Antec)HCG-X850高端金牌全模組電源850W
機箱:聯(lián)力(LIANLI )包豪斯-O11雷蛇版
散熱:安耐美(Enermax)冰凌(白色)360一體式水冷CPU散熱器
安耐美(Enermax) 金彩蝠RGB機箱風扇
安耐美(Enermax)機箱風扇12CM空氣導軌
顯示器:明基(BenQ)PD2700U 27英寸4K顯示器
價格方面,如果所有硬件都選擇正規(guī)渠道的全新正品,那么總計得1.5W左右(不算顯示器),我使用的CPU由于是ES的,總價不會這么高,當然不推薦和鼓勵大家購買ES的CPU。

顯卡為白白的RTX2080名人堂。

SSD也是白白的名人堂HOF_PCIe M.2固態(tài)硬盤。

顯示器為明基PD2700U 27英寸4K顯示器,也順便秀一下。

主機光污染花樣也很多,具體可以看看我上篇文章。


硬件介紹
顯卡
▼RTX2080名人堂包裝的設計還是很別致的,分成兩半從中間打開,盒子閉合時中間有磁鐵吸住,不會輕易地自動打開。

▼相對于常規(guī)的顯卡,RTX2080名人堂的附件還是非常豐富的,除了常規(guī)的電源轉接線和相關說明書、還有一副手套(居然是黑色的 )、亞克力顯卡支架和一個U盤,至于金邊的皇冠則是顯卡的外觀升級附件。名人堂顯卡造型的USB 3.0 U盤很可愛,用U盤裝驅動更加方便,以后也多了一個U盤可以使用。

▼整體白色的名人堂系列顯卡在同類產(chǎn)品中算獨樹一幟,液晶屏原配一個白色的外罩,可以拆卸換上附件中金邊的皇冠,其中霧面半透明的材質(zhì)通電后有RGB光效(不換還真有點難看)。

▼顯卡的體積相當大,三圍尺寸為328*162*73mm,大家要注意一下自己機箱的兼容性了。顯卡側面有液晶屏幕,可以顯示的運行狀態(tài),也可以自定義個性的圖案,增加了很多可玩性。同時從側面可以看到PCB板也比一般顯卡的要厚實一些,因為這是10層PCB板。

▼標配三顆9cm的白色風扇,11片葉片,支持風扇停轉技術;另外正面的名人堂皇冠標志也是有RGB燈效的。

▼供電接口顯卡的前端,采用雙8PIN的供電接口;這個位置的優(yōu)點是線材露出的部分會比較少,主機正面會更加簡潔整齊,缺點是機箱需要有更長的空間來容納線材的彎曲,實際需要長度恐怕就不止328mm了。

▼背板也是白色的,是厚度為1毫米的鋁合金,整體風格統(tǒng)一,還有些懸浮的金色的線條點綴,上面的名人堂的皇冠LOGO也是支持RGB的,這么重的顯卡還真需要塊厚實的背板來保護。
▼SLI現(xiàn)在升級為NV Link接口,之前RTX2080成了擁有NV Link的最低檔顯卡,當然現(xiàn)在RTX2070super上市改變了這個局面。

▼顯卡的I/O部分包括:3個DP接口、1個HDMI接口及這1個TAPE-C接口,和公版一致,不同的地方是還有一個圓形的實體按鈕,這個是影馳的“HyperBoost”功能開關,但沒有提供一個更高頻率的bios,而是讓風扇全速運轉(也可以使用HOF AI軟件來自定義一個風扇轉速),來輔助超頻。另外顯卡的厚度是2.5卡槽,但我覺得已經(jīng)快到3卡槽了。

▼下面拆解下顯卡,可以看到RTX2080名人堂的PCB也是白色的,上面還層鋁合金面板來輔助mosfet散熱。
▼散熱器方面可以看到一共有6條熱管,與GPU核心接觸部分為純銅底座,其中4條從GPU核心部分直接貫穿到前面供電對應的鰭片部分,還有2條在GPU核心部分形成U型彎折。不過熱管沒有鍍鎳有點不完美。

▼背板、mosfet散熱鋁合金面板和PCB都拆分出來。

▼核心為新一代的NVIDIA圖靈TU104-400A-A1 GPU核心,有2944個流處理器,也不算面積非常大。看早期評測采用三星的GDDR6 顯存顆粒,不過隨著其它廠商高頻產(chǎn)品的更進,非三星的顯存也越來越多,我手上的這塊RTX2080使用的是美光的顯存,顯存頻率等效14GHz。

▼供電部分采用的是8相核心供電和2相顯存供電方案,核心供電部分采用的是IR TDA21470 MOSFET,最大支持70A電流,并搭配“G”Anti-noise電感和富士通固態(tài)電容等元器件。
▼XDPE10287B為英飛凌的PMW控制器;MP2884A為美國芯源的PMW控制器,在圖靈高端顯卡上可以看到一些采用兩枚PMW控制器的方案,具體兩者是如何協(xié)調(diào)工作的,小熊不是很清楚,還請大神解惑。

SSD
▼名人堂系列的SSD產(chǎn)品,HOF PCIe M.2,2280的規(guī)格尺寸,512G版本。

▼通體銀白色的設計是名人堂系列標志,連包裝盒子也是白色的。

▼HOF PCIe M.2的鋁材散熱片已經(jīng)相當厚實了,但是還是在此基礎上加了一根純銅熱管,當然更多是為了秀肌肉吧。

▼嘗試拆解一下,不過PCB和散熱塊連接的太牢固了,最后還是選擇放棄,不作死強行拆解了??疵襟w評測,主控為群聯(lián)PS5012-E12主控、緩存為SK Hynix512MB、閃存芯片為東芝原廠64層堆疊BiCS3,3D TL。

▼HOF PCIe M.2的鋁材散熱片有很多切割成幾何形狀的設計,塊頭也不小,上面還有holl of fame的標識,中文翻譯是名人堂。

▼吐槽下RTX2080名人堂的顯卡支撐架真不是很好裝(需要安裝4個螺絲)。

▼主機完成。

顯示器
明基PD2700U顯示器的主要參數(shù):27英寸IPS屏、4K分辨率、100%sRGB、10bit面板、16:9屏幕比例、濾藍光、不閃屏、PIP/PBP、KVM、DP out等等,很多是為設計工作人員來定制的,小熊雖然嚴格意義上算不上一個設計師,但是還是經(jīng)常修圖以及畫一些CAD圖紙,所以選擇了這款顯示器。
▼PD2700U邊框是三面窄邊框的設計,但實際上亮屏之后還是有內(nèi)黑邊的。OSD按鈕在比較傳統(tǒng)的右側底部,另外提供了2*2W的音箱。另外顯示器底部有一個下巴,里面有環(huán)境光傳感器,可以感應光線變化,智能調(diào)節(jié)屏幕亮度,以達到護眼目的,即“智慧調(diào)光”,這種智慧調(diào)光也并非簡單直接降低屏幕亮度,是會根據(jù)畫面內(nèi)容自動補償亮度。

▼機背為弧形的ABS工程塑料,非常工業(yè)風的設計,支持VESA壁掛。

▼全部接口都在機身背面,從左到右依次為:HDMI 2.0 接口、DP1.2 輸入接口、Mini-DP 1.2 輸入接口、DP 輸出接口、3.5mm 耳機接口、2個USB-B 上行接口、4個USB-A 接口,不過U口沒有設置在側面確實不太方便,需要搭配HUB來使用了。

▼PD2700U的支架支持前后俯仰 30°, 順時針旋轉 90° ,左右約 45°的旋轉以及上下可140mm高度的調(diào)整。

▼連接好支架和顯示器,可以看到支架上部其實有一個提手,方便搬動顯示器。

▼這么多白色的硬件裝到黑色的LIANLI 包豪斯-O11雷蛇版機箱里,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之前入這臺黑色的明基PD2700U顯示器,怕黑色顯示器搭配白色主機太維和,最終變成了這種黑白混搭撞色的效果 。


顯卡評測
RTX2080的公版頻率為1515~1800MHz,RTX2080名人堂的頻率為1515~1875MHz,boost頻率要高于公版。3DMark測試中出現(xiàn)了最高2025MHz,當然在實際游戲中并不能維持在如此高的頻率,一般在1980MHz左右(由具體溫度而定)。
具體測試條件
CPU:intel i9-9900k ES(OC:4.7GHz)
系統(tǒng):1809
N卡驅動:431.36(發(fā)稿時的最新驅動為431.60,半個月就更新了一次驅動,我是跟不上你的速度了 )
按照慣例,先來顯卡基準測試,分別用3DMark、VRMark和UNIGINE SUPERPOSITION來做測試。

基準性能測試
▼3DMark成績

▼所有的測試截圖都發(fā)出來也確實多了點,匯總在表格里看方便些。

游戲測試
下面來測試下實際的游戲,測試項目包括了13款游戲的Benchmark以及吃雞,分辨率從1080p到4K。
▼全面戰(zhàn)爭:三國也是在最高特效下2k分辨率下幀數(shù)剛剛夠,但到了4k分辨率就得把畫質(zhì)降到中等才能回到60fps以上的成績。

▼古墓麗影:暗影, 同樣也是在最高特效下4k分辨率只能流暢運行中等畫質(zhì)。

測一下絕地求生,設置均為超高(包括抗鋸齒)。選擇在訓練場中測試會比較穩(wěn)定,不過種測試的幀數(shù)要比實際游戲中高一些,還是在實際游戲中測試幀數(shù)比較靠譜,不過這么做會導致幀數(shù)波動比較大,但小熊還是選擇了后者。
▼首先是1080p分辨率下,RTX2080平均幀數(shù)在150fps,可以玩爽144Hz了;分辨率提高到了2k,平均幀數(shù)在110fps,稍減低點特效,進行一定的優(yōu)化,2k分辨率的144Hz顯示器也是可以玩的;分辨率提高到4k,平均幀數(shù)在55~60fps左右,把抗鋸齒設定降一些,穩(wěn)穩(wěn)升到60fps以上沒問題。

匯總下除了吃雞的所有游戲
DX11游戲
▼測試DX11游戲的畫質(zhì)都設置到最高。1080p分辨率的性能以100%計,2k分辨率下為70%;到了4k分辨率只有36%。RTX2080名人堂在2k分辨率下的最高畫質(zhì)下到達60fps以上不成問題;4k分辨率下很多游戲只有30~40fps,算勉強流暢吧。不過測試中的一些老游戲的抗鋸齒設定大多采用了耗費資源較大的SSAA和MSAA,如《殺手5:赦免》、《古墓麗影9 》 、《地鐵:歸來》 ,根據(jù)狗牙形成的原理,高分辨率下不用開高抗鋸齒,所以以上幾款游戲如果減低或者關閉SSAA和MSAA還是可以到達60fps左右的,但是像TAA和SMAA這種占用資質(zhì)不多的抗鋸齒,關閉也不會明顯提高幀數(shù),那也只有減低畫質(zhì)這一條路了。

DX12游戲
▼測試DX12的游戲中《殺出重圍:人類分裂》和《地鐵:離去》都是硬件殺手級別的的游戲,畫質(zhì)設置成中高,其它4款游戲都為最高設置。1080p分辨率為100%計,2k分辨率下為72%;到了4k分辨率為45%;情況比DX11稍好一些,在4k分辨率下到達或接近60fps的游戲也多一些。

光追和DLSS測試
由于光追消耗的資源大,現(xiàn)在的唯一解決方案就是DLSS,即深度學習超級采樣抗鋸齒技術,用該技術替代之前的抗鋸齒技術就可以大幅度減輕GPU負擔,從而提升幀數(shù),這時再開啟光線追蹤技術,幀數(shù)就不至于掉的太慘,而無法進行游戲。
? DLSS訓練網(wǎng)絡運行于NVIDIA的超級計算機上,而非你的顯卡,只不過通過GFE下載了這個游戲DLSS網(wǎng)絡權重參數(shù),可以用非常低的性能開銷復現(xiàn)了超算結果,這就是NVIDIA為什么要在Turing顯卡上引入Tensor Core的原因。這同樣意味著,每一個游戲都需要事先跑出自己的DLSS網(wǎng)絡,然后由NVIDIA通過GFE軟件分發(fā)給玩家,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非Turing顯卡不能使用DLSS的原因。
目前支持光線追蹤特效的游戲有《戰(zhàn)地5》、《古墓麗影:暗影》、《地鐵:離去》這三款游戲?!稇?zhàn)地5》主要是用光的反射效果;《古墓麗影:暗影》則主要用在陰影的效果上,而《地鐵:離去》是全方面的光追效果,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反射效果+陰影效果。
▼通過地鐵:離去測試下DXR和DLSS對游戲幀數(shù)的影響。分辨率設置為2k(玩光追的話還是最好不要4k了 ),畫質(zhì)設置為Ultra ,分別測試光追為high和ultra的情況(也只有這兩個等級)以及開或關DLSS的情況,具體見下圖。

▼做個表格來統(tǒng)計下,占用資源%就是開啟特效后幀數(shù)下降的百分比,《戰(zhàn)地5》由于沒有benchmark就沒有測試。果然《古墓麗影:暗影》開啟光追的幀數(shù)下降幅度要比《地鐵:離去》少很多。可以看到除了《古墓麗影:暗影》的中等光追特效開啟DLSS后資源占用率比較低,其它幾項占用資源都到了20~30%,也就是說幀數(shù)會減少20~30%。所以即使像RTX2080名人堂這種高端顯卡玩光追的話最好是在2k分辨率下,4k分辨率就太勉強了。

超頻測試
▼HOF Ai軟件可以進行超頻的設置,初步摸索下,基礎頻率設置到了1630MHz,比原始頻率高出115MHz,Boost則自動到達了1990MHz,測試中頻率最高達到了2115MHz!顯存方面也從14GHz超頻到15GHz。

▼超頻前后地鐵:離去的Bench分數(shù)的對比。

▼匯總下超頻測試,和默認頻率數(shù)據(jù)做個對比,核心頻率和顯存頻率提高大概6~7%,顯卡理論性能提高了5.2%,游戲的Bench測試中幀數(shù)提高平均值為4.5%,如果是4k分辨率下的游戲也只有2~3fps的提升了。畢竟名人堂已經(jīng)擁有超越公版的頻率,再加上功耗的限制,超頻幅度有限。當然對于超頻大神來說就沒有啥限制了,用料越好超頻幅度就越大,一般用戶的話還是默認頻率下使用好了。


SSD性能測試
再來簡單測一下名人堂HOF_PCIe M.2的性能
CrystalDiskMark
▼HOF PCle M.2的標稱連續(xù)讀寫速度:3400/2000 MB/s; 看實際測試是達到標稱值的,當然這是高隊列(QD)的測試成績。測試下QT1的成績?yōu)檫B續(xù)讀寫速度:2637/2129 MB/s;讀取有些下降,寫入倒是沒有變化。
? 隊列深度指(Q/QD)是每次發(fā)送的讀/寫指令數(shù),提高設備的io depth, 一次喂給設備更多的IO請求,讓設備有機會來安排合并以及內(nèi)部并行處理,提高總體效率。同時還可以使用多個線程(T)并發(fā)執(zhí)行,把io depth塞滿。隊列和線程都是一種固態(tài)硬盤在多線程并發(fā)環(huán)境下的性能表現(xiàn)。比如Q8T8的含義是用8個線程同時測試,每個線程執(zhí)行8個隊列深度,可以理解成計QD深度就是64。高隊列測試更多在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站服務器這類請求數(shù)高的應用上才能發(fā)揮出其性能,很多人認為日常我們系統(tǒng)應用最多也就用到QD3,QD4,甚至是QD1的水平。

AS SSD Benchmark
▼這個平臺測試SSD的4k成績一直是稍低一點,一直沒有找到原因 ,大概是window系統(tǒng)需要升級下?

SLC Cache測試
? HD Tune適合測試機械硬盤,并不適合ssd的測試,但是通過文件基準可以確定下SLC Cache的大小。
▼測試HOF PCIe M.2寫入到15GB的時候,寫入速度滑落至500MB/S左右,由此大致判斷SLC Cache大約在15GB左右;由于采用了固定SLC緩存的方案,即使SSD的一部分被占用了,這個緩存的大小也是不變的。


燈效展示
▼最后秀下光污染吧!

▼不完美的地方就是顯卡的光效無其它硬件形成聯(lián)動(機箱、主板、內(nèi)存,風扇和冷頭可以聯(lián)動)。

▼影馳HOF Plus HOF Ai軟件可以監(jiān)控GPU、顯存和mosFET的溫度變化;也可以調(diào)節(jié)顯卡參數(shù)及風扇;而且可以設置顯卡的光效以及液晶屏幕上字幕或者圖案。

▼RTX2080名人堂雖然在顯卡三面都有燈,但燈效有所節(jié)制,光污染的面積并沒有很大,以下為多色變幻模式,并不能實現(xiàn)那種彩虹跑馬燈的多色光效。

▼多色呼吸模式,實際亮燈的實際會比較久一點。

▼正面的那個皇冠logo也是有燈效的,水平放置的話不太容易看到。

▼HOF PANEL顯示屏可以監(jiān)控顯卡運行狀態(tài)和驅動版本等信息。

▼作為第二代HOF PANEL顯示屏,可以自定義文字和圖片顯示,不過圖片需要是黑白的,分辨率也有一定要求。

▼RTX2080名人堂顯的RGB燈效面積雖然不大,不過由于顯卡整體都是白色的,所以很容易染上其它光效,使得整體主機的效果非常不錯。


總結
RTX2070和RTX2080的差距在20%左右,這是很大的差距,當然現(xiàn)在兩者之間的空擋有super來填補了。超越公版的RTX 2080名人堂在顏值、性能和散熱(散熱功耗評測請見上一篇)都是非常不錯的,還有一點就是純白顯卡就此一家。
性能上,除了2款硬件殺手的游戲外,其它測試游戲在2k分辨率的最高畫質(zhì)下都能達到60fps以上;在4k分辨率下能在中等特效下流暢運行。能接受中等特效就可以用RTX2080搭配4k顯示器,必須要最高畫質(zhì)就只能搭配2k顯示器了。

影馳HOF_PCIe M.2固態(tài)硬盤擁有白色定制PCB、熱管和大體積CNC鋁材散熱片,閃存芯片使用東芝原片閃存也能讓人放心,搭配名人堂系列顯卡的整體效果非常不錯,不過因為定位高端,所以價格就比主流的M.2固態(tài)硬盤貴一些。
明基PD2700U顯示器的出廠校色非常好,開機即用省心不少。當然會有人覺得4k的27寸屏幕有點小吧,但27寸4k顯示器的細膩程度也是要遠超32寸4k顯示器的,各有優(yōu)缺點吧,看個人習慣了。最后吐槽下這么貴的顯示器居然沒有配遮光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