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的解析
彈幕這種東西,發(fā)源于日本,隨后來到中國,最開始只是部分網站,但現在已經蔓延到所有主流視頻網站上,愛奇藝,優(yōu)酷,騰訊視頻等等,直播網站也受影響.
看起來中國人是離不開彈幕了,但奇怪的是歐美似乎受彈幕的影響很少,youtube是沒有的,twitch也是沒有的,如果說是文化差異的話,韓國網站也是沒用的,我看了幾個韓國主播的視頻,發(fā)現他們更接近歐美那種,左邊一個框,發(fā)言集中在這里.
顯然,彈幕對于中日顯然是特殊,按照我以前看過的說法,niconico甚至就是靠彈幕擠走了youtube.現在,我們需要解釋的是,彈幕帶來了什么?它靠什么在這兩個國家獲得了決定性的成功?
要解釋的是,彈幕帶來了什么?
彈幕不是好科普的東西,視頻寬度有限,如果想解釋,介紹什么,無疑會過長,就算是層次式的,過多也會出現相同的問題,而且他們是有時限的.彈幕也不是適合討論的東西,指向性弱,不固定,容易被遮擋,回復與提問這點上是相同的.實際上,這兩點上彈幕幾乎被評論完全超越了,彈幕可以取消,評論卻不能.彈幕也不是什么適合互動的東西,如果是觀眾觀看一個視頻,我前面說的很多都能搬到這里了,而且還有個問題,注意力轉到彈幕上必然造成對視頻的忽略.如果是直播的,活動,周年之類的不太可能產生互動,而如果是主播的話,它的效果是否真能超過框式也是值得懷疑的.
彈幕的實際效用不會是功能性的,而會是情感性的.彈幕是將人的感覺和虛擬的眾人聯(lián)系起來,將人的注意力忽視視頻,轉向彈幕即是他的體現.對于這點,只需要找找bilibili這個中國彈幕根源網站(acfun更早,但影響力太小)所謂的整站之寶就行了,你會發(fā)現觀眾把屏幕刷滿,刷的話也是同樣的.視頻看都看不清,視頻又怎么會是彈幕的核心呢?彈幕是讓觀眾通過看到繁雜的同質以創(chuàng)造一種集體感情,忽略掉其他,刷的人,看得人,他們寄托在一種集體概念上.排斥其他的東西.這就是彈幕的本質.
彈幕刷的內容的改變,不意味著任何事,因為人的空虛是構成使用彈幕的基礎,無論再怎么變動,彈幕都是在做同樣的事情,給使用他的人創(chuàng)造共情,而需要共情,自然是因為非表達感情的,也是前面說的空虛.也就是說,生活中是空虛,迷茫的,不能表達的,對于”我”的確認,需要集體來創(chuàng)造,既共生.也就是自我通過群體體現,對自己的外在,別人做過什么,父母做過什么,他人的評價等等特別在意,因為在他們的內在感覺中,一但脫離了他們,就會感到害怕,懷疑,缺乏安全感.由此可知,彈幕是向內的封閉,使用者必然將他們認同的觀念推廣到別人身上,如果不同,他們就會隔絕,籠罩在他們身上的,是他們的文化(亞文化),而這是他們的身份證,是他們的證明,他們會以此來區(qū)分敵人于友軍,而這種對自我的認同則是他們存在的基礎.
彈幕文化本質是用彈幕的感情寄托性區(qū)別群體,是對"我"與"別人"的確認,彈幕只是工具,服務于他們的使用者.從這點上講,我認為使用彈幕,熱愛彈幕和作同樣行為的人必然有一種共通性,不過這點我無法確認.
附錄:bilibli彈幕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