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蜀國?還是漢朝?這是個問題


尤記得N年前看過華仔的那部爛片《見龍卸甲》,結(jié)尾鄧芝高喊“大蜀國萬歲”時,老子真有砸顯示屏的沖動。里面充斥著一大堆戴著德法軍隊鋼盔的魏兵甲漢兵乙咱也就忍了,可基本的歷史常識總不能搞混,就好比南明的桂王朱由榔于肇慶稱帝時,群臣總不會高呼“大肇慶萬歲”吧?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還是小屁孩的時候還真把三國里的“蜀國”當蜀國了,包括現(xiàn)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仍然認為劉備所建的國是蜀國。其實細心琢磨就會明白,劉備既然是聲稱維護漢朝正統(tǒng),在曹丕篡漢建魏后稱帝,怎可能改一個地方色彩如此濃厚的國名。不過當我看到連94央視版《三國演義》也在犯同樣的毛病時,咱還能說什么呢?
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劉備建立的是漢朝(漢國),那么為何人們還常常以蜀國來稱呼它呢?這主要是與史學上的朝代命名方法有關,如同咱們平時在書本或影視作品上看到的“西晉”、“南宋”之類的朝代名,是屬于歷史上的稱呼(史稱),并非真正的名稱。因為這些朝代出現(xiàn)過中間斷層的情況,因此史學家以其首都的位置來在朝代名前添上方位詞,以便于區(qū)分其所屬時代。

漢朝由于中間經(jīng)歷過王莽篡漢、劉秀中興的事件,故史學家同樣把漢朝分為兩個部分,前者為西漢、后者為東漢,到了曹丕建魏,東漢就宣告滅亡。而在群雄割據(jù)時成功占領四川一帶的軍閥劉備則以延續(xù)漢統(tǒng)為名,在成都正式稱帝,國號為“漢”。為了與東西漢作區(qū)分,歷史上把他所建立的國家稱為“蜀漢”。故此我們平?,槵樕峡诘摹拔菏駞恰逼鋵嵤清e的,因為“魏”與“吳”是正式的國號,而“蜀”并非國號,僅僅是歷史上的稱呼而已,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魏漢吳”。而這種錯誤的理解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自關羽大意失荊州后,劉備的實際統(tǒng)治范圍就只有益州(四川)一地而已,羌地和云貴地區(qū)仍然由各個少數(shù)民族的頭領控制著,諸葛亮南征不過是通過胡蘿卜加大棒令這些頭領們與蜀漢和平相處而已,并非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管治。故此魏吳兩國,包括后來取代魏國的晉朝皆不承認劉備的國家為“漢”,也不認同他繼承劉氏皇室,而是基于其主要領土在蜀地,故稱之為“蜀國”。即便是劉備方的臣民,除了以諸葛亮為首的死忠分子外,恐怕也沒幾個人真把偏安一隅的漢朝當天朝,多半都會以“蜀人”自居,畢竟劉備轄下的臣民大多是益州人。
其二,陳壽在編寫《三國志》時依照三方的勢力分為《魏書》、《吳書》和《蜀書》,而《蜀書》自然就是記載劉備陣營的史料。陳壽雖然生于蜀漢,父親也是蜀漢的官員,但他在修書的時候三國已經(jīng)歸晉,因此站在晉朝的立場上,他不可能承認蜀漢為正統(tǒng),故修書時同樣以“蜀”稱呼劉備建立的國,而不使用“漢”這個正式名稱?!度龂尽芬蚱溆浭孪鑼崱⑽淖志珶?,與《史記》、《漢書》齊名,使得“魏蜀吳”的稱謂更加深入人心。

其三,從正統(tǒng)角度來說,威逼也好,利誘也罷,人家曹丕好歹是通過“禪讓”的合法手續(xù)來接收東漢的國祚,所以三國時代也被稱為“魏朝”,劉備號稱延續(xù)漢統(tǒng)而建立的漢朝反倒得不到史家的認同。后世“尊劉抑曹”的觀念主要來自明代的《三國演義》,但擱在東漢末年他不過就是一介地方豪杰而已,雖然他自稱是漢景帝玄孫,但恐怕沒幾個人會當真(你一個賣草鞋的也配姓劉?),因此這個所謂的“漢朝”不僅敵人嗤之以鼻、東漢遺臣們也未必會買賬。

盡管劉備建立的“漢朝”得不到當時和后世的承認,但至少他自我感覺良好,旗號絕不可能掛一個大大的“蜀”字來自我貶值,否則諸葛亮寫《出師表》興兵伐魏、光復漢室的壯舉就無從談起了。
八零九零游戲時光專欄,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ouxihuai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