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閱讀穩(wěn)定高分的關鍵:泛讀與通讀
在做托福閱讀時,許多人認為對文章理解造成影響的只是單詞和語法,于是簡單粗暴地認為,把單詞背熟了,把語法學好了,文章自然能準確理解了。
但實際上,那只是最底層的兩個因素。
其實影響文章理解力的關鍵因素還有兩個:
1. 你的學科背景知識

我曾在咖啡廳里一天讀完金庸先生的《俠客行》,晨始讀,讀罷已夜幕四合,一口讀完,氣沖霄漢,后來一查,36萬字!
其實這也沒什么自豪的,在讀武俠小說時,大部分人都可保持很高的閱讀速度去通順理解。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中總結過,武俠小說的本質(zhì)就是報恩仇,平不平,隱忍修煉,行俠仗義。
說白了就是你惹我就弄死你,我現(xiàn)在弄不死你我練好武功再出來弄死你,內(nèi)容通俗,感情直白,在馬路上怒氣沖沖與人口角的大媽讀之也可秒懂。
但同樣是讀中文,我在讀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阿萊夫》時,卻如闖入博氏著名的鏡子迷宮,不知所往,閱讀速度降為龜速,句子理解起來也是云山霧罩。

當然,在閱讀這么一篇討論復雜深邃的哲學問題的小說時,影響理解的難道還只是認不認識呈現(xiàn)在外的漢字嗎,是能不能找到句子的主謂賓嗎?
對于托福閱讀學術文章來說,雖然不存在晦澀的典故、明喻、暗喻,但是其中牽涉的許多背景知識和概念認知也是影響理解的關鍵 。
如,文科生很少有人還記得什么是 the primary producer,理科生幾乎沒人知道日耳曼文化和希臘文化哪個更牛逼,如果有背景知識的話,則自然可理解順暢清晰,題目便迎刃而解,如若不知,讀到的都是一堆陌生的概念,閱讀肯定費力費時,讀完依然一頭霧水。
所以其實很多同學托福閱讀讀不懂,不是文本語言層面出了問題,而是一些學術概念認知層面遇到了問題,導致考試發(fā)揮極不穩(wěn)定,成績起伏較大。
2. 你對文章文筆的熟練度
文筆,也就是作者的寫作方式,除遣詞造句外,還包括邏輯承接,論述結構。
文筆對文章的理解影響甚大,比如閱讀速度。
文字本身有速度的,有快有慢。
快的如古龍,事因人起,身為意動,字里行間,鉤前搭后,煞是緊湊,宛如他筆下阿飛的快劍。
慢的如周作人,夜下的青燈,烏篷船頂?shù)挠?,娓娓道來,阡陌的時光在他筆下慢得像粥,像蜜。
和充滿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文學作品不同,托福閱讀是學術文章,閱讀學術文章目的是使讀者通過閱讀能夠更加理性直觀地去認知世界。
故學術文章的文筆一般固定:結構與時態(tài)單一,邏輯連貫嚴謹,節(jié)奏四平八穩(wěn),讀來沒有情緒上的跌宕。
但是這種學術的語匯和日常的語匯相距甚遠,故學習者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訓練適應。
而我們做閱讀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熟悉這種學術文本的語匯,以便在其中鍛煉自己冷靜地觀察、客觀地分析、清醒地判斷的能力。
我時常借著咖啡的沖勁兒,拿一本嚴肅的書籍啃,可能是弗洛伊德,可能是卡爾馬克思,頭一個小時讀起來艱深晦澀,但到第二三個小時便能漸漸通融,讀得愈來愈快,理愈來愈明。
學術類的說理文章,不像文學的山峰卡夫卡,不像宗教秘寶金剛經(jīng),只要克服一開始感到的論述方式的不適,就能很快地熟悉作者的文筆,找到閱讀的節(jié)奏,讀出流暢感。
古人常說“勤研”“苦讀”大概就是指此。想把費勁的文章讀通,使自己適應不熟悉的論述方式,過程不好受,需要忍耐,不過要時刻明白,正因如此,我們的知識結構才會有新的磚瓦,思維方式才會有新的道路,才能開啟新智能的大門,避免成為功能性文盲。
功能性文盲”的概念:有的人不愿意接受新東西,閱讀、聆聽的目的,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沒錯,那些與自身想法相悖的知識,他們像“文盲”一樣視而不見。?
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
基于以上兩個關鍵,我們平時在做閱讀訓練時要注意做好泛讀和通讀的訓練。
泛讀不用多言:我們只要更均衡廣泛地去讀各個學科的文章,便能更全面地掌握各類背景知識。
通讀訓練則包括通過精讀+重讀的方式,一篇一篇地將文章讀通讀順,便會慢慢覺得作者的筆法、見地、思態(tài)都是合式的,于是才能對1這類文章能字字領略,句句理會。
正因為與作者在行文思路上的熟悉感,所以考試才能游刃有余。

托馬斯阿奎納說“事物是在認知者的認知模式中被認知的”。
只懂中文,世界文明的另一半便是對其是黑暗的,只讀通俗讀物,人類智慧的大門對其便是緊閉的。
閱讀的訓練,其實就是認知模式的訓練。
對于任何模式而言,最關鍵的掌握手段便是重復。
正如電影《阿凡達》里,被派遣去潘多拉星球的主人公在學習外星語時如是說:
The language is a pain,but I figure it’s like field of striping a weapon,repetition,repe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