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三國歷史的差距19
諸葛妝神
諸葛亮打鹵城的時候,沒有用裝神弄鬼的方式。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zhàn)不得,謂我利在不戰(zhàn),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zhàn)。賈栩、魏平數(shù)請戰(zhàn),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zhàn)。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jiān)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lǐng),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漢晉春秋》
木牛流馬
這是兩種運輸工具,不是一種。
九年,亮復(fù)出祁山,以木牛運……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三國志·諸葛亮傳》
另外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兩種運輸工具的制作方法。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lǐng)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shù)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lǐng),轉(zhuǎn)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shù),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后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后腳孔分墨去后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后杠孔去后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載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讖街腥_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諸葛亮集》
死諸葛驚走活仲達
的確有這么一回事。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jié)陳而去,入谷然后發(fā)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漢晉春秋》
魏延無反意
104回后,小說基本上失去了趣味性,這個系列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最后一節(jié)是魏延并沒有造反的意思。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三國志·魏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