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新發(fā)現一處古瓷窯址
晉城新發(fā)現一處古瓷窯址
《文物世界》 2004年04期 孟耀虎
2003年參加中國古陶瓷長沙年會期間,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小琦先生談到山西晉城古瓷窯之事,緣起于晉城有位古陶瓷愛好者張祿先生,帶了窯址的標本去了故宮博物院,而且進一步說明窯址區(qū)有大量的匣缽。由此,有了此次調查。2004年二月中旬,山西省考古所在和張祿先生取得聯系并在他的帶領下,對此窯址進行了初步踏查。
晉城古窯址位于晉城東南約30公里處太行山山坳中,古代晉城通往河南的商道就從窯區(qū)旁穿過,當時這里燒造的瓷器,便經這條商道很快運銷到其他地區(qū)。今天的窯區(qū)已經是煙消灰滅,幾戶人家在遠離鬧市的窯區(qū)附近靜悄悄地生活在回歸自然的恬靜氛圍中。
窯區(qū)現在已經被修為梯田,地龍便是用石頭和大量的匣缽殘片壘砌而成(圖一),有的匣缽內還有因窯溫過高或匣多次使用等原因而沾聯的瓷器殘片。在窯址區(qū)的跟前,至今還有保存完好的三眼水井,水井今天仍可使用,水井內用石頭壘砌井壁,井面有石板鋪蓋。極有可能正是位于這半山腰的泉井,提供了當年窯場用水(圖二)。遺址面積大約1萬平方米,保存較好。從地表采集標本看,這里主要燒造以鈞釉瓷為主的產品,同時生產一些白瓷黑畫花器物。從采集到的標本看,器物質量較好。
鈞釉器物∶從釉色上可分出天藍、天青、青褐色、黃褐色等多種。前兩種釉色應是鈞釉的基本發(fā)色,其他的應是因燒造溫度或施釉時釉水中的呈色劑沒有攪拌勻所形成的一種變異發(fā)色。這種現象在燒造鈞釉器物的其他窯區(qū)均有發(fā)現。有一種器物薄釉處色呈透明的青黃色,聚釉的厚釉處則呈現出天藍或天青色(圖三)。這種器物標本正是我們了解天藍和天青色釉色以外其他器物呈色的中間介質。器型有碗、盤等,主要為日常生活器皿。胎質堅硬,有黃白、土黃、灰?guī)追N顏色,這種呈色應當和燒造時的氣氛有極大關系?;姨サ男纬蓽囟纫哂谄渌ド纬傻臏囟?。從一些標本斷面看,同一件器物有灰和土黃色兩種胎色,這類標本足以證明灰胎和黃白胎及土黃胎是由于溫度的不同所形成。圈足修整規(guī)矩,底有雞心點。施釉多不及底(圖四)。匣缽主要為漏斗型(圖五)。
白瓷黑畫花器物∶器型為碗盤類,全部上化妝土。釉層多數瑩潤,玻璃質感強。有的器物內白釉外醬釉,一些器物上畫醬或黑色花紋。施釉多不及底,胎質堅硬,呈土黃色或灰色(圖六)。
從所獲器物標本中弧腹、斂口或直口的造型以及底足的挖削工藝看,晉城窯的燒造時間當在元代。據當地老百姓講,在這次調查的窯址3 公里外,還有兩處燒造鈞釉器物的窯址。
這次調查,還采集到一件青花瓷片。以往的觀念中,除了唐代青花最初在揚州發(fā)現并在河南鞏縣找到燒造地點外,其它地區(qū)并不燒造青花。唐代以后的北方地區(qū),清代以前是否燒造青花,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2002年山西古陶瓷學會期間,張浦生先生談到,山西明代時可能燒造青花器物?;叵胍郧罢{查窯址時多次發(fā)現青花器物,覺得張先生的話應當重視。民間收藏愛好者中有不少人把一些器物總是歸于宋元時期,一直沒有得到考古證實,因此從考古的角度重視北方青花的燒造時間,應當是很有必要的。這次發(fā)現的青花為一碗片,灰胎,施化妝土,底釉藍白,青花灰暗(圖七)。胎色和同窯址采集到的鈞釉器中灰胎類的器物標本在胎色上較為接近(圖八),是否也為元代產品,還需在此窯址進行詳盡的調查和發(fā)掘,作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此次調查經費由林保照基金提供贊助,特致謝忱。)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