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年輕學習第二語言就越好嗎?

眾所周知,目前的少兒外語培育機構眾多(本文指的第二語言或者外語主要是英語,其他語種暫不考慮)。很多家長結合自身學習英語苦不堪言的經(jīng)歷,會很自然地認為學習外語應當從娃娃抓起。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國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漢語),并沒有第二官方語言等。這就造成了我們是在沒有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下學習英語的。筆者認為,語言環(huán)境是相當重要的,它會在不自覺地刺激外語學習者的眼睛、大腦等,在緩慢的過程中形成語言的條件反射。然而,我們并不具備英語語言環(huán)境,即使很多人都在學習英語,但能夠正常進行口語或書寫交流的人很少。這其中涉及到很多問題,在此不再過多贅述。
我們可以先看看二語習得中的個體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在過去四十多年的大量研究里,都把年齡作為研究對象。傳統(tǒng)觀點是,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年齡越小獲得成功的機會越多。以前,年齡優(yōu)勢是用“關鍵期”(critical period)來進行解釋的,我們需要在“關鍵期”以前,大致相當于青春期前學習第二語言,否則就將失去達到近似母語者語言水平的能力。然而,最近十幾年的研究表明,“越年輕越好”的原則只是在可以持續(xù)和自然接觸第二語言的環(huán)境中的環(huán)境中才有效,比如在法國學法語,在西班牙學西班牙語。在一般的課堂環(huán)境里,接觸第二語言的機會相對少一些,年長的學習者似乎比他們的年輕同學有一些優(yōu)勢,也就是說年紀大一點更好。年齡對發(fā)音的影響似乎要比對其他語言能力大得多,比如語法和詞匯,一些學習較晚的學習者似乎也能夠發(fā)展處近似母語者的發(fā)音。
因此,盡管年齡因素可能會對學習第二語言造成一些影響,比如大腦處理語言的方式,但可能還存在一些與年齡相關的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包括第二語言輸入的熟練和模式。字句分析能力和第二語言的學習動機。
筆者結合一些經(jīng)驗認為,在沒有第二語言環(huán)境的前提下,小孩子在4歲6個月-5歲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應該是比較好的階段。年齡過小對第二語言的理解不深,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孩子對整個世界的認知會跟大腦發(fā)育有一定關系,年齡稍大后再去學習第二語言相對會更容易入門,大腦在理解第二語言的發(fā)音、詞匯等方面也會提供不少幫助。
當然,第二語言習得(ELA)是一個復雜的研究過程,以上內容僅代表一種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應用語言學導論》,Norbert Schmitt(著),徐晶凝(譯),第190頁。
歡迎關注本專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