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半佛,羅蘭朵女士等
時不時會在一些視頻的評論區(qū)里看到半佛的擁護者,我是很不喜歡這個up的,他早期最開始的三五期視頻還湊合,有點兒東西,后來的東西基本上就是只有一個內(nèi)容:共振受害者情緒來賺流量。 共振受害者情緒的還有一個典型就是羅蘭多女士,看一下覺得還挺逗的,多看幾集就覺得悲哀,看看現(xiàn)在的人心都是什么構(gòu)成的? 憤怒和悲哀,那些在評論區(qū)和彈幕里,說著多看點兒半佛,捂緊自己的腰包的人,是如此的憤怒和焦慮。何必呢? 消費主義的本質(zhì)是什么?它讓你只記得你的腰包,仿佛你只有腰包似的,那么不管你是癟癟的腰包,還是鼓鼓的腰包,你都是被消費主義洗腦的,反過來,所謂反消費主義者,尤其是半佛這種,只是另一種消費主義罷了,甚至,比消費主義還可怕,它在努力的讓人們相信,自己只是一個可憐的,干巴巴的受害者,因此,看到不知道捂緊腰包的人甚至要憤憤不平的啐上兩口~呸!呸呸呸! 現(xiàn)如今,似乎,除了沙雕,就是受害者,就沒點兒別的了嗎? 我為什么會喜歡豆豆和喜豆田呢?因為這兩個人是正常人,在我小時候,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多數(shù)人就是這樣生活的,而且他們記錄的生活,里面的人和事兒,也都很正常。 在日常生活里,我也70-80%是豆豆%10-20%是喜豆田,這不是生活嗎? 有人說,怎么看豆豆這么開心,覺得納悶兒,沒什么可納悶兒的,生活本該如此,不這樣,才應該納悶兒~ 有人說,看多了新聞總覺得內(nèi)心無力,那就別看不就完了?~我們不是去缺少生活美好的素材,而是不再去看,你不看生活的美好,只看生活的苦逼,那可不就天天覺得苦逼。 你不看分享美好生活的東西,只看半佛和羅蘭多女士,可不就郁郁寡歡?要知道吃什么就會成為什么,吃垃圾就會成為垃圾,吃屎就會滿腦子屎。 人是一種很容易就被洗腦的生物,要想獲得逍遙自在,就要多用逍遙自在的玩意兒給自己洗腦,用逍遙自在的玩意兒充斥自己的生活,這就是主觀能動性。 那么,如果這樣活著,無論是消費主義的洗腦,還是反消費主義的洗腦,無論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都不是你,因為這不是你給自己的劇本了。 所以,我說,要不買,這個不買不是說捂緊錢包,而是說,忘記購買,內(nèi)化成一種忘記消費的狀態(tài),無論是消費主義,還是反消費主義,都可以不存在在我們的心智系統(tǒng)里,這樣我們就可以歲月靜好。 要知道,無論在哪里,永遠關注世界的趣味面,就是天堂,反之就是地獄。而當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天堂的時候,地獄才不會存在。 苦難也才有可能被升華,而不是成為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