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尼斯,探尋維瓦爾第的蹤跡4——補遺

寫東西這種事情,真的要一鼓作氣,否則就會發(fā)懶。
但是探訪維瓦爾第蹤跡這種對我精神上那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不好好記錄下來呢。?
維瓦爾第的一生,隨著他離開威尼斯后,也走向了終點。很多音樂家都是魂斷維也納。 維瓦爾第生命最后時期的遺跡以及安葬他紀念逝世的地方也只能再次去維也納的時候一探究竟了。?
這邊主要補充一點我在威尼斯看到的和維瓦爾第有關場所和地點。

這個叫Ospedale dei?Mendicanti(乞討者收容所)的地方,中世紀是用于收容和治療麻風病人l以及流浪老人的場所,最早在lazaro島上,后來因為離主島有點遠,冬天暴風雨來臨特別不方便,因此把該場所遷到了主島,并建了教堂。16,17世紀也成為音樂家教收容所內(nèi)孤兒演奏樂器,唱歌,排練作品的地方。 現(xiàn)為威尼斯公立醫(yī)院的一部分,公立醫(yī)院閑雜人等不可以進去,但是教堂還是可以供人做彌撒,參觀的。我只是在外面拍攝了一下而已。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的父親喬瓦尼·巴蒂斯塔·維瓦爾第曾經(jīng)在這個收容所做小提琴老師。 年輕的維瓦爾第也短暫的做過這個收容所樂團的小提琴手。?

其實我拍攝的這座教堂不是Ospedale dei?Mendicanti,而是也屬于威尼斯醫(yī)院的旁邊的一個教堂。一般來說,游客不能入內(nèi)參觀,因為是醫(yī)院的一部分。?
現(xiàn)在這整一片區(qū)域都是威尼斯公立醫(yī)院的, 閑雜人等不能入內(nèi),我只能拍到了旁邊的救護艇。

也有可能是我功課做的不夠,我并沒有注意到這座教堂本體,以下是網(wǎng)上的圖,可以肯定的是,教堂就在這個區(qū)域,但在醫(yī)院內(nèi)部確實不方便進去,不過應該可以從運河對面看到教堂的景象。

————————————————————————————————

Ospedale dei Derelitti 流浪者收容所, 現(xiàn)在叫Santa Maria dei Derelitti 為一座教堂。
維瓦爾第有不少小型室內(nèi)樂作品,私人音樂會,在這里舉行。巴洛克時期的威尼斯,很多修道院,孤兒院,收容所都有水準極高的樂團。
北上的波爾波拉在威尼斯期間也曾擔任流浪者收容所的音樂指導


盡管現(xiàn)在人們提到這座教堂,并不會再想到維瓦爾第了。
——————————————————————————————————————
Teatro Malibran 馬里布蘭劇院
這座劇院有著悠久的歷史!維瓦爾第出生那年1678年建成!?
從1709 年至 1712 年間。在其黃金時期,很多作曲家活躍在這個劇院,如卡洛·弗朗切斯科·波拉羅洛 (Carlo Francesco Pollarolo)、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 (?Alessandro Scarlatti),安東尼奧·卡爾達拉(Antonio Caldara), 安東尼奧·洛蒂(Antonio Lotti), 甚至亨德爾 (Georg Friedrich Handel?)在威尼斯的短暫停留期間都留下了他的姓名。(1709年Agrippina首演),包括后來北上踢館的波爾波拉,芬奇, 賈科梅利,哈塞,喬梅里,以及法里內(nèi)利的哥哥布羅斯基
但維瓦爾第生前并沒有記載他在這座劇院公演過任何歌劇的記載。他生前在威尼斯主要基本上都是在天使歌劇院上演的。?
這座歌劇院是在馬可波羅的故居上建立起來的,現(xiàn)在很多人參觀這里,基本上都是沖著馬可波羅的大名去的。雖然后來一場大火把馬可波羅故居焚毀,這座劇院是之后才建立的。?
當時我正好奇馬可波羅的故居在哪里的時候,這個馬里布蘭劇院后門墻上就赫然寫著:馬可波羅故居,還有導游帶著很多游客在這邊講解。
不過雖然維瓦爾第生前和這座劇院并沒有多大關系,但是這座劇院現(xiàn)在主要是作為鳳凰劇院的副劇院,大部分巴洛克劇目,包括維瓦爾第的作品會在這座劇院上演。比如今年2023年9.10月,馬里布蘭劇院依然會上演維瓦爾第目前為止最熱門的歌劇,?憤怒的奧蘭多 Orlando Furioso(指揮Diego Fasolis, 威尼斯鳳凰劇院交響樂團),2024年還會上演Bajazet和維瓦爾第的其他作品。

劇院離里亞爾托橋不遠


過道,威尼斯主島的小巷到處都是這種過道

后門的墻上赫然寫著:馬可波羅故居
維瓦爾第作為地道的老威尼斯,一定也是聽了遙遠的中國的美好傳說,他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國的康雍乾盛世。而且當時中國和歐洲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各種絲綢,瓷器,繪畫藝術品進入歐洲,當時的歐洲人對中國和遙遠東方的想象依然是富庶發(fā)達,遍地黃金的文明古國。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維瓦爾第也寫了一部背景的在中國的傳奇歌?。篢euzzone (很符合歐洲對中國的離譜想象)。他應該也是以遙遠中國題材寫歌劇的第一人吧!



——————————————————————————————
Chiesa di San Vidal 圣維達大教堂
這個教堂在學院橋旁邊,最早于1084年修建,后于12世紀末和十七世紀末(維瓦爾第的那個時代)重建過。該教堂因禮拜而關閉,多年來一直是天主教意大利藝術家聯(lián)盟的所在地[2],其圣器收藏室被用作現(xiàn)代和當代藝術作品的展覽空間。后來它被用作古典和巴洛克音樂音樂會的場所。
教堂主祭壇兩側(cè)是安東尼奧·蓋(Antonio Gai)創(chuàng)作的兩座雕像,分別代表力量(La Fortezza)和忠貞(La Fede)。尤其是那座面紗遮住的雕像非常的引人注目。充分顯示了意大利雕塑的精湛技藝。
這座教堂旁邊就是著名的意大利八大院之一——威尼斯 音樂學院。教堂每晚會演奏維瓦爾第的作品。不僅演奏四季,也會演奏維瓦爾第其他小提琴協(xié)奏曲。 演出樂團水平相當不錯。
威尼斯一共有三處為游客演奏音樂會的場所,一處是維瓦爾第曾經(jīng)工作過的皮耶塔修道院基礎上建立的皮耶塔圣母憐子堂,每天基本上都是演奏維瓦爾第的四季和一些其他巴洛克作品,一處是里亞爾托橋旁邊商業(yè)街的campo san salvador,演奏者都會穿著巴洛克時期的服飾演奏,曲目依舊是四季,以及歌劇詠嘆調(diào)。但讓我頗有微詞的是,打著巴洛克詠嘆調(diào)的幌子,穿著巴洛克的服飾,但唱的都是莫扎特,羅西尼,多尼采蒂,威爾第甚至普契尼的詠嘆調(diào),不太喜歡這種標題黨。這也說明意大利的歌劇主流審美還是在古典以后,巴洛克歌劇對意大利歌劇愛好者來說還是很小眾的。
感覺最專業(yè),也最“不游客感”的還是維達教堂里的演出。我特意跳了不是四季曲目的那一天。確實有驚喜,這個叫Interpreti Veneziani的樂團會演奏維瓦爾第的各種協(xié)奏曲,而且曲目經(jīng)常變化,不僅僅是演奏四季。
我是7月31日聽的,曲目有我沒聽過的RV189 -小提琴協(xié)奏曲 獻給奧地利國王查理六世RV443, 以及Op8的第五組海上風暴,Op10的第三組金翅雀,以及助演嘉賓亨德爾和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變奏曲實在是太炫技了,為了炫技而炫技我不太喜歡)
非常好聽,他們的首席是每首曲目會換人的,本著鍛煉新人的目的,挺有意思的。
首席小提琴Nicola Granillo技藝相當精湛。
我去聽的是這場:

教堂門口人門排隊買音樂會門票


教堂內(nèi)部,陳列了很多17,18以及19世紀的樂器

這座主祭壇旁邊的雕像震驚到我了!(照片感覺被自動銳化了,遠不及當時看到的細膩)

——————————————————————————————————
在這個教堂走路過去三分鐘左右,有一座教堂Chiesa di San Maurizio 改建的音樂博物館。展示了更多的樂器,以及維瓦爾第的生平。由于我去的太晚,沒辦法很好的細細欣賞。只能拍了幾張照片,走馬觀花了。
不過離開之前,我買了一本由Emanuela Fontana寫的維瓦爾第傳記,很厚一本。只有意大利語。好在價格不貴才20歐元,買回來留作紀念了。@卡蘭瓦橋 姐妹找到了英語和意大利語的電子版,這樣我看起來會更加便捷。等我寫完這些,我就來慢慢看維瓦爾第的傳記了。等看完再來寫書評










這琴好奇怪??!有點像古希臘里拉琴。一看居然是二十世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