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叔叔的小屋》與《為奴十二年》
《湯姆叔叔的小屋》和《為奴十二年》講的都是黑奴,都在揭露黑奴制度本身。我覺得《湯姆叔叔的小屋》比《為奴十二年》要更加的溫情,感覺像是絕境中的希望;而《為奴十二年》更像是絕境中的無力抗爭。
《湯姆叔叔的小屋》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場傳奇的冒險之旅,女奴伊麗莎經歷重重艱險到達加拿大。湯姆叔叔逆來順受最后死掉。它仿佛在告訴讀者:奴隸制并沒有那么可怕,只要你愿意去抗爭,還是有機會獲得自由的。但女奴伊麗莎獲得自由的過程又輕松得有點浪漫主義色彩。而溫順的湯姆叔叔卻沒有獲得一個好結局也從另一方面講述著奴隸制的蠻不講理。但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似乎不那么冷酷也并非一件壞事。
《為奴十二年》則要壓抑得多。它所表現(xiàn)的更多是一種黑奴的大環(huán)境。白人奴隸主骨子里便攜帶著的像是跨越物種優(yōu)越感;奴隸與奴隸間也不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太過信任也可能會被告發(fā);各種各樣與人性相違背的事情同時發(fā)生在一個時代,好像又不是那么的矛盾了。影片的紀實風格導致劇情幾乎就是平鋪直敘,并沒有什么跌宕起伏。里面的絕望像是一個社會的常態(tài),好像本來就是這樣,本來就應該是這樣,黑人的認命與奴隸主的習以為?!@讓人更絕望。
我想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一個結構完整的黑奴社會與爛泥堆邊漸漸腐爛無人問津的黑人尸體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偶然有黑人能夠逃脫,那也是大的不得了的新聞了,在這種生活的壁壘下,黑人早已習慣、接受命運的安排。像《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奴隸主的兒子在最后解放奴隸的事跡更像是理想。一個白人生來接受的便是白人黑人并不平等的教育,我想他長大后,能成為威廉·福特這樣表面尚存良善的奴隸主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
但我又覺得,黑人們的悲慘命運也不全是時代的錯。我看的時候,在憤怒于白人的行徑時,又混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在里邊。我知道他們可憐,知道他們自知前路渺茫而認命,但那種相互告發(fā)、相互間帶著種冷漠的感覺仍然讓我很不適。但仔細想來這也是人性的自私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