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式三代MBT辨析指南與發(fā)展史(總論篇)
聲明
1.本文辨析部分資料來源于中文與外文資料,外文網(wǎng)站來源復(fù)雜將不一一列出,其余參考資料見文末。
2.歡迎就文章內(nèi)容進行合理討論,但請勿謾罵或人身攻擊,吹一貶一請自覺離開,感謝您的配合。
3.封面和頭圖為本人架空建模,非現(xiàn)實車輛。
4.文章僅做科普用。
1.1 前言
大體上說,蘇式三代MBT總共有三大系列,即T-64系列,T-72/90系列,T-80系列(T-72和T-90系列歸為同一系列的原因會在下文提及)。我們平時總是直接談?wù)揟-64,T-72和T-80,代指的即是這三大系列。但這種說法是不準(zhǔn)確的,T-64,T-72/90,T-80這三大系列,各自都有著至少十多種子型號,彼此從外觀到性能都有著較大差距。如同豹2A4與豹2A7不可同日而語一樣,以系列名稱直接稱呼T-64,T-72/90,T-80一樣是不合適的。且這些系列中大都有以系列名本名相稱的型號,因而在后文中,不加系列的,均指的是具體子型號而非一整個系列。
本文中所述蘇式三代MBT辨析即指T-64系列,T-72/90,T-80系列這三個系列的辨析,且僅包含蘇聯(lián)與蘇聯(lián)加盟國在蘇聯(lián)解體后生產(chǎn)的型號,但會涉及一些國外易混型號。文中所提及辨析方法會有一些例外,會注明在括號內(nèi),該部分內(nèi)容請參見“例外與易混型號”章節(jié)。
1.2 總體辨析
蘇式三代MBT有著三線并行的特色,但由于其誕生的一些巧合與政治原因,這三個系列之間有著共通的特點。即尺寸相近的車體,統(tǒng)一采用68度大傾角首上,首上迎彈,近圓形的炮塔中置,動力艙后置,轉(zhuǎn)盤式自動裝彈機位于炮塔正下部,三人成員組等。由于這些共有的特點,導(dǎo)致這三個系列之間的區(qū)分較為困難。本部分先以較為粗淺的方式對這三個大系列之間進行一些區(qū)分。
1.3 負重輪
從大體上說,這三個系列外觀上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行走機構(gòu)的不同,更直觀一些就是負重輪的不同。其中,T-64系列采用沿用自舊蘇聯(lián)重型坦克的小直徑鋼負重輪,負重輪一共6對,負重輪之間間距相等,如圖1所示。
T-72系列采用大直徑的鋼負重輪,負重輪一共6對(羅馬尼亞TR-125主戰(zhàn)坦克除外),負重輪之間間距相等,如圖2所示。
T-80系列采用中等直徑負重輪(219工程sp1,478DU工程為例外),負重輪一共6對(640工程 Mod.1999為例外),負重輪之間間距不相等,其中每兩對為一組,組內(nèi)間距較小而組外間距較大,如圖3所示。



在后文的照片中,讀者也可以驗證這一點。
1.4 引擎蓋(動力艙部分)
僅僅使用引擎蓋或動力艙部分的特點對蘇式三代MBT進行辨析并不是一種可靠的方法,因為該方法本質(zhì)是依賴64系5TD/6TD系列柴油機,72/90系V系列柴油機,和80系GTD系列燃氣輪機的不同導(dǎo)致使用該動力的車型在動力艙部分的特征不同而進行判斷的(如圖4,5,6)。這種方法對于大部分蘇聯(lián)和俄羅斯的量產(chǎn)型號都能進行較好的分辨,但在蘇式三代MBT不斷發(fā)展遍地開花的過程中,更換動力系統(tǒng)也成了常見的事。使用5TD/6TD系動力的T-72,使用燃氣輪機的T-64,使用柴油機的T-80,都曾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1.4.1 T-64系列的引擎蓋(動力艙)
對于一般的T-64,T-64R,T-64A,T-64B來說,其引擎蓋不對稱,頂部格柵右側(cè)面積遠大于左側(cè)(其中只有T-64左側(cè)的格柵底部和右側(cè)齊平,剩余型號均長一倍),且引擎蓋左側(cè)有一塊豎置的橡膠板立起,排氣管位于車體后方,為長條狀且偏右(如圖7,8,9)。



1.4.2 T-72系列的引擎蓋(動力艙)
大部分T-72/90系列的引擎蓋主體對稱,后部為兩塊對稱布置的格柵,前部為一塊帶有豎紋的對稱蓋板(如圖10,11)。排氣管位于車體左側(cè)側(cè)面,是非常明顯的識別特征。可以通過觀察排氣管的形狀區(qū)分是否是使用V-92系列引擎的子型號。但由于烏克蘭有大量換裝5TD/6TD系列的改進型,因此單看引擎蓋區(qū)分72/90系列不甚理想。
此外,T-72系列由于引擎艙的加長,其車體尾部較64和80更加傾斜(如圖12)。



1.4.3 T-80系列(非T-80UD系)引擎蓋(動力艙)
采用燃氣輪機的T-80系列主戰(zhàn)坦克,其引擎蓋前端,通風(fēng)管下部位置為格柵,而后部則有一整塊蓋板,蓋板上有不規(guī)則的凸起,其排氣管位于車體后部,長方形,但比T-64系列的要窄,且位于車體正中(如圖13,14)。


1.4.4 T-80UD系列的引擎蓋(動力艙)
T-80UD系采用6TD引擎,不適用上述T-80系列的識別方法,其引擎蓋與T-64的相像,但格柵尺寸更大,排氣裝置也與T-64類似,位于車體后部,為長條狀,橫向尺寸較大且偏右(如圖15,16,17)。



1.5 通氣管
通氣管主要是用于泅渡時為引擎進氣。但大部分T-64系列,T-72/90系列,T-80系列所使用的通氣管形狀都不大相同,因此可以用來作為區(qū)分依據(jù)之一。
1.5.1 T-64系列使用的通氣管
T-64系列所使用的是直徑較細的通氣管,且通氣管右端又一段更細的彎曲頭部,但要注意一些T-64B安裝有兩根通氣管,后部的頭部有彎曲,前部的則沒有(如圖18)。

1.5.2 T-72系列使用的通氣管
T-72/90系列使用圓筒通氣管,但比T-64的細且短。安裝位置上,除T-72與早期T-72A位于炮塔左后部外,其余均位于炮塔正后部居中。且T-72/90系列的通氣管位于儲物箱之后(如圖19,20)。


?1.5.3 T-80系列使用的通氣管
T-80系列則較為復(fù)雜,需要分成三個部分。
(1)T-80,T-80B使用的通氣管為圓筒通氣管,但該通氣管比T-64系列的更粗更長(如圖21,22)。


(2)T-80U及其衍生系列(不含T-80UD及其衍生),T-80BVM使用的通氣管極其粗壯,且左端有彎曲頭部。通氣管前部有極具辨識度的進氣量提升裝置,形似戰(zhàn)艦煙囪(如圖23,24)。但有時T-80U會不攜帶通氣管,僅保留形似煙囪的裝置。


(3)T-80UD使用的通氣管,與T-64使用的基本相同,可能是和T-64都出身哈爾科夫的緣故(如圖25)。

1.6 紅外大燈
對于有紅外大燈的型號來說,紅外大燈的位置也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區(qū)分。其中,T-64系列全系紅外大燈位于炮塔左側(cè);T-80紅外大燈位于炮塔左側(cè),但T-80B,T-80U,T-80UD等之后的型號紅外大燈均位于炮塔右側(cè):T-72系列中,僅有1975年之前的T-72,以及172M工程的原型車紅外大燈位于炮塔左側(cè),此外的T-72,T-72A,T-72M,T-72M1,T-72B等型號紅外大燈均位于炮塔右側(cè)(如圖26,27,28,29,30,31)。






未完待續(xù)
本篇參考資料:
1.《Основной Боевой Танк Т-64》
2.《Обозрение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й Техники (1905-1995)》-А. В. Карпенко
3.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Бронированные Машины.ХХ век(Том 3.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Бронированные Машины.1946-1965 г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