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古太原縣城里的名人故居

2021-12-10 09:34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古太原縣城里的名人故居

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9月第3期(總第90期)張德一

摘要:明初所建之太原縣城,是太原市歷史文化街區(qū)之一。城中除孔廟、關帝廟等古建筑外,尚有明清至民國時期七位名人故居,即王瓊府第、段故居、楊二酉宅院、馬仲秋“聚文會”、胡瀛宅院、陳畏三故居、張友椿宅院。

明初所建之太原縣城(故址即今太原市晉源區(qū)所轄晉源鎮(zhèn)舊城),是太原市歷史文化街區(qū)之一。城中除孔廟、關帝廟、玉皇廟、東岳祠、隆恩寺、奶奶廟、呂祖廟、財神廟等古建筑以外,尚有明清至民國時期七位名人故居,應當引起人們及有關部門的重視。

王瓊府第

王瓊府第位于縣城東大街東段路南,由十數(shù)座正、偏、旁宅院組成,臨街大門原有嘉靖皇帝御書“方岳重寄”匾額。

王瓊(1459—1532),字德華,號晉溪,明朝太原縣(今晉源區(qū)、小店區(qū))人。其伯父王永壽為天順間(1457—1464)南京兵部尚書,父親王永亨為成化間(1465—1487)隆慶知府。王瓊幼時即有神童之名,4歲能楷書,8歲通《尚書》,成化二十年(1484)中進士,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4朝,由六品工部屯田

主事直做到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王瓊居官50余載,鉆研經史,洞察世情,有三件事被人稱頌,一是治理漕河,以敏練著稱;二是平定宸濠叛亂,任人唯賢;三是總制西北,功在邊陲。王瓊著有《漕河圖志》、《西番事跡》、《北虜事跡》、《雙溪雜記》等書及許多詩,后人又將其奏議編成《戶部奏議》、《晉溪奏議》、《三邊奏議》,均是給后人留下的具有實踐經驗的寶貴遺產。王瓊對故籍太原縣很有感情,曾修葺太原縣城墻,修葺縣城文廟,勸率官民修筑風峪口外防洪壩堰(俗名“錮垅堰”),死后又遺命將晉祠別墅改為書院,以供王氏家族子弟和本縣學子入院攻讀。

王瓊府第歷經數(shù)百年風雨剝蝕和滄桑變化,如今只剩一座東偏院,內有東房5間,北廂房3間,破敗衰,雜草荒蕪。

?故居

段故居在縣城東大街東段路北,臨街小巷原有傅山(太原府陽曲縣西村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詩人、醫(yī)學家、書畫家)手書“青主訪段處”磚鐫小匾。

段字叔玉,生卒年不詳,明末清初太原縣人。青年時曾為太原縣生員,博通經文,潛心研究古學,后任某縣典史。段一生工楷書,擅長鐫刻,其刀法多得于傅山。省城晉王府《寶賢堂法帖》、晉祠曹溶《晉祠記游詩十二首》及朱彝尊集杜甫詩“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楹聯(lián),均由段主刀鐫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段父去世,段丁憂居家,用兩年時間將傅山得意之書摹鉤上石,刻成《太原段帖》四卷,集中體現(xiàn)了傅山先生的真、草、隸、篆書法藝術。傅山之子傅眉曾作詩贊譽段“叔玉性疏豁,龍虎繞其指。運斤如博管,刻石如畫幾”。《太原段帖》刻成后,一直珍藏于太原縣段氏宗祠(縣城東街),新中國成立后移至晉祠古跡保養(yǎng)所,如今鑲嵌在晉祠博物館翰香館碑廊。

段故居今已面目全非。巷口原“青主訪段處”磚鐫匾額,乃傅山所書、段所刻(一說段書,段刻),惜未能妥善保護,毀于“文化大革命”中后期。

楊二酉宅院

楊二酉宅院位于縣城東大街中段路北,臨街大門尚存楊二酉親書“靜遠”木質匾額。匾之上款有“辛未蓮月之吉”字樣,下款寫有“二酉題”三字。

楊二酉(1705—1780),字學山,號又,別號西園、柳南、一梅居士、悔翁,清太原縣晉祠南堡人。楊二酉于清雍正十一年登進士,歷官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武英殿翰林供奉、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臺灣學政、工科給事中、文武殿試執(zhí)事官、兵科掌印給事中等,乾隆十六年(1751)被人彈劾,以“掛誤奪職”罷官回歸故里。楊二酉居官期間,參與纂修《明史鈔》、《文獻通考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日知薈說》等。巡視臺灣兼理學政時,提請閩、粵人一體考試,請建“海東書院”,減負臺灣積年所欠稅款,堅持兵丁三年從內地更換制度,彈劾臺灣總兵章隆縱兵焚毀民房之劣跡,被臺民稱之為“楊夫子”。退仕歸里后對晉祠多有文化建樹,先后參與移建文昌閣、擴建文昌宮、重修七賢祠、重修柏月山房、重修同樂亭、重修貞觀寶翰亭等工程,并為之寫記立碑,其中《柏月山房記》磚刻和《同樂亭記》石刻最為著名。楊二酉本人極善書法,曾為晉祠題寫過許多匾額、楹聯(lián),其中“水鏡臺”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素有“晉祠廟里三面牌,難老、對越、水鏡臺”之說。另外,楊二酉還歸納總結出晉祠內、外八景,并作有《晉祠全景十六首》詩。

太原縣城楊二酉宅院歷經200余年,基本上保存完好,院內磚雕“綿世澤莫如積德,家聲還是讀書”,當是楊二酉本人所書;其門匾所題“辛未”,正是被“掛誤奪職”的清乾隆十六年。至于楊二酉宅院后來如何轉手于段姓的細節(jié),那就不得而知了。

馬仲秋“聚文會”

馬仲秋牽頭成立的“聚文會”,舊址位于縣城北大街中段路東。這里曾經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山西梆子“票兒班”。

馬仲秋的生卒年不詳,系清末民初太原縣人,曾中秀才。其人精通音律,擅拉呼胡,抄有許多山西梆子樂譜和劇本。其弟馬三秋參加過專業(yè)戲班,是彈四弦的高手,而且能制作樂器。山西梆子又名中路梆子(建國以后稱晉?。纬捎谇逯腥~,首先流行于晉中盆地,深受當?shù)厝嗣袢罕娭矏邸Lh馬氏是富戶,經營著許多土地和北街上的藥鋪,馬氏兄弟所經營的聚文會,時間約是清光緒年間至抗戰(zhàn)時期,其活動地點就在北大街路東馬家藥鋪后院,票友的人數(shù)先后多達百人以上。聚文會與一般票兒班不同,不是光圖紅火熱鬧,而是對山西梆子的版式、曲牌、唱腔都進行研究探討,乃至程度不同的革新創(chuàng)造。據說有許多劇本和一些名老藝人唱腔,都是經聚文會研究修改后流傳下來的。馬氏兄弟還廣邀“名角”來太原縣參加演唱及藝術探討,三兒生、天貴旦、蓋天紅、說書紅、萬人迷、獅子黑、大牛牛、二牛牛、丁果仙等人每逢戲班封箱,多來聚文會過冬。馬仲秋慷慨大方,年復一年,來者不拒,不僅出資購置文武場的全套樂器,而且對這些藝人管吃管住,臨行時還要資助衣物盤纏,故而影響深遠,至今仍被后人所津津樂道。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馬家受日本人迫害,藥鋪倒閉,聚文會停辦,舊址被日本人蓋起倉庫,面目全非。新中國成立后,聚文會舊址又被“晉源氈毯社”所占。

胡瀛宅院

胡宅院位于縣城南大街路西之倉巷,名曰“碧玉軒”。

胡(1866—1935),字海峰,清末民初太原縣晉祠北堡人。胡少時投師本縣名儒賈清浦門下,又入省城“令德堂”書院攻讀,后任聞喜縣教諭、山西大學堂中學齋(另有西學齋)教授、代州學政、山西農業(yè)??茖W堂學監(jiān)、太原縣乙種實業(yè)學校校長、山西省國民師范學校訓導主任等,民國十七年(1928)因年高辭職回歸太原縣城頤養(yǎng)天年。胡一生從事教育事業(yè),其治學之嚴謹令人贊嘆。任聞喜教諭時,親訂八門新課程教材送省請批,受到山西巡撫岑春煊的嘉許;任代州學政時,復興斗山中學堂,被當?shù)厮Q頌;省城國民師范成立伊始,校長趙戴文(五臺縣人,后任山西省政府主席)親筆書函聘請胡至校任教……退歸太原縣城后繼續(xù)從事漢學著作整理,撰著《碧玉軒藏稿》十二卷,深為時人所贊。胡品行端正,且又性格倨傲,最不愿與官府來往,時有山西督軍閻錫山屢次請其出任省教育廳長及雁門、冀寧道尹,胡力辭不就。民國二十二年(1933),南京政府財政總長孔祥熙至山西籠絡閻錫山,專程到太原縣拜訪胡瀛,孔有意打探胡對當代要人的看法,胡不語;孔又以“莫非有懼乎”相激,胡正言道:“我與他們一無交往,二無政爭,懼之為何?胡某自幼攻讀,略知道德,從不在生死上計較……縱然有人暗算,我有六尺之軀,一腔熱血,有何懼哉!”

胡的太原縣碧玉軒寓所,有藏書萬余冊,每冊首頁左下角印“碧玉山房”篆刻。其宅院后來轉手他人,基本完好。

陳畏三故居

陳畏三故居,位于縣城東大街東段路北,現(xiàn)仍由陳氏后裔居住。

陳畏三(1867—1941),子寅庵,清末民初太原縣城東街人。陳少時家貧,參加童子試時名列一等,由地方上發(fā)廩膳補貼(時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后至祁縣教私塾,以束修供養(yǎng)老母及4個幼弟。陳畏三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赴省城參加甲午科鄉(xiāng)試,未出賄例名落孫山。后經赤橋劉大鵬(地方名士,著有《晉祠志》、《晉水志》等許多著作)舉薦,擔任太原縣清查財政公所所長,歷任東街街長、太原縣保存古跡古物委員會委員、太原縣文獻委員會委員等。陳素以書法著稱,凡名家碑拓無不求索收藏,與省城珂璜、太谷縣趙鐵三、榆次常氏兄弟(贊春、旭春)等交好為友,曾給縣城秦家古城營九龍廟題寫匾額,為吳家堡三官廟撰寫碑文。陳的一生雖然平淡,但其性格剛毅,扶貧濟困,古道熱腸。年未弱冠即獨力支撐家庭,供養(yǎng)4個弟弟讀書,均學有所成。擔任街長時憐憫東街百姓稅捐繁重,拒絕縣城賽唱攤款,終使城隍廟會暫停演劇;逢有窮苦農民冬閑推車賣煤炭不好出售時,陳畏三來者不拒而且從不講價,致使西偏院煤炭堆積如同小山;民國十一年(1922),為調停汾河渠道之事,李家莊、北瓦窯、梁家寨、東城角等十村民眾,鼓樂旗傘周游縣城四街送匾至陳府;他還提攜后學,舉薦五府營李容至學校當教員,其人后來參加革命,曾在輕工部、鐵道部等國家機關任職。

如今之陳畏三故居,雖然年久失修,房屋頹廢,但建筑格局未變。

張友椿宅院

張友椿故居位于縣城北后街中段路北,現(xiàn)由其子、孫繼住。

張友椿(1897—1966),字亦彭、逸篷,太原縣城北后街人。張青年時畢業(yè)于太原城陽興中學,其后在太原縣城、小店、南堰等地任教一十八載,七七事變后,張入省立小學教員訓練班,畢業(yè)時名列第一,被日偽教育廳主任秘書閻佩禮(本縣西寨村人,陽興中學老校長)看中,破例留省廳任文書職,其后又至日偽合作社、太原縣議會等處任秘書。新中國成立后,張歷任晉源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文書、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文書、晉祠古跡保養(yǎng)所職員。張友椿一生從事文字工作,致力于地方史志文獻、人物研究考稽。新中國成立初期,張友椿參與編寫《晉祠文物介紹》,受到省文教廳副廳長崔斗辰(本省聞喜人,后任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的贊譽;1957年,晉祠古跡保養(yǎng)所所長劉承德編著《晉祠風光》時,張為其提供了許多資料;1957年7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來游晉祠,張為陪同講解人員之一,郭老為其親書條幅一。張友椿畢生不謀仕途,勤于著述,計有《王恭襄公年譜》、《太原文存》、《增訂閻潛丘年譜》、《閻百詩學譜》、《晉祠雜談》、《李唐與太原》、《三余補讀齋筆記》、《退學軒印存》等。他愛好廣泛,書法、繪畫、治印、詩作、太極拳等均學有所長,“文革”初期,因與羅元貞、游介臣、宋劍秋等人結詩社而被抄家,其后不久即病逝于縣城北后街。

張友椿宅院除正房翻修為新樣式外,其余廂房、門樓均為舊時建筑,木刻門匾題“視履”二字。

古太原縣城里的名人故居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新蔡县| 乃东县| 高碑店市| 吴旗县| 金塔县| 黄骅市| 东丰县| 阿拉尔市| 雷山县| 留坝县| 茂名市| 九龙城区| 屏山县| 论坛| 宣化县| 平利县| 浦北县| 甘德县| 肥西县| 安宁市| 房山区| 镇安县| 扶风县| 辛集市| 沙湾县| 元阳县| 景东| 故城县| 青田县| 平利县| 龙陵县| 兴海县| 高平市| 区。| 峨山| 成安县| 宁远县| 于田县| 通州区| 阳高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