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tài)心理學》錢怡銘,第三章【精神分裂癥】
1.病因不明,多起病青少年,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障礙 2.臨床癥狀 特征性癥狀: 陽性癥狀:生發(fā)性癥狀,妄想、幻覺、言語紊亂 陰性癥狀:缺損性癥狀,情感平淡、言語貧乏、意志減退等 自知力障礙 辨別自己有病和精神狀態(tài)是否正常,正確分析判斷自己 社會功能受損 病期: CCMD-3: 1個月 DSM—IV: 6個月 3.主要類型 思維障礙 妄想:關系(牽聯觀念)、被害、影響、嫉妒、鐘情、夸大妄想等 聯想障礙:思維散漫、思維破裂等 邏輯障礙:象征性思維、語詞新作等 感知覺障礙 幻覺: 幻聽(肯定的、否定的、命令性的) 幻視:看見一個不存在的人 (窗戶邊有人) 幻嗅:像被害妄想聞到了汽油味 或其他刺鼻味道 幻觸:無外界刺激,但是覺得有人壓迫她 情感障礙 情感平淡:缺乏相應表情和情感體驗 情感倒錯:情感體驗和外部刺激相反 表情倒錯:情感體驗和表現出來的相反 緊張癥 : 木僵 (身體僵直 可感知) 違拗癥 (說東往西) 刻板癥 (機械重復) 精神分裂癥分型: 偏執(zhí)型(妄想型) 幻覺:幻聽、幻視 妄想:被害、影響、嫉妒、鐘情、夸大妄想 其他思想障礙:聯想障礙、邏輯障礙 自知力障礙等 緊張型 緊張性木僵;情感談漠;言語動作減少;嚴重時出現蠟樣屈曲 緊張性興奮;興奮激動;行動暴烈;自知力障礙等 青春型 妄想 比較片段,凌亂,幻覺生動豐富 自知力障礙
不同階段不同癥狀,但是取消了不同的亞型。 4.病因 生物學因素(遺傳)(多巴胺活動過量,五羥色胺假說)(額葉顳葉大腦影像 微縮 )
社會心理學解釋 早期創(chuàng)傷 家庭問題 嚴重的應激事件 3.認知行為理論的看法 學習與強化 患者注意環(huán)境中無關刺激,不知道如何對他人做出社會認可的反應 4.心理動力學看法 病人推至早期幼年的自我狀態(tài), 表現出受壓抑的前意識內容的泛濫 退行至幼年階段。表現為說話口齒不清,不講衛(wèi)生等;現實性與非現實性的混淆,由此引發(fā)概念、抽象及整合性思維障礙。 新分析學派 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焦慮作用。精神分裂癥起源于人的焦慮并以混亂的方式對待他人。所謂的精神分裂癥,似乎是為了逃避正常的生活,逃避焦慮對付恐懼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行為方式。 5.治療 藥物治療,對癥治療 (非根治),維持時間應該大于五年 心理干預,對病患和家庭人員 心理干預方法: ?心理教育程序 有關疾病的知識 病因 病程 服藥 ?情感聯絡與交流訓練:加強交流 減少沖突 ?社會及特殊技能訓練:提高社交技能,教授生存技能 ?行為管理訓練:強化技術,問題解決訓練 ?家庭干預:降低情緒表達,減少面對面的時間,減少批評性評價和敵意,給病人一定的自我決定權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