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次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下解讀巴以沖突
中秋國慶節(jié)日之前出差相遇自己非常認可的一位智者,交談時說唯愿和平不要戰(zhàn)爭,頗有惺惺相惜的感覺。無論是老美最近的政壇風云變幻還是俄烏沖突周期的綿延,全球經濟衰退到通縮來臨,既往時代發(fā)展到這一階段,war就如影隨形。近期,巴以沖突開啟,期望能夠迅速消弭戰(zhàn)火,看了不少民眾被傷害的視頻,感覺到無助和心痛。我們生逢在風云際會的時代,蝴蝶的翅膀,在歐洲已經煽動,戰(zhàn)爭歲月里,最遭罪的還是平民。凜冬已至,長城已破,夜王已到臨冬城。大家各自安好。
——快 訊——
據新華社報道,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7日宣布對以色列采取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并表示目前已向以色列境內發(fā)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7日發(fā)表聲明說,以色列已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并已指示動員預備役部隊進行還擊。目前,軍事沖突仍在持續(xù)發(fā)酵中。據環(huán)球網援引外媒報道,巴以沖突已致雙方超500人死亡。
網絡上對于巴以沖突的歷史沿革解讀的很多,其實,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巴以沖突作為中東最敏感復雜的事情,其實可以簡單化來看。但歷史要慢慢講來。
——戰(zhàn)爭的內核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世界的正常運行軌跡,在這幾年,發(fā)生了偏離。疫情的影響,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現在居然又有局部戰(zhàn)爭發(fā)生,讓人對于未來充滿了憂慮。首先談為俄烏會沖突,沖突的背后蘊含著深刻的經濟學規(guī)律。
——故事從美軍撤出德國說起——
烏克蘭之前一直充當著俄羅斯與美國和歐盟之間的戰(zhàn)略緩沖的角色,也成為各種政治力量的角逐平臺。這無疑是這個國家戰(zhàn)略位置所決定的。也讓其經濟處于較差的狀態(tài),才有歐洲的子宮一稱。這稱號的背后蘊含著親歐美的基調。鑒于俄羅斯軍事力量的強大,又不得不采取綏靖緩和狀態(tài),放棄了核武。在各方勢力角逐中艱難維系著平衡,但很快,隨著川普的上臺,這種平衡被打破了。
川普上臺之后,就開始奉行美國優(yōu)先的戰(zhàn)略,對于之前重兵覆蓋歐洲、日韓、中東等政策,進行全面回顧,將其等同于一門生意,自己在這些地方承擔的軍事維護工作,需要當地政府進行軍費補償,日韓都是不得不遵從,而德國一直都是很抵觸這樣的言行,此次也是因為軍費問題,由于特朗普先生對德國不愿意將軍費提高到GDP的2%的不滿,美國防長宣布,美軍將從德意志撤走大約1/3的駐軍,約為1.1萬人。德國作為北約最重要的加盟國之一,是美國歐洲安全體系的支柱。俄羅斯軍隊多年以來在東歐前線與北約軍隊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明爭暗斗,德國和歐洲都需要美軍的支援。畢竟,天下承平日久,美軍的突然戰(zhàn)略轉移,自然讓這些國家心有戚戚。對于俄羅斯的忌憚,也與日俱增。以德國為例。
雖然近年來,因為"北溪-2"工程項目,德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緩和,甚至有蜜月期的出現。但各懷心思的兩國,在美國的戰(zhàn)略性撤出,真正的關系就表露出來了。俄方當然很高興,俄軍前總參謀長:美國撤離德國將使得俄羅斯在東歐的軍事優(yōu)勢更加明顯。俄羅斯軍隊將會填補美國的戰(zhàn)略空白。相信對于這樣的表態(tài),德方心里也是一咯噔。原本上次的G11事件已經讓俄方看到了德國還是非常忌憚俄方軍事勢力的擴張,此次更是考驗兩國塑料花般的“友誼”。

但美軍的撤出,并不是放棄北約軍力的部署,相反,戰(zhàn)略更加前移了。美國在宣布撤軍計劃的同時,決定加強東歐地區(qū)的軍事力量,尤其是駐波蘭的美軍不斷增加,而且美防長承認會將軍力進一步向東轉移到黑海和波羅的海地區(qū),保留增加在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駐軍可能。這是川普在任時的既定策略。隨著拜登的上臺,很多方針沒有得到有效承接,造成了一些齟齬,將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計劃。
——拜登上臺的戰(zhàn)略方針——
2021年,美國進入了“拜登時刻”,內政外交均呈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在對華政策上,拜登政府基本延續(xù)了特朗普時期的“大國競爭”路線,將中國視為美國“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測試”。同時,拜登政府加快調整同盟政策,加強重塑包括歐洲在內的盟友關系。
拜登政府在對華戰(zhàn)略競爭的方式方法上作出了較大改變,從之前基于“蠻實力”的競爭轉向更強調自身實力、價值理念、盟友體系和國際規(guī)則的基于“巧實力”的競爭。但這種策略,執(zhí)行起來,容易讓人拿捏不住同盟的誠意,很容易被當成馬前卒犧牲掉。那持續(xù)了這么長時間的經濟低迷狀態(tài),各國之間的矛盾也與日俱增,尤其是本國內的矛盾,如何有效轉化,在美劇《紙牌屋》里有精辟的演繹,那就是戰(zhàn)爭。俄羅斯內部的矛盾在持續(xù)加劇,需要排泄。

這時候,烏克蘭的核危機出現了,沖突由此升級。英國《衛(wèi)報》當時的消息,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發(fā)表電視講話,決定在烏東部頓巴斯地區(qū)開展特別軍事行動。普京指出,俄羅斯不會讓烏克蘭獲得核武器,要將烏克蘭“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但估計很少有人想到,動作會如此凌厲。緊接著,俄羅斯將迎來新一輪的經濟制裁。誰也不曾想,戰(zhàn)爭開打,原以為能夠迅速結束,在各方勢力的加持之下,一直延續(xù)到現在都還沒有結束,且范圍逐步擴大。
——誰在“逼著”德國下場——
終歸還是北溪工程出現了新問題,能源大戰(zhàn)開打。
2022年9月26日,丹麥媒體報道稱 “北溪-2” 天然氣管道附近發(fā)生天然氣泄漏。
2022年9月27日,“北溪-1” 天然氣管道也被曝出發(fā)生兩處泄漏。
據丹麥能源署確認,在“北溪-1”和“北溪-2”管道中共檢測到3處泄漏。“北溪-1”有2處,“北溪-2”有1處,分別發(fā)生在博恩霍爾姆島的東北部和東南部。這條新聞,看的人著實感慨 ,這世界變化快,魚死網破用在此再合適不過了。逼著歐盟,特別是德國,快速站隊表態(tài)。我們再來往前回顧下博弈的歷程。
2022年9月2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俄氣)發(fā)布公告,由于發(fā)現多處設備故障,“北溪-1”天然氣管道將完全停止輸氣,直至故障排除。
2022年9月5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將在周一晚些時候公布德國能源安全第二次“壓力測試”的結果。測試結果將影響是否決定將該國剩余三座核電站壽命延長到明年。
為何德國能夠成為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核心,除了地緣因素以外、民族特性以外,作為歐盟的大哥,一直承受著經濟的最大壓力。歷屆的戰(zhàn)爭,都源自于經濟問題,這次,也是如此。
——不可回避的歐洲難民危機——
為這場可能開打的戰(zhàn)爭增加更多不可掌控因素的還有歐洲的難民危機問題,這是兩大宗教之間持續(xù)百年的矛盾,也將是掣肘北約各國加入俄烏之爭的重要因素。
2019年4月復活節(jié)那天,德意志最“安全”的都市慕尼黑,St. Paul大教堂發(fā)生了“安拉胡·阿克巴”自殺性爆炸,數十人被送醫(yī)急救。但相關媒體還是萬馬齊喑,很詭秘的現象。背后的深層因素是難民數量的異常龐大。

因為政治清新派的大愛,難民涌入歐洲,在老人化嚴重的歐洲,這些難民,不會因為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窘迫,仍然狂生不止,并開始要求自身更多的權力。而現在的法國就是特別顯著的例子,巴黎圣母院等襲擊案件,就是矛盾白熱化的表現。
難民的涌入對自己本國國民生活將意味著什么?矛盾的持續(xù)激化。且近期的歐洲的罷工潮開始,且引申到美國也出現了罷工。外來難民或移民對于本國原本就不斷縮減崗位的沖擊正在發(fā)酵。而這次,戰(zhàn)火燒到了巴以地界,則是兩種不同宗教之間綿延幾百年戰(zhàn)爭的再次爆發(fā)。

那么我們慢慢去回顧下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淵源。
戰(zhàn)役
時間
第一次
1096-1099
第二次
1147-1149
第三次
1189-1192
第四次
1202-1204
第五次
1217-1221
第六次
1228-1229
第七次
1248-1254
第八次
1270
提起“十字軍東征“,很多人可能會想當然的認為是一邊倒的優(yōu)勝文明對中東落后文明的降維打擊,其實不然,“十字軍東征“其實是野蠻、落后、腐化的中世紀教會對開明、多元、富裕中東的入侵。雖然歷史定論對于究竟有幾次東征存在爭議,我們還是按照八次來劃分。雖然征戰(zhàn)過程,造成了很大的人口數量減損,但其實如果沒有十字軍東征,歐洲文明將不復存在,世界歷史也將改寫,這種結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術成果所證明。

十字軍東征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進行的、持續(xù)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以收復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fā)動的戰(zhàn)爭,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當時原屬于羅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所以,從這種程度上來說,十字軍東征其實是對于強盛時期伊斯蘭暴力擴張的直接回應,畢竟該教派具有非常強的排他性,對于其他的宗教信仰,是欲除之而后快的。而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自發(fā)組織的十字軍力圖抵御和收復穆斯林征服基督徒的國域,擁有著些許正義色彩。
參加十字軍東征的戰(zhàn)士,與我們印象中被抓壯丁的農民或游民還不同,幾次東征,都是富庶的地主階級,他們放棄了悠哉的富庶生活,購置盔甲,戰(zhàn)馬,兵器,全額支撐自己東征費用。對于這些人來說,傳統(tǒng)的東征掠奪財富說不通,只能從宗教意義上來解釋。在主教的釋義下,他們本身是有罪的,東征收復耶路撒冷,是對自身的痛苦磨練和救贖,是對上帝的示愛之旅,陷于這樣的宗教狂熱中,才會發(fā)起一次次的東征之旅。

而在伊斯蘭教徒眼中,則更多的用”圣戰(zhàn)“一詞去詮釋一次次的戰(zhàn)爭。
根據伊斯蘭教義,“圣戰(zhàn)”是“為主道而戰(zhàn)”即穆斯林的護教“戰(zhàn)爭”,是所有伊斯蘭教徒(穆斯林)最重要的宗教義務之一。《古蘭經》記載:“為主道陣亡的人,你絕對不要以為他已死去,其實他們還活著,在真主那里享受給養(yǎng)…誰為主道而戰(zhàn),以致殺身成仁,或殺敵致果,將賞獲重大的報酬。”陣亡的殉道者稱為“烈士”,得到最大激勵,還能永住樂園,成為穆斯林的最高斗爭理想。當然,《古蘭經》中允許戰(zhàn)爭的經文表明,戰(zhàn)爭只能作為擊退侵略和鏟除暴政的手段;軍事勝利不應導致擴張和控制財富,或者使某個種族凌駕于另一個之上。在伊斯蘭教看來,伊斯蘭國家受命在地球上確立正義,而這要求穆斯林們面對不義和壓迫并且要根除它們的原因,而不是掌握地球和奴役人民以及主宰他們的福利,而是沒有任何可疑意向地在地球上確立真主的話語?!豆盘m經》要求信眾們?yōu)檎嬷鞯氖聵I(yè)而戰(zhàn),不夾帶任何世俗的意向?!皭骸币馕吨搅讼薅?。當人們趾高氣揚地奴役他人和剝奪他人的權力并且占有財富時,就超越了限度,戰(zhàn)爭就是為惡而戰(zhàn)的戰(zhàn)爭。所以,從這種角度上去看,現在的”圣戰(zhàn)“一詞,被歪曲和濫用了。已經極端化了。
也正是由于雙方的極端對立和連年征戰(zhàn),導致陸路絲綢之路交易中斷,許多大航海探險的動力就是希望重新打通到中國等東方國家的商業(yè)路線。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開始更加緊密的接觸起來。也加快了對美洲地區(qū)的開發(fā),才有了后來的獨立戰(zhàn)爭等歷史事件的發(fā)生。

1571年,一支十字軍聯盟海軍在雷班托海灣擊潰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艦隊。穆斯林的威脅在經濟上被遏制了。由于貿易的恢復,內生經濟的發(fā)展重塑,歐洲的財富和勢力逐年增長,曾經的對手卻由于荒疏經濟建設,而無力支撐再次反撲,所以,十字軍東征也沒有前八次那樣恢宏壯觀。但宗教的對立,數百年的戰(zhàn)爭仇恨,讓”十字軍東征“和反撲以更加隱蔽的方式進行著。正如二戰(zhàn)時德國對于蘇俄的進攻,就自詡為”圣戰(zhàn)“。

“9·11”之后,美國總統(tǒng)布什曾脫口而出“十字軍東征”,招致諸多批評。作為基督徒的布什總統(tǒng),對十字軍東征仍然念念不忘??梢姡婢d了近千年的東征戰(zhàn)役,還未結束。

最開始爭奪的圣城耶路撒冷,現在屬于以色列。也成為中東局勢亂成一鍋粥的核心因素。我們知道,伊朗還是宗教立國的國家,伊朗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全面恢復了比較保守的宗教統(tǒng)治,全面伊斯蘭化。自然會將圣城耶路撒冷看作自己的靈魂所在。因此,將恢復圣城,作為自己的使命。所以對于以色列占據耶路撒冷的行為,那是非常的憤慨。雖然沒有阿拉伯人那么激進,伊朗也是與以色列針鋒相對的。而作為世界警察,同樣是基督教的新代言人,美國,在民主黨總統(tǒng)奧巴馬(不是純正的白人有關)當政時期,外交策略以和為貴,先是跟多年宿敵古巴恢復了外交關系,在中東地區(qū)逐步撤退,美伊關系的春天來了。2015年7月,在美國和歐洲的主導下,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xié)議。根據協(xié)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而川普作為基督徒,上臺后,立馬改變了奧巴馬的外交策略,開始史無前例的兇狠起來。從兩種宗教近千年的仇恨上來看,伊朗勢必會再次受到嚴厲的制裁。而不幸的是,作為美國最大貿易順差國的我們,自然成為”掣肘“川普大干特干的國家,那么想要打贏這場戰(zhàn)爭,自然需要龐大的經濟物資支撐,必然會關注國內的經濟建設,才會以”美國優(yōu)先,美國再次強盛“為核心,倡導制造業(yè)回歸,扭轉美國的貿易狀況。于是,單邊貿易戰(zhàn)開打。而從我國角度上來看,已然卷入了這新時代的十字軍東征戰(zhàn)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