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與群獸:尼赫喀拉萬神殿

尼赫喀拉萬神殿(Nehekharan Pantheon)

????????帝國的史學(xué)家都知道,古尼赫喀拉人崇拜著許多神明,諸神的形象人獸交替。許多古墓的墻壁上或是尼赫喀拉古代莎草紙卷軸文獻中,都能找到這些神明的蛛絲馬跡。但是,很多神明的名稱和身份已然遺失,帝國學(xué)者們只能連蒙帶猜整理出一份粗略的諸神名單,除了正規(guī)學(xué)習(xí)過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尼赫喀拉人,沒人有能力對其細節(jié)進行甄別和糾正。
????????根據(jù)研究,尼赫喀拉萬神殿中有數(shù)十位次等神靈,它們力量、性質(zhì)和司掌權(quán)限都十分微小,例如代表星星、微風這類自然現(xiàn)象,或者是某種動物、行為的賜福者。古尼赫喀拉貴族經(jīng)常會宣稱某個次要神特別垂青自己,當自己踏上前往來生的道路時,為了尋求這些神明的庇佑,自己的陵墓往往大量繪制這些保護神的形象。
????????和現(xiàn)實中的埃及神一樣,尼赫喀拉的每位神明,都有著作為自己信仰中心的城邦。

已知主要神明
阿薩芙(Asaph),阿薩芙是尼赫喀拉的復(fù)仇、魔法與美麗之神,其形象是眼鏡蛇。在尼赫喀拉的傳說中,是阿薩芙說服了父神佩特拉給人類而憐憫,提供了一塊供人類居住的土地。但事實上早在數(shù)百萬年前,阿薩芙就已經(jīng)與其他神明居住在這片大陸上了。在人類逐步開始發(fā)展的時候,眾神們也逐漸化作無形的魂精,按喜好給自己塑性。




在整個尼赫喀拉王國中,阿薩芙崇拜十分流行,教團的女祭司們佩戴著精心制作的黃金面具,佩戴黑色眼鏡蛇項鏈,顯示自己對信仰的忠誠和女神的德行。在其他方面,阿薩芙還是古尼赫喀拉弓手們的守護神,他們攜帶的青銅箭頭是在阿薩芙廟宇的中心打造和祝福的,以此得到了難以置信的射擊精準度。但要說信仰氣息最濃厚的地方,莫過于著名的阿薩芙古墓城(Tomb City of Asaph)萊巴拉斯(Lybaras)。

當萊彌亞(Lahmia)的吸血鬼教團初顯端倪時,萊巴拉斯的女王卡莉達·尼弗赫(Khalida Neferher)被誣陷,并在決斗中被表妹兼吸血鬼真祖涅芙瑞塔(Neferata)擊倒,后者咬破自己的舌頭給卡莉達讓飲血,企圖讓對方也轉(zhuǎn)化為吸血鬼。面對晦暗的命運,卡莉達呼喚眾神拯救自己,阿薩芙對其施以援手凈化了卡莉達身上所有的吸血鬼污染,連同女王的余命一同帶走了。多年以后,被制成木乃伊的卡莉達作為古墓王蘇醒時,身上依舊流淌著授予她的賜福,女神也借助著卡莉達的軀體行走在大地之上。
有地方提到過,阿薩芙有自己的圣數(shù)9,而在《納迦什》三部曲中阿薩芙的信仰中心在萊彌亞,而不是萊巴拉斯,萊巴拉斯的守護神是智慧神塔赫奇。

阿薩芙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影射是埃及的蛇首神瓦吉特(Wadjet),傳說她是下埃及的守護神,信仰中心位于迪斯沃克(Desouk)。她與上埃及守護神奈赫貝特(Nekhbet)相對,上下埃及統(tǒng)一后兩尊神明與法老變得息息相關(guān),法老王冠上的蛇形標記(Uraeus)就是瓦吉特的象征。同時,瓦吉特也是孕婦的守護神和孕嬰士,當伊西絲帶著兒子荷魯斯在尼羅河三角洲避難時,瓦吉特負責保護荷魯斯免受賽特的傷害。

巴西斯(Basth),巴西斯是貓、恩典與愛情之神,其形象是高大但顯得輕盈的女性,有著黃褐色的皮膚,頭發(fā)為羽褐色,雙眼呈貓綠。有時她還會以貓頭或是壯碩黑豹的形象示人。
巴西斯的現(xiàn)實影射是埃及的貓首神芭絲特(Bastet),下埃及與法老的捍衛(wèi)者,同時也是負責與邪神阿波菲斯(Apophis)戰(zhàn)斗,保護太陽神拉的衛(wèi)士,信仰中心位于布巴斯提斯(Bubastis)。其實在早期埃及信仰中,芭絲特的形象是母獅,性情兇狠。在第二十二王朝(約公元前945-715年)時期她的形象開始產(chǎn)生變化,好勇斗狠和獅子的一面被分化為女戰(zhàn)神賽克邁特(Sekhmet),而芭絲特則變成溫和的家貓形象,成為孕婦與分娩的守護神。

狄迦夫(Djaf),狄迦夫是戰(zhàn)爭與死亡之神,他的形象是長著豺狼之首的強壯男性,有時也會以巨型豺狼的形象示人。據(jù)說狄迦夫非常易怒,并且對生者的靈魂充滿渴望,那些精通尼赫喀拉學(xué)識的人能夠?qū)Σ凰郎镒⑷胨酿嚳省T谧鳛楂I給諸神的雕像和古墓王禁衛(wèi)軍的烏沙比特(Ushabti)中,狄迦夫與鷹面天空神琺克斯(Phakth)是最為常見的形象。




狄迦夫的信仰中心在被稱為尸者宮殿(Palace of Corpses)的夸塔(Quatar),這里以巨大的尼赫喀拉眾神與群王雕像而聞名,坐落于此的黃昏宮殿(Palace of the Dusk)是專門為城邦守護神狄迦夫建造的廟宇。

狄迦夫的現(xiàn)實映射是埃及的死亡、木乃伊、防腐者、來生、陵墓與冥界之神阿努比斯(Anubis),信仰中心位于艾斯尤特(Asyut)和基諾波利斯(Cynopolis),而名字則是來自埃及第一王朝(約公元前3100-2900年)的第三位法老哲爾(Djer,按照這個習(xí)慣Djaf的D也是不發(fā)音的,可能該音譯為迦夫)。

埃及對阿努比斯的信仰素來已久,從最古老的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100-2690年)開始,埃及人便開始將豺狼和墓地聯(lián)系起來,荷爾-阿哈(Hor-Aha)、哲爾等第一王朝統(tǒng)治時期的石碑上,阿努比斯都是以完全的豺狼形象出現(xiàn)。古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686-2181年),阿努比斯崇拜到達頂峰,成為了最重要的死神,中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055-1650年)則逐漸被冥王奧西里斯取代。但是直到公元前30年,阿努比斯崇拜甚至流傳到的羅馬。

阿努比斯的工作主要有4個,首先是對木乃伊進行防腐處理,傳說奧西里斯被賽特殺死后就是由他幫助伊西絲制作奧西里斯的木乃伊;其次是負責保護陵墓的安全,傳說賽特曾想變成豹子毀壞奧西里斯的遺體,但是被阿努比斯制服,他用烙鐵給賽特烙上,接著將對方皮拔下披在身上警告那些企圖褻瀆陵墓的人,據(jù)說豹子身上的斑點就是烙鐵的印記;第三是引導(dǎo)死者進入冥界,這讓阿努比斯與希臘的神使赫爾墨斯搭上;最后是稱量死者心臟的重量,來確定對方的罪孽究竟是大到該讓被阿米特吃掉,還是順利進入冥界。

蓋赫布(Geheb),蓋赫布是力量與大地之神,其形象是高高在上的健壯粗獷男子,臉上長滿濃密的胡須,有時會化身一頭巨大的獵犬,但大多數(shù)時候其形象都和獅子有關(guān),所以蓋赫布形象的烏沙比特都是獅首。蓋赫布是古尼赫喀拉戰(zhàn)士們最崇敬的神明,戰(zhàn)斗中留下的傷口與瘡疤被視為獻給他的祭品。在戰(zhàn)前,古尼赫喀拉人會在蓋赫布祭壇上獻祭牛犢,將牲畜的血引入青銅器皿中,接著在戰(zhàn)士間傳遞飲用,祈求蓋赫布會在接下來的戰(zhàn)斗中賜予自己力量。


蓋赫布的信仰中心是悲愴神殿(Temple of Sorrow)卡·薩拜(Ka-Sabar),作為古尼赫喀拉的工業(yè)中心,制作魔法武器和鎧甲的熔爐,成為了抵御納迦什回歸的重要資源。此地的青銅軍團(Bronze Host)是獅首烏沙比特的故鄉(xiāng),它們都是黃褐色的巨人,雙眼發(fā)出閃光,臉上長著貓科動物的尖牙。由于尚武的傳統(tǒng),蓋赫布教團(Cult of Geheb)的祭祀們各個身材高大體格健壯,被認為是可怕的戰(zhàn)士??āに_拜皇宮的議事廳只有立柱沒有墻壁,為的是能讓統(tǒng)治者能縱觀整個王國,而飛揚的沙塵和砂礫則時刻著提醒他們這座城市的真正守護神。


蓋赫布影射自埃及的蛇父、大地之神蓋布(Geb),赫里奧波里斯(Heliopolis)九榮神之一,代表種植作物的沃土與埋葬死者的荒漠,引導(dǎo)農(nóng)作物生長,傳說大麥就生長自他的肋骨上,而那些邪惡之人的靈魂會在時候被其關(guān)押起來,而他的笑聲還會引發(fā)地震。在許多埃及神話中他都是以原始神王的形象出現(xiàn),與天空女神努特(Nut)一起生下了奧西里斯。
曾經(jīng)的埃及學(xué)者認為,蓋布的形象和尼羅鵝有關(guān)聯(lián),但經(jīng)過近些年的研究,這類說法可能是一種誤讀。在希臘化時代和羅馬統(tǒng)治時期,蓋布被和克羅諾斯聯(lián)系起來。

哈薩(Khsar),哈薩“無面者”是象征沙漠之風的神明,作為沙漠之神他沒有固定的人類或動物形象。當尼赫喀拉眾神與人類簽訂契約時,哈薩表現(xiàn)的十分不情愿,召喚他是非常危險的行為,降下的賜福也都是以雙刃劍的形式實現(xiàn),唯一的例外是哈薩將馬匹贈與了由沙漠部落組成的巴格(Bhagar)。也由此,哈薩的信徒大多數(shù)都是沙漠部落的人。而那些熟悉尼赫喀拉咒法的人,能召喚哈薩的沙塵暴移動尼赫喀拉的不朽戰(zhàn)士。哈薩還留下了一個名為沙丘斗篷(Cloak of the Dunes)的圣物,可以讓穿戴者化作一團旋轉(zhuǎn)的沙塵。
沙漠部落每代都會誕生一位擁有獅子般雙眼的女孩,她們能洞悉別人的靈魂,窺探他人的命運,這些女人被稱為沙的女兒(Daughter of the Sands)。沙的女兒是哈薩神的新娘,她們會以神的名義宣講,以神的名義仲裁律法,觸碰她們會招來不幸。當納迦什打破眾神之約(Covenant with the Gods)令祭祀們失去眾神賜予的力量時,沙漠部落維系了與哈薩的聯(lián)系,因為他們的契約遠早于眾神之約的簽訂。


哈薩的信仰中心在永恒之墓(The Eternal Necropolis)巴格,在遠古時代巴格人是阿拉比人的祖先,他們不斷掠奪著尼赫喀拉的商隊,直到賽特拉崛起將這些游牧民征服。自那之后,巴格接受文明的洗禮,以通往遙遠南方的唯一節(jié)點,憑借貿(mào)易變得富有和繁榮。唯一不變的是馬對巴格人重要性,作為哈薩的賜福,騎兵是巴格軍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哈薩影射自埃及的沙漠、風暴、混亂、暴力與外來者之神賽特,他是紅土地的領(lǐng)主,與統(tǒng)治黑土地的荷魯斯相對,信仰中心位于奈加代(Naqada)和阿瓦里斯(Avaris)。賽特的定位有著兩面性,一方面他是擊退阿波菲斯保護拉的護衛(wèi),另一方面則是肢解奧西里斯,傷害荷魯斯眼睛的惡神。在親緣關(guān)系上,賽特、奧西里斯,娜夫蒂斯和伊西絲互為兄弟姐妹,與兄弟一樣,賽特也迎娶了姐妹娜夫蒂斯為妻,誕下一個兒子阿努比斯。
賽特成為邪神的原因,和入侵埃及的外來統(tǒng)治者有關(guān)。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650-1550 年)喜克索斯人(Hyksos)統(tǒng)治埃及時,賽特被尊為了主神,到了第三中間期(公元前1069-664年),賽特又與庫施(Kush)、波斯等外來侵略者聯(lián)系起來,相對的荷魯斯擊敗賽特的故事在這段時間格外流行。

賽特的象征動物也和其他神不一樣,大多數(shù)埃及神都是以現(xiàn)實動物為原型,但賽特卻是一只類似麒麟、龍這種的復(fù)合生物,許多動物學(xué)家都試圖找出所謂“賽特動物(Set animal)”的真正原型。從總體來看,賽特動物整體屬犬科,類似格力犬或豺狼,尾巴僵直末端分叉,耳朵直立呈三角形或矩形底窄頂寬,鼻子伸長且向下彎曲,頭部整體像是長頸鹿。在象形文字中,賽特動物常常用來描述“痛苦、暴力、擾亂、暴風”等負面情況。

奈魯(Neru),奈魯是守護與月亮女神,太陽神佩特拉的妻子,她會迎接死者前往來生的花園,與自己的女兒們一起照料。到了夜晚,奈魯就會來到天空照看自己的孩子們,但丈夫佩特拉的妾綠月女神塞霍姆特(Sakhmet),會不斷緊隨著奈魯。有時塞霍姆特會篡奪奈魯在夜空中地位,以邪月的樣貌凝視著眾神之子與下界。在古尼赫喀拉的浮雕上,還繪有佩特拉駕駛金色戰(zhàn)車追逐自己心愛的奈魯,來引導(dǎo)晝夜循環(huán)
奈魯?shù)男叛鲋行奈粗?,崇拜奈魯?shù)慕虉F會身穿白色長袍,召喚警戒哨兵(Vigilant Sentinel)或給盟友施行保護咒。


奈魯可能并未影射某個埃及神,因為埃及的神話體系中并不存在女性月神。不過考慮到奈魯作為迎接逝者的設(shè)定以及名稱,她可能是直接取自埃及神話中的死后世界雅盧(Aaru),意為蘆葦。當逝者通過阿努比斯的審判后,他們就會前往太陽升起的最東方,那里是一處類似尼羅河三角洲的無盡蘆葦田,完美的狩獵與農(nóng)耕環(huán)境能讓生活于此的靈魂感受永生。

琺克斯(Phakth),琺克斯是天空與正義之神,形象為長著鷹頭的肌肉男性,有時也會化作擁有金色眼睛身上布滿藍色條紋的雄鷹。傳說琺克斯銳利的目光能看透死者的罪惡,古尼赫喀拉傳說當死者來到死亡大廳(Hall of the Dead)時,琺克斯會在這里稱量他的靈魂。根據(jù)靈魂中所積攢的功德,來決定死者是進入靈魂的下一階段,還是投胎重新開始。和狄迦夫一樣,琺克斯還是最常見的烏沙比特造型?,m克斯的信仰中心不明。


琺克斯影射埃及天空神荷魯斯。荷魯斯是埃及神話中最重要的神明之一,同時作為天空之神和王權(quán)之神,從前王朝(公元前 6000-3100年)晚期開始到4世紀的羅馬埃及行省時期,荷魯斯的信仰貫穿了整個埃及多神教的歷史,甚至伊西絲哺育荷魯斯的塑像可能影響了后世基督教的圣母像,信仰中心位于希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和埃德富(Edfu)。
作為象征法老的神明,荷魯斯代表著現(xiàn)世的法老即“荷魯斯的法老”,往生的法老為“奧西里斯的法老”。當前代法老駕崩后,下一任法老會以荷魯斯新化身的形式,繼續(xù)施行統(tǒng)治。荷魯斯象征動物為游隼或地中海隼。

荷魯斯最出名的故事,莫過于向賽特復(fù)仇的事跡。作為殺父仇人,伊西絲從小便教育荷魯斯保護埃及人民免受沙漠之神賽特的傷害,因此長大后荷魯斯與賽特的戰(zhàn)斗格外殘酷,前后鏖戰(zhàn)了長達80年,決斗方式也從賽船、斗毆到床上擊劍多種多樣。可以知道的是,荷魯斯的眼睛和賽特的egg在戰(zhàn)斗中致殘,智慧之神托特幫荷魯斯治好眼睛后,荷魯斯之眼成為了埃及王權(quán)的象征。
至于叔侄二人的決斗結(jié)果,有的寫明荷魯斯完全取代賽特統(tǒng)治上下埃及,有的則是賽特和荷魯斯分而治之,賽特統(tǒng)治著上埃及、貧瘠的沙漠、外國的土地或天空,而荷魯斯統(tǒng)治下埃及、尼羅河的沃土或整片大地。

佩特拉(Phakth),“萬物之父(The Father of All)”佩特拉是太陽之神,象征永恒與不朽,尼赫喀拉萬神殿與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佩特拉還是眾神中唯一一個沒有動物形態(tài)完全以人形出現(xiàn)的神明,但是他的雙眼中卻是無盡的星辰,任何凝視其中的人會立刻被逼瘋。根據(jù)傳說,佩特拉是第一個踏足中古星球的個體,他曾乘著金色戰(zhàn)車與混沌諸神大戰(zhàn),惡魔因他的神圣觸碰而退卻,最后佩特拉與眾神贏得了對混沌的戰(zhàn)役,將后來被稱為尼赫喀拉的土地變成一座青翠天堂。


佩特拉的祭祀往往熠熠生輝,因為他們的身著用金絲與金鐲做成了金色長袍,胸前佩戴著經(jīng)過拋光的金色太陽圓盤,上面銘刻著象形文字和佩特拉駕駛?cè)紵龖?zhàn)車的形象??偟每雌饋?,佩特拉祭祀有如太陽一樣閃耀,因為這是父神在展示對人類的恩寵。每當黎明時分,為了迎接佩特拉的到來,他們會將年輕奴隸推入火坑人殉,來向父神獻祭。而使用尼赫喀拉咒法的人,也能為不死生物灌入佩特拉的光芒、怒火與力量。

盡管佩特拉在尼赫喀拉各地都受到崇拜,但唯獨2個地方最受恩寵:復(fù)仇之魂要塞(Fortress of Vengeful Souls)阿斯崔(Rasetra)和諸王之城(City of Kings)喀穆里(Khemri)。
阿斯崔是古尼赫加拉王國抵御南方叢林生物的堡壘,由于地處偏遠,自第二王朝的拉喀什(Rakhash)始建起,每次尼赫喀拉諸王內(nèi)戰(zhàn)時,阿斯崔都是最后一個被統(tǒng)一的地方??绿仄赵谀孟掳⑺勾藓?,完成了對尼赫喀拉的統(tǒng)一以及第三王朝的開始,但納迦什的崛起和敗亡,令阿斯崔再度陷入內(nèi)戰(zhàn)的漩渦中。最后阿卡拉德(Alkharad)再度奪取了這座城市,其后由第六王朝的阿卡迪扎(Alcadizaar)繼承。





喀穆里則是尼赫喀拉王冠上的明珠,借助大冥河(Great Mortis River)造就的肥沃泛濫平原,東部平坦沙漠的預(yù)警和河道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喀穆里是所有尼赫喀拉古城中最古老、最巨大、最強力和最值得驕傲的宏偉城市。當賽特拉成為喀穆里國王時,他面對的是在內(nèi)戰(zhàn)中岌岌可危的尼赫喀拉文明,而當他加冕為第一位祭祀王時,眾神的廟宇得到修復(fù),大冥河的泛濫成災(zāi)沖走了疾病帶來了豐收。到了晚年之時,面對葬儀教派的無能,憤怒而痛苦的賽特拉又下令建造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成為了尼赫喀拉歷史上最偉大的紀念碑。



在平穩(wěn)時期,喀穆里是尼赫喀拉統(tǒng)治者的所在地,其他大多數(shù)城邦在不反抗其統(tǒng)治時,會定期進貢黃金、奴隸和軍隊等貢品,這讓喀穆里成為了全尼赫喀拉最強大的金融中心、貿(mào)易樞紐和軍事堡壘。在納迦什統(tǒng)治時期,七王聯(lián)軍雖然成功擊敗了他,但也令本就在納迦什統(tǒng)治下飽受蹂躪的喀穆里,慘遭兵禍。最后還是涅芙瑞塔聚齊尼赫喀拉的統(tǒng)治者們,每年集資1萬塔蘭同(1塔蘭同≈26千克),并邀請阿斯崔國王謝普雷特的后裔統(tǒng)治喀穆里。在經(jīng)過數(shù)代大維齊爾的重建和統(tǒng)治后,阿卡迪扎(Alcadizaar)成為了最后一位喀穆里以及整個尼赫喀拉的活人國王,直到與歸來的納迦什同歸于盡。
阿卡迪扎之后,隨著古墓群王的蘇醒,歸來的賽特拉重新統(tǒng)治喀穆里。



佩特拉的形象影射了埃及太陽、秩序、國王與天空之神拉(Ra),名字則是拉與造物之神卜塔(Ptah)的混合。拉是埃及神話中毋庸置疑的主神,就算是荷魯斯和阿蒙信仰占據(jù)上風時,他們也會與拉進行糅合成為Ra-Horakhty和Amun-Ra,信仰中心是赫里奧波里斯。
拉是生命的賜予者,他最常見的形態(tài)有三種,人類形態(tài)的亞圖姆(Atum)、圣甲蟲形態(tài)的凱布利(Khepri)和鷹隼形態(tài)的荷魯斯,頭頂通常會有由眼鏡蛇盤繞而成的太陽圓盤。每天拉都會乘坐兩艘太陽船航行,在日夜交替時拉會死去乘坐夜之船進入冥界,此時會有12位神明在12個小時中護衛(wèi)拉,因為混沌之蛇阿波菲斯每晚都會試著吞噬或影響太陽船的航行。在回到東方后拉會重生乘坐白天之船升起太陽。

拉的信仰起源于第二王朝(約公元前2890-2686年),在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613-2494年)法老成為拉在地上的象征,第五王朝(約公元前2500-2300年)正式成為國神,并為其大興土木建造各種金字塔、方尖碑和太陽神廟。到了中王朝時期,拉開始與阿蒙、奧西里斯等主要神明聯(lián)系起來,而在新王朝對拉的崇拜更為復(fù)雜和隆重。最后隨著科普特的興起,拉的崇拜隨著多神教衰落一同消亡。

昆·阿法(Qu'aph),昆·阿法是狡猾與蛇類之神,尤為象征眼鏡王蛇,他的人類形態(tài)是個戴頭巾的男子,動物形態(tài)則是眼鏡王蛇。這是因為還在人類尚未踏足之時,他捕獲了一只喀穆里眼鏡蛇(Khemrian Cobra),這種蛇是后來古墓騎士蛇形構(gòu)造物的原型。有時,昆·阿法會埋在沙漠之下,待到時機成熟時用矛尖大小的毒牙死死咬住其他小蛇的喉嚨。昆·阿法的信仰中心和現(xiàn)實原型都不明。

塞霍姆特(Sakhmet),塞霍姆特是象征綠月莫爾斯里布(Morrslieb)的尼赫喀拉神明,她是佩特拉的侍妾,充滿嫉妒心與惡意,嫉妒著佩特拉對人類和奈魯?shù)膼?。人們對塞霍姆特充滿恐懼,因為她會與魔法、黑暗儀式和邪惡生物聯(lián)系在一起,時刻準備對人類降下災(zāi)難。在尼赫喀拉傳說中,每當奈魯在夜空照看自己的孩子時,塞霍姆特便會緊隨其后冷眼注視著眾神之子們。只要一有機會,塞霍姆特便會篡奪奈魯在天空中的位置,令整片大地為止恐懼和顫抖,因為邪惡會從黑暗與地底升起,殘害人類。


塞霍姆特影射自埃及的戰(zhàn)爭、治愈和復(fù)仇女神賽克邁特(Sekhmet),以母獅形象出現(xiàn),信仰中心為利安托波利斯(Leontopolis)和孟菲斯(Memphis)。賽克邁特與芭絲特、哈索爾(Hathor)共同組成了拉之眼(?Eye of Ra),芭絲特、哈索爾等女神象征著拉溫和的一面,而賽克邁特則代表拉的復(fù)仇。
根據(jù)《天牛之書(Book of the Heavenly Cow)》的記載,人類企圖終結(jié)拉的統(tǒng)治,盛怒下拉派出賽克邁特去摧毀反對自己的凡人。但嗜血的賽克邁特進行了無差別殺戮,幾乎所有人類都被她屠戮殆盡。為了中止暴行,拉將用紅赭石或赤鐵礦染色的啤酒倒入河中,誤以為就是血的賽克邁特豪飲起來,酩酊大醉后恢復(fù)平靜回到拉的身邊。

索科奇(Sokth),索科奇是狡詐與毒藥之神,刺客與竊賊的守護神,象征動物是蝎子。盡管索科奇代表了整個蝎子種群,但要說他真正的子嗣莫過于黑爪沙漠蝎,這些危險的生物喜歡躲在活人中間,再用可怕的毒刺折磨他們。被尼赫喀拉蝎蜇的人會在沉默中死去,因為蝎毒會身體僵直如巖石,在緩慢向心臟流動時受害者無法發(fā)出任何聲音。
古尼赫喀拉人相信,蝎子不會傷害兇殘的索科奇信徒,所以指控謀殺的罪犯會先被推入蝎子坑接受審判。那些沒有被蝎子蜇死的人,會被視為得到了索科奇的垂青,所犯罪行得到實錘,把罪犯從蝎子坑拉出來再丟入蛇坑處決。至于那些被蝎子蜇死的不幸者,雖然死的痛苦,起碼某種意義上還是無辜的。




雖然索科奇庇佑盜賊,但唯獨禁止盜墓行為,他的黑蝎軍團會保護尼赫喀拉的皇家陵寢。在古墓王時代,這些黑蝎的尸體依舊以沙漠中的不死昆蟲或其他邪惡的形式留了下來,形成與古墓大軍共同作戰(zhàn)的古墓蟲群(Tomb Swarms)


和哈薩一樣,索科奇邪惡的部分可能也是取自賽特的形象,但蝎子的部分則取自蝎子女神塞爾凱特(Serket),她沒有一個固定的信仰中心。塞爾凱特掌管的領(lǐng)域十分特別,寬泛來說象征蝎子,但實際上她代表的是“治愈蝎子的蜇傷”,埃及語中Serket的意思“收緊喉嚨/使喉嚨呼吸”,就和蝎子這蜇咬后的癥狀和治愈方法不謀而合。她的形象在早期是一位頭頂蝎子的女人,但晚期卻變成了人頭蝎身的神。
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神靈,塞爾凱特也是保護夜之船的護衛(wèi)之一,她的信仰大多數(shù)集中在第零王朝(公元前3200年-3000年),傳說中早于第一王朝首位法老那爾邁(Narmer)統(tǒng)一上下埃及的蝎子王(Scorpion King)蝎子二世,他的名字可能就取自塞爾凱特。

塔赫奇(Tahoth),“眾神學(xué)者(Scholar of the Gods)”塔赫奇是知識與智慧之神,他的形象是苗條但強壯,長有朱鷺腦袋的男性,有時會以銀色羽毛的朱鷺形象出現(xiàn)。據(jù)說正是塔赫奇教會古尼赫喀拉人如何建造石質(zhì)建筑以及正確布局廟宇,天體學(xué)家們還相信彗星是塔赫奇發(fā)出神秘學(xué)識的預(yù)兆和謎語。
在《納迦什》三部曲中,塔赫奇的信仰中心是萊巴拉斯。

塔赫奇影射了埃及的月亮、文字、科學(xué)、魔法、藝術(shù)與s審判之神托特(Thoth),他的象征動物是朱鷺或狒狒,信仰中心位于赫爾摩波利斯(Hermopolis)。在埃及神話中,托特大多數(shù)時間并不是主角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拉的太陽船上托特是站在太陽船兩端的神明之一,而諸神之間的糾紛,很多時候也是由托特進行裁決和調(diào)解。
在神秘學(xué)領(lǐng)域中,托特留下了一本由他親手撰寫的魔法書《托特之書(Book of Thoth)》,傳說這本書記載了“埃及人所有的智慧”,深受赫爾墨斯學(xué)派的追捧。而這本書也曾出現(xiàn)在埃及古代短篇小說《賽特那一世(Setne I)》中,小說中的《托特之書》記載有兩道咒語,一道能讓讀者聽懂動物的語言,另一道能讓讀者感知到神靈。埃及王子內(nèi)弗爾卡塔(Neferkaptah)從蛇看守的盒子中得到了這本書,但托特為了懲罰他的偷盜,令其姐妹妻和兒子落水而死,萬念俱灰的他自殺并留下遺言要求《托特之書》作為自己的陪葬品。
數(shù)代人之后,賽特那王子不顧內(nèi)弗爾卡塔的反對,從他的墓中盜走了《托特之書》。之后賽特那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蠱惑他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并在法老面前自我羞辱,回過神來之際才明白是內(nèi)弗爾卡塔締造出的幻覺。由于害怕進一步的報復(fù),賽特那將書放回了陵墓,還將意外發(fā)現(xiàn)的內(nèi)弗爾卡塔妻兒尸骨合葬,永遠封閉了通往墓室的道路。

烏拉提普(Ualatp/Ualatep),烏拉提普是食腐之神,形象是骨瘦如柴、駝背的禿鷹頭人,有時會直接以巨禿鷹(Giant Vultures)的形象出現(xiàn),這種動物在尼赫喀拉已經(jīng)滅絕,但阿拉比馬泰克城(Martek)周邊的群山中,還零星生活著一些。根據(jù)傳說,尼赫喀拉的黑色巨禿鷹是烏拉提普的圣獸與代理人,它們會將犧牲戰(zhàn)士的靈魂帶往天空,與惡魔們展開永不止息的戰(zhàn)斗。
因此葬儀教派會將禿鷹的尸體作為陪葬品與墓主人一同下葬,第一位將巨禿鷹應(yīng)用在戰(zhàn)爭中的國王尼赫夫一世(Nekhef I),在自己的金字塔中埋葬了數(shù)千只巨禿鷹的尸體。如今這些巨禿鷹被葬儀教派喚醒,作為腐尸禿鷹為古墓王而戰(zhàn)。


烏拉提普的信仰中心是“恐懼之港(Fleetport of Terror)”贊迪里(Zandri),此地是整個尼赫喀拉最偉大的港口,牢牢掌控著大冥河三角洲地區(qū)。阿梅內(nèi)赫特“偉大者”(Amenemhetum the Great)統(tǒng)治期間,他建立了一支龐大的戰(zhàn)斗艦隊,馳騁于舊世界的海洋上,以禿鷹之神烏拉提普名義征服了許多海上領(lǐng)土。

烏拉提普影射了埃及的上埃及守護神奈赫貝特(Nekhbet),她的形象也是禿鷹但似乎不具人形,在上下埃及剛剛統(tǒng)一時,同下埃及守護神瓦吉特共同成為了兩大守護神,被譽為“兩位女士(nbtj)”,信仰中心位于建有埃及最早神廟之一的尼可布(Nekheb)。關(guān)于奈赫貝特的具體事跡并沒有留下太多,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在壁畫中,在皇室形象的上方張開雙翼,抓著象征永恒的圓環(huán)。

烏西里安(Usirian),烏西里安是冥界之神,葬儀教派的信仰根基。沒有人會描繪他的面貌,因為這是褻瀆冥界之神的行為,只有葬儀教派會不斷援引他的大名。烏西里安負責引導(dǎo)所有死者,特別是祭祀王的靈魂,在通往彼岸的旅途中對逝者進行審判。


德行功勛之人將被允許進入黃金天堂,而一般的則放逐到無邊荒野永遠受苦,至少在巫妖祭祀令他們還陽前是如此,其余的則會轉(zhuǎn)生。出身貴族者則有一項極為優(yōu)厚的待遇,他們能夠和冥神談判達成協(xié)議,減少自己受苦的時間。而那些令冥神感到不悅的人,除了被直接處死的,會禁止下一世進入黃金天堂的資格,或是被丟進冥府的最底層,被凱布拉甲蟲(Khepra Beetles)不斷啃食自己不朽的身軀。因此凱布拉甲蟲也被視為烏西里安的代理人,借助它們的眼睛,冥神會知曉所有人的罪過。
烏西里安在冥界的仆人名為霍雷克斯(Horex),這是一群貓頭鷹首的戰(zhàn)士,負責保衛(wèi)靈魂國度。而冥神神廟的兩側(cè),,則屹立著令人生畏的高大黑曜石雕像。烏西里安的信仰中心未知,但游戲里作為葬儀教派首領(lǐng)的大祭司卡特普,專屬神居然是蓋赫布而不是烏西里安。
不過有意思的是,烏西里安可能是唯一一個流傳到西格瑪時代的尼赫喀拉神,雖然早在終焉之時他便被納迦什吞噬。在永恒之城阿茲爾海姆(Azyrheim),有一群看守自由行會(Freeguild)戰(zhàn)士陵墓的騎士團叫做烏西里安騎士團(Knights of Usirian)。


烏西里安無論是名字還是設(shè)定是,都很明顯來自埃及的生育、農(nóng)業(yè)和冥界之神奧西里斯(Osiris),信仰中心位于阿拜多斯(Abydos)和布西里斯(Busiris)。奧西里斯最經(jīng)典的形象,是一個綠皮膚的法老,雙腳被木乃伊式的亞麻布裹住,佩戴阿特夫王冠(Atef),手持鉤杖與連枷(Crook and flail)。
在古王朝時期之前,法老是拉的兒子,死后會加入拉的行列。而在第五王朝中期(約公元前25世紀)奧西里斯崇拜崛起后,法老們開始將來生與奧西里斯之死聯(lián)系起來,渴望參照冥神的復(fù)活,來獲得永生。
作為第一個與木乃伊有關(guān)的形象,賽特對奧西里斯下的殺手可謂非常殘忍。賽特因為各種各樣的動機,接著包括“大棒”在內(nèi)將其肢解碎尸,數(shù)量從26到42(象征埃及王國的42個?。┎坏?。伊西絲游走于各方收集奧西里斯的尸塊,并在包括阿努比斯等其他神祇的幫助下將奧西里斯復(fù)活。但奧西里斯還陽的時間很短,再讓伊西絲懷上荷魯斯后,他便前往冥界“杜阿特”(Duat)統(tǒng)治這個遙遠的國度。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us)描述奧西里斯的“大棒”被魚吃掉了,去解釋埃及人不吃魚,但其實埃及的漁業(yè)還是挺發(fā)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