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收藏】圖文并茂的鞋靴領域術語字典!
很多領域都會有一個術語合集,用來解釋各種概念。作為一個深度愛好者,咱們也來整一個這種名詞解釋~
下面用A-Z的順序,來解釋鞋靴領域經常出現的一些名詞,歡迎收藏(尤其是萌新)以便快速入門,當然高手也可以查漏補缺一下
由于有些名詞的意義存在重疊區(qū)域,不僅國外的人叫法不一樣,而且國內的叫法更是有很多變種和模糊的地方,想一一對應存在很大難度,所以這篇我編輯了很久,每個術語都配上了一些圖片并且標出了重點區(qū)域方便理解
本字典將定期更新,難免會有錯誤與遺漏,如有發(fā)現歡迎告知與補充,多謝
Alden
盈利能力天下無敵的鞋靴品牌,真正的靴皇
今年寫過一篇馬臀379x開箱,可以翻著看一下,下面進入正題
Aglet
鞋帶末端的那倆玩意兒,可以是塑料的也可以是金屬的,讓鞋帶更容易穿過鞋眼。

↑Peal & Co 霍爾文馬臀
Antiquing
可以翻譯為做舊,Antiquing是一種加工方法,用于賦予皮革一種陳舊、古董的外觀。一般通過在皮面上添加化學劑或其他材料來實現,以使其表面顯得有磨損、劃痕和色差。

Apron Toe
一種鞋頭樣式,其特征是有一片大塊的、蓋在腳趾上方的皮面,也就是圖片中圈出的部位,并且這塊部位有可見的邊緣或縫線。Apron直譯的話是圍裙,比較好理解。基本上,Apron Toe的鞋不一定有Split toe分裂頭,但是所有分裂頭的鞋基本都有Apron。這種鞋頭有非常多的縫法,可以是一片皮縫出來的,也可以是兩片皮,縫線可以在皮革表面也可以在反面。各大品牌和鞋匠把這個結構玩出了花。有興趣的可以看shoegazing的這篇文章
https://shoegazing.com/2023/03/26/guide-types-of-apron-front-and-split-toe-seams/

Arch Support
足弓支撐,通過處理鞋子的內底,讓內底中央區(qū)域隆起突出,由此來給足弓提供支撐。當然,內底下方也需要填充更有力的支撐物才行,比如White's Boots填充的皮革,圖片來自Rose Anvil

Back Seam
后縫線,指鞋子后面的縫線。通常是垂直的,幾乎所有的鞋子都會在鞋面的這個部分縫合。

Backstay
鞋子后面垂直向上的一條豎直的皮革裁片,大部分的靴子和鞋子上都會有。

Balmoral
巴莫爾,定義比較模糊,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與“Oxford牛津”通用,也就是一種鞋耳為封閉式的鞋靴(也稱為內耳鞋),系帶系統(tǒng)是封閉的。但就跟Oxford牛津有很多變種一樣,Balmoral也有一些變種,有人覺得必須有一條直線延伸到尾部,有人認為除了蓋頭外,鞋面不能有其他縫線??傊?,定義比較模糊,我個人覺得Balmoral是一種最正式的牛津靴

↑Meermin Balmoral
Ball
拇趾底部的肉球,很形象。圖片截取自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Bellows Tongue/Gusseted Tongue
全封閉鞋舌。也就是鞋舌連接到鞋面內部兩側,并且面積比較大。全封閉鞋舌能更有效的防止水和碎屑進入靴子。常常出現在獵裝靴和重型PNW力工靴。第一次穿的時候,最好把它折成S形,否則會影響腳踝舒適度,下圖是教程,來自Division Road

Bespoke
真正全定制,準確的定義應該是為每個客戶量腳單獨開楦,滿足客戶提出的所有要求,并且有試腳鞋,最后調整到客戶滿意為止。這是最舒適、最獨特的玩法,也是最昂貴的玩法。不過錢也不是萬能的,Bespoke比較考驗客戶與鞋匠的默契程度,最后翻車的也不在少數,圖片來自John Lobb

Blake Stitch Construction
布雷克縫線工藝。這是一種直接將鞋面與外底縫合的技術,需要使用特定的機器。Blake工藝做出的鞋子比固特異更輕便,鞋邊也可以更窄,當然強度也會低一點。它以發(fā)明者Lyman Reed Blake的名字命名,他后來將專利出售給了Gordon McKay,所以Blake Stitch有時被稱為McKay Stitch。Blake的鞋子可以換底重建,但是很多鞋匠沒有這種機器,所以只能手工重建

Blake Rapid Construction
Blake Rapid外線工藝,與上一條的Blake Stitch Construction類似,但是加了一層底,并且用Rapid縫線與外底縫在一起(相比上面的Blake Stitch多了一道外圈縫線),所以國外文章中常見的Rapid Stitch其實就是外線的意思,縫這道線的機器就是外線機。這個工藝使得鞋子更容易換底,但會增加額外的厚度,外觀看起來也更像固特異。實際上,只看圖的話,Blake Rapid可以做到外觀跟固特異沿條一模一樣。

Blucher
布魯切爾。屬于Derby鞋的細分款式,本質也屬于開放式鞋耳的款式,但很容易與Derby混淆(反正很多美國佬是不區(qū)分的了。。。)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Derby的鞋耳與鞋面是連著的,面積更大,并且一直延伸到鞋底。而Blucher的鞋耳面積較小,沒有延伸到鞋底。弄明白這些東西的最好方法就是多看圖片,我已經圈出區(qū)別之處了。一般來說Blucher鞋面縫線更少看起來更簡潔,因此通常被認為是更正式的鞋子。

↑左邊是Meermin,右邊是Beckett Simonon
Boat Shoe
船鞋。一種比較休閑的鞋子,最初設計用于船舶上,特征是鞋口側面有鞋眼,鞋帶都拉緊以后腳背和鞋口都會收縮,在船上干活時鞋子不容易脫落。

Bottoming
上底。也就是把鞋面和鞋底結合到一起,分為多種工藝,本詞典會陸續(xù)介紹到。
Brannock Device
量腳器。美國人發(fā)明的機器,站上去可以測量腳長腳寬足弓長度等數據,很多傳統(tǒng)縫制鞋品牌都會根據測量數據給到尺碼建議。當然,也可以看我之前發(fā)布的尺碼指南視頻,那個更詳細,基本可以解決一切尺碼問題了。

Break in
磨合,不論是磨合鞋子本身還是把自己的腳給磨合了,都算是磨合
Brogue
布洛克雕花,也就是具有洞孔裝飾的鞋子。它最初的用途之一是村鞋,穿越苔蘚和泥潭時方便排水?;谶@種歷史淵源,布洛克一直被認為不太正式。但是時代在發(fā)展,現在這類鞋子也經常在正式場合見到了
布洛克雕花有許多種類型,比如Full Brogue, Half/Semi Brogue, Longwing Brogue, Quarter Brogue
多看圖就知道這些的差別了

Full Brogue:能打孔的地方都打上,但是鞋頭的W型雕花只延續(xù)到鞋腰
Half/Semi Brogue:在鞋頭,以及鞋頭cap接合處打孔
Longwing Brogue:鞋頭W型雕花的兩頭一直延續(xù)到尾部
Quarter Brogue:只在鞋頭cap結合處打孔
Burnishing
擦色。給鞋頭擦上更深的顏色,或者整個鞋身都擦色,營造出漸變的效果。Corthay很擅長這些,店里一般會擺出很多,而且總能看見店員在不停地擦。。。

Buckle
扣子,也就是一些靴子上的五金件,比如工程師靴、馬靴、孟克上的扣子

↑Role Club Essex Engineer Boots
Calf Leather
小牛皮,一般用于正裝鞋。這種皮大部分都細膩、精致、美觀。
Cemented Construction
膠粘結構。不用Goodyear、Blake、Stitchdown這類縫制工藝,而是使用膠水。隨著膠水的發(fā)展,膠粘鞋是現在的主流。有些品牌會給膠粘鞋加點假沿條假縫線之類的裝飾,但是比較好鑒別。
Chelsea Boot
切爾西靴。一種非系帶靴,使用兩側的彈力松緊帶來固定腳。幾乎所有的切爾西都有提環(huán)(有的在前有的在后)。一般來說,鞋面拼接越少的越難做,看起來越高檔,所以可以看到一片式的切爾西一般賣得更貴。而馬丁那種切爾西看起來就不怎么高級,但是賣得也不便宜。
↑Meermin 霍爾文馬臀一片式切爾西
Chiseled toe
鑿子頭,一種鞋頭形狀,名字本身就很有畫面感了

Chromexcel
Horween霍爾文出品的一種很知名的油蠟皮,牛皮馬皮都有,簡稱CXL。主要特征就是彎折變色以及茶芯。由于時不時會松面或者出現大粗紋之類不好看的褶皺,所以國外有“CXL彩票”的說法,國內外爭議都比較大,反正買到高密度的就偷著樂吧。

↑我的翻車CXL之一,John Lofgren工程師
Chrome-Tanned Leather
鉻鞣皮。通過將生皮浸泡在酸、鹽、硫酸鉻和各種其他物質中,最終鞣制為成品皮。與植鞣相比,鉻鞣的鞣制過程很快,不容易松,比較軟,是現在的主流,但是不容易出現植鞣那種明顯的變色舊化(也就是所謂的“養(yǎng)”)效果
Chukka Boot
音譯“掐卡”,一種高度很低的靴子,通常只有兩三個鞋眼。樣式一般很簡單,休閑易搭配。沙漠靴是Chukka中的一種,通常具有橡膠底和翻毛鞋面。

↑Oct Tenth挪威縫Chukka
Combination Last
組合鞋楦。一般指那些鞋跟明顯比前掌窄得多的鞋楦,比如前掌圍度E,后跟圍度B。好比把2個不同圍度的鞋楦組合在一起,所以稱為組合鞋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足部疾病患者提供矯形支撐,但也可以讓前掌寬大的人穿著更合腳。
Combination-Tanned Leather
復鞣革。也就是通過鉻鞣+植鞣生產出來的皮革,例如很知名的Chromexcel。一般是先鉻鞣再植鞣,鉻鞣速度很快一般一兩天就完成了,植鞣比較慢,一般需要30~90天。
Commando Sole
直譯的話是突擊隊鞋底。是一種厚重、有凸起齒狀圖案的鞋底,提供卓越的抓地力,適用于各種路況。最知名的Commando是由英國Itshide公司生產的,他們有個系列就叫Commando,并且在1930年代為英國軍方制造這類底。最初的突擊隊鞋底大且厚重,原本是用于登山靴上的。后來有了縮小版的突擊隊底,典型的形狀是只在中央有凸起,而鞋底邊緣是平的。這類鞋底十分常見,經常用于各種工裝靴登山靴。
從定義來說,Commando Sole是Lug Sole的一種,Lug Sole是母集,后文會提到

↑Itshide Commando Sole
Construction
工藝結構。一般指鞋子的底部結構??p制鞋上常見的結構有固特異、挪威縫、手縫沿條等等,這些工藝本文都會做具體的名詞解釋。就目前的市場現狀來看,縫制鞋里面大部分是固特異。需要記住的是,工藝結構是為整體效果服務的,不要本末倒置了。
Cork
軟木。如果說cork filling就是指的軟木填充,如果是cork sole就是指在橡膠中添加了木屑后制成的木屑橡膠底。
Corrected Grain
字面翻譯是經過修飾的粒面皮,也就是經過打磨以使其表面更均勻的皮革
Crepe Sole
大概可以翻譯為生膠底,外觀紋理質感獨特,并且通常提供卓越的緩震和舒適性。生膠底有不同的等級,有些非常軟彈,有些也會比較硬。與大多數常見的橡膠底相比,生膠底會磨損得更快,并且很容易臟

Crust Leather
未經皮革廠后道處理的皮革,也就是鞣制完成之后,沒有經過染色、加涂飾、拋光的皮革。如果是鉻鞣的話,呈現藍灰色,如果是植鞣則呈現為原色。一般鞋匠會使用這種皮進行擦色做舊等操作,以呈現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D-Rings
D環(huán)。登山、徒步靴上經??吹剑脕砣〈?。由D形金屬環(huán)+鉚上去的金屬片組成。

Derby
德比。與牛津(Oxford)或巴莫爾(Balmoral)截然相反,德比的系帶系統(tǒng)是敞開的,也就是開放式鞋耳結構(也稱為外耳鞋)。一般來說,正式程度不及牛津/巴莫爾,但對高腳背會更友好一點,有個細分類目Blucher,具體可以參考上面

↑左牛津右德比
Double Monk
雙扣孟克/僧侶。通過2個扣子來固定,外觀很經典很有標志性,除了單鞋也有靴子的版本。另外也有單扣孟克。

↑John Lobb William
Elastic Gore
彈力帶。經常出現在切爾西的兩側,此外也有別的靴子/單鞋會用。
Engineer Boot
工程師靴。一種高筒工裝靴,腳背和靴口各有一條皮帶+扣子。起源眾說紛紜,有個說法是來自馬術靴。但工程師靴主要的用途確實是干活,比如給蒸汽火車鏟煤,或者在船上焊接東西。這種高筒+無鞋帶的設計可以避免腿毛被燙掉,同時也不會讓鞋帶被燒斷。后來,隨著摩托車運動的興起,這類靴子也成了摩托佬的最愛。

↑John Lofgren Engineer Boots
Eyelet
鞋眼。鞋子鞋面上的孔洞,用于穿過鞋帶。
Footbed
腳床。也稱為固定式鞋墊,有時候與insole是一個意思。有些鞋子的鞋墊是可以拆卸的,為了進行區(qū)分,有時候把可拆卸鞋墊叫insole,而把鞋墊下方固定不動的內底叫做footbed。
鞋墊很好理解,而內底是鞋子固定結構的一部分,看結構圖就很好理解了。
不論國內外,insole和footbed都可以視為同義詞,只要稍加說明就能讓同好/鞋匠明白你說的是鞋墊還是內底了。

Full Grain Leather
全粒面皮革,指保留了完整粒面層的皮革,具有天然紋理特征,粒面層沒有受到任何改變。“Grain”這個詞還可以表示“紋理”。可以指皮革的天然紋理(包括經過翻滾摔打而放大后的紋理),還可以指通過壓紋等人工處理形成的紋理效果。

Fiddle Waist/Back
琴底。一種手縫沿條的變種工藝。真正的琴底是手縫沿條的,然后因為鞋腰非常內收,所以需要在鞋腰處加入額外的支撐材料來保持穩(wěn)定,由此才會形成凸起。但是隨著營銷的混亂,逐漸也出現了很多外觀類似琴底但是本質卻不一樣的鞋。這些鞋的腰部并沒有很收,只是故意做了凸起效果。還有些blake的琴底,就不說了。
根據底部凸起形狀的不同,琴底可以分為2種:
1 Fiddle Waist,下圖左,底部凸起形狀尖銳,截面三角形
2 Beveled Waist,下圖右,底部凸起形狀比較圓潤,沒有Fiddle那么犀利,截面為半個橢圓

Finishing
后處理。做鞋的最后幾道工序,包括對鞋邊、鞋底、鞋跟進行更進一步的精細打磨、燙蠟、拋光,以及鞋邊倒角、后跟滾花、皮革上鞋乳鞋蠟拋光等等操作。總之,就是把鞋子弄的更精致光滑閃亮,更具有賣相
Girth
圍度。就是圍著腳的特定部位繞一圈的長度。比如常見的有前掌圍度、腳背圍度、足弓圍度等等。

GMTO
“Group Made to Order”的縮寫。也就是一群人同時MTO從而成團。而MTO一般是指買家不想買現貨成品,于是找廠家/鞋匠指定楦型、皮料、鞋底、工藝細節(jié)等等配置參數,讓廠家/鞋匠生產出來,與RTW(Ready To Wear,現貨)區(qū)別開。
Goodyear Welt
固特異沿條??p制鞋中經常見到的工藝。通過內線連接內底、鞋面、沿條,通過外線連接沿條、鞋底。固特異結構的外底相當于一個獨立配件,拆掉外線就可以更換了,由此方便多次換底。

嚴格來說,固特異是特指的機器沿條結構,需要在內底上貼上一圈帆布條,然后用機器把沿條與內底通過外線縫到一起。與之相對的是Hand Welt手縫沿條,下面會解釋。固特異制法通過機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因而大部分廠家,只要是產量大點的都會用到固特異。

固特異也有細分,有些廠商通過在內底開槽,可以在不貼帆布條的情況下,用內線機把內底、鞋面、沿條縫在一起,從而消除了帆布條開膠的風險,增加了牢固性。這種工藝稱為Channeled Goodyear Welt開槽固特異
Hand Welt
手縫沿條。通過手縫的方式把內底、鞋面、沿條縫在一起,需要預先對內底進行開槽。產量大點的廠商會用機器來開槽內底,而產量小的一般用手工開槽。


Harness Boot
馬具靴,與工程師類似,也是一種一腳蹬的靴,主要特征是有個三角形或者圓形的環(huán),環(huán)上有3條皮革帶,一條過腳踝,一條過后跟,一條位于鞋面下方。

Heel
鞋跟,分為很多樣式,直跟、伐木跟、古巴跟等等。
Heel Counter
這個有2個意思,可以指從外面看不見的后跟港寶(加強、定型鞋跟的材料),與之相對的是前港寶(Toe Puff/Stiffener),也可以指從外面可以看見的后跟部分鞋面裁片。我覺得還是把后跟港寶叫Heel Stiffener更容易讓人理解。


Height
高度。一般指的是靴子不算鞋跟的高度,用英寸表示,絕大部分靴子是6寸的,也就是15.24cm。然后像White's Boots的Semi Dress一般是5寸。Red Wing 877是8寸。工程師的話,大部分是9~11寸。
Holdfast
內底開槽以后,在內底上形成的脊狀凸起。內線便是經過這個凸起,來縫合內底和鞋面、內襯、沿條等結構的。

Horsehide
馬皮。一張圖解釋一下各部位,很好理解

Horsefront,馬前身皮,也可以叫Double Horsefront。Aero和部分品牌皮衣標簽上會寫個FQHH,這個是Front Quarter Horse Hide的縮寫,也就是1/4馬皮,指的就是馬前身皮的一半,也就是Single Horsefront,常用于皮衣
Horsebutt,馬后身皮,也可以叫Horse Rump
Horse Strip,馬后身長條皮
Shell Cordovan,馬臀,特指2塊屁股蛋
Horsebutt
馬后身。有些地方直接機翻成馬臀了,但往往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超級亮、只有折痕沒有褶子的那種Shell Cordovan(后文會有詳細介紹)。有些是故意玩文字游戲的,有些是不小心機翻的,具體需要仔細鑒別。
有些意大利產的馬后身皮是包含Shell部位的,但是沒有經過Shell的那種特殊工藝處理,所以看起來并沒有那么亮。但是包含Shell的那個部位,密度確實很不錯,出的褶子很細,所以有些品牌會使用Horsebutt并把Shell開料在鞋頭vamp位置,使得密度很有保證。

↑履誠十周年工程師使用的意大利Comipel Horsebutt
Insole
上面Footbed提到過,可以指內底或者鞋墊。
Insole Rib
內底帆布條。用于機器固特異工藝,先在內底貼上一圈帆布條,然后用內線機把沿條、內底、鞋面縫在一起。
Inseam
內線,沿條鞋里面,連接皮面、內底、沿條的那道線,從外面看不見,但是部分區(qū)域努力掰的話可以看到。有的平沿條的鞋,如果沒做好會露出內線孔。

Instep
腳背。

Jodhpur Boots
焦特布爾靴,也叫馬靴,起源應該是馬術靴,維基百科說這類靴子是以印度城市喬德普爾(Jodhpur)命名的。Jodhpur是一種一腳蹬的靴子,特點是有一條圍繞腳踝的帶子,通過扣子固定。幾種不同的帶子樣式:

Kudu Leather
關注本賬號久一點的朋友應該都很熟悉了,這里再復制粘貼一下

Kudu是一種有條紋的非洲野生大羚羊,有兩個品種,角大的(Greater Kudu,上圖)和角小的(Lesser Kudu,下圖)。為了控制Kudu種群的數量,非洲當地政府允許狩獵,并且有市場可以合法交易Kudu的副產品。所以,雖說這動物是野生的,但用這個皮并不違法。
Kudu是完全野生的,有時在非洲鋒利的灌木叢里覓食,有時為了躲避天敵需要鉆進布滿荊棘的樹林,所以身上的疤痕自然是少不了的。皮革廠在鞣制前完全保留了這種自然特性,因此成品Kudu皮革上會有各種傷痕,這些都是正?,F象,既然選擇了Kudu的個性,那就得接受這一點。
一般來說,Kudu柔軟、有韌性、強度大,做鞋做包都沒問題。皮面上會經常見到大疤痕、黑色長條印記等等,這些特征賦予了皮革一種天然的野性。但其結果大家都懂,自然是愛憎分明:喜歡的會覺得很有個性,不喜歡的就完全無法接受。

↑Visvim Camel Waxed Kudu
買過一堆Kudu后,我大概總結了一下優(yōu)點:
韌性好 強度大 耐操 無視劃痕 輕巧 柔軟 0磨合 粗獷的自然野性痕跡 舊化好看
玩法多:上油變光亮,不上變磨砂,好打理甚至不用打理
價格的話,大概比霍爾文CXL貴一點點,實乃咔嘰完美皮~
Kudu天下第一
Laces
鞋帶。有各種材質和玩法。
Lace to Toe
直譯很好理解,就是鞋帶延伸到鞋頭,俗稱短臉/短鞋臉。與之相對的就是Plain toe,意思是平的/無雕花裝飾的鞋頭。
有個細分款式叫Monkey Boots,鞋面裁片有一些不同,一般鞋頭處會有一道一直延伸到后跟的直線

↑印尼MIDAS BOOTMAKER
Last
鞋楦??梢岳斫鉃樽鲂哪>?,做鞋就是用皮革或者其他材料在鞋楦上包覆成型。鞋楦的材料一般有木質、塑料,大批量生產使用的是塑料楦,由專門的楦廠制作。而Bespoke手工定做之類的小批量生產會用到木楦。
鞋楦決定了鞋子的尺碼、各部位圍度、穿著舒適度、穩(wěn)定性、設計美學等等。根據不同的需求與時代審美,歷史上誕生了無數種鞋楦

Lasting
繃楦。把皮革或者其他材料繃到鞋楦上的過程,可以用手工繃,也可以用機器繃。

Leather
皮革。各種皮革可以看之前寫的文章,像牛皮、馬皮、馬臀、Kudu等等基本都寫過了。
Lining
內襯。材質一般是帆布和皮革,有的是全內襯,有的是只在鞋面有內襯而鞋口/靴口沒有。講究的品牌(比如John Lobb)甚至會用鞋面皮來做內襯,但并不是所有的鞋子都有內襯,有些出于舒適的考慮也會做成無內襯(Unlined)
Loafer
樂福。一種一腳蹬的單鞋,通常沒有鞋帶,有很多細分款式(各款式本文均有介紹)
Loose Grain
松面。具體指皮革的粒面層與下方的纖維網狀層分離,由此形成了大粗紋或者很不規(guī)則的褶皺。比較好理解,看下面這本書的圖片就懂了。

我有一篇文章詳細探討了松面。其實定義是很清晰明了的,但是在工裝領域松面的情況明顯比較常見,由此引發(fā)了很多爭論,我相信大部分玩家是不愿看到的,小部分則不是很在意。
Lug Sole
有凸起形狀的鞋底。理論上,只要鞋底有凸起不論什么形狀都可以叫Lug,所以Lug Sole是母集而上面寫到的Commando Sole是子集。一般制造商會用Lug的大小來區(qū)分,比如Vibram 430叫Mini Lug,俗稱小狗牙,而Vibram 100就俗稱大狗牙了。由于鞋底制造商/鞋廠/代理商可以隨意命名,所以你可以看到明明是一模一樣的底,有的叫Lug有的叫Commando。所以,選鞋底的時候最好是能要到具體的圖片,這樣就不容易出錯了。

Made to Measure(MTM)
鞋匠現場或者遠程測量客戶的腳,然后根據數據對現有鞋楦進行調整,在腳背前掌等部位增加圍度,以做出更適合客戶的鞋。不同鞋匠可以調整的程度會有所不同。不是所有品牌/鞋匠都提供這種服務。MTM也可以叫做Semi Bespoke

Made to Order(MTO)
一般是指買家不想買現貨成品,于是找廠家/鞋匠指定楦型、皮料、鞋底、工藝細節(jié)等等配置參數,讓廠家/鞋匠生產出來,與RTW(Ready To Wear,現貨)區(qū)別開。不是所有品牌/鞋匠都提供這種服務
Medallion
直譯是勛章,但實際是指鞋頭雕花的圖案,有心形、菱形等等。其實很多雕花設計都很有講究,但是比較容易被人忽略。

↑Gaziano & Girling Wigmore
Midsole
中底。位于鞋面與大底之間的部件,可以是皮革的,也可以是其他復合材料。只要買家有需求,可以讓鞋匠裝上二三四五層中底。但是國內制鞋業(yè)內人士習慣把內底insole叫做中底,有時候需要區(qū)分一下。

Mini-Ripple Sole
由 Vibram 首創(chuàng)的薄橡膠鞋底,底部有許多微小的三角形鋸齒。不算很耐用,但舒適。

Moc-Toe
莫卡辛鞋頭。鞋頭處由2塊皮革結合縫制,形成一個獨特的脊,兩側都有很粗的縫線。名字來源于“Moccasin莫卡辛”,原本是印第安的一種傳統(tǒng)鞋履,后來發(fā)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現在的很多Moc Toe鞋子只是借鑒了莫卡辛結構的鞋頭外觀,但本身并不是莫卡辛結構。

↑我8年前的875
Moccasin Construction
莫卡辛結構。很古老的一種制鞋方式,由美洲原住民首創(chuàng),接著被后來的定居者發(fā)揚光大。莫卡辛結構一般有一個巨大的鞋面,而且這個鞋面彎折進了鞋底,也就是說你踩的時候,鞋面也是被踩在腳下了

↑Russell Moccasin
Monkey Boot
直譯是猴靴,屬于短臉鞋(Lace To Toe)的一種。猴靴的鞋面設計有幾個變種,常見的是有一道從鞋頭一直延伸到后跟的直線

↑Sagara Cordmaster monkey boots
Naildown Construction
釘子固定結構??p制鞋當中工藝形式最簡單之一,不用沿條,直接簡單粗暴的用釘子固定所有主要結構:鞋面向內翻折包住內底,然后用一堆釘子固定,接著再用一堆釘子把內底和中底固定。最后會用Rapid外線機來固定大底。這種結構容易維修,在當時的戰(zhàn)場上很有用。

↑Wesco Naildown工程師,可以看到鞋面往內收,并且沒有沿條
Norwegian Stitch Construction
挪威縫。比較古老的工藝,一般是把鞋面進行外翻,然后用內線連接內底、鞋面,并使內線外露,接著用外線把鞋面和各層底縫合起來。挪威縫有非常多的變種,具體可以看知乎BUAA火車俠寫的,非常詳細了

↑Meermin單線+雙外線馬臀挪威縫
Norwegian Welt Construction
挪威縫沿條結構,也就是帶沿條的挪威縫??梢酝夥嬉部梢圆煌夥?,然后用內線連接內底、鞋面、沿條并使內線外露,然后再用外線連接沿條與大底。

↑履誠Guidi Horsebutt沿條挪威縫
Nubuck
直譯就是常見的牛巴革了,但是被國內很多商家亂用了。Nubuck規(guī)范的定義是指打磨過粒面的皮革,但也不一定專指牛皮。打磨之后皮革會變得很軟,并帶有一些絨面質感,舊化變臟后也被稱為“dirty buck”。最常見的Nubuck就是Timberland大黃靴了。
Ostrich Skin
鴕鳥皮,一種不常見的、高度風格化的皮革,在一些牛仔靴上能看到

Outsole
大底/外底,字面意思。樣式和變種有很多,你可以在本篇中找到很多例子。
Oxford
牛津,上面已經提到過了。是一種由封閉式鞋耳的正裝鞋,與之相對的是開放式鞋耳的德比鞋。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鞋類中最正式的。

↑Edward Green Chelsea
Oxford (Made by Work Boot Manufacturers)
工裝品牌眼中的牛津。。。按照上面的定義,這類鞋都應該算德比,但不知道為什么, Red Wing, White’s Boots, Nicks, Viberg這些廠商都把這種鞋叫做Oxford。我很想問一下北美佬們: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

Patent Leather
漆皮,等同于Polish Leather。一般是用不好的皮胚,經過重度的加工,最后得到超級閃亮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開裂且無法修復。漆皮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如果賣太貴就比較坑了,那還不如買一雙馬臀了。

Patina
有2個意思。一是指皮革隨著穿著時間的增加,皮革逐漸產生磨損、被氧化、變亮等等效果,這種舊化叫做patina。
二是指給皮革擦色、手工染色這類過程
Pattern
鞋面版格,也就是所有構成鞋面的皮料裁片。除了鞋楦之外,這個是決定鞋子外觀的重要因素。

Penny Loafer
樂福鞋中很經典的一種款式,鞋頭有一個小槽,可以把1 Penny硬幣放進去。

↑John Lobb Turvey
Penny Holder
特指Penny樂福上面的那個用來放硬幣的小槽。
Perforation
穿孔。指的是布洛克雕花中的那一個個單獨的孔。
Pinking
鞋面裁片邊緣的鋸齒狀裝飾??梢栽诓糠中ド弦姷?,尤其是在長翼Longwing上。

↑Meermin 馬臀Long Wing Blucher
Piping
鞋口/靴口邊緣的卷邊,可以是皮革,也可以是其他合成材料

Pull Tab
鞋靴尾部的提環(huán)。材質是皮革或者織物。拉的時候要小心,因為拉斷的人不在少數,所以穿的時候最好還是老老實實用雙手拉住靴口兩側吧。

Pull-up Leather
彎折或者用力拉之后,部分區(qū)域顏色會變淺的皮革,沒有外力后又會恢復原狀。一般重油蠟皮革都會有這種效果,受力的時候皮革里面的油蠟發(fā)生遷移,由此顏色變淺

Quarter
一般是指鞋子兩側,也包括系帶系統(tǒng)所在的那塊皮革(但不包括后跟),直接看圖最直觀

Ready to Wear
成鞋/成衣。一般Bespoke和MTM鞋廠/服裝制造商會做一些成鞋成衣,于是就有了這個術語。
Resole
換底。穿著太久導致大底磨損嚴重,或者為了美觀考慮,從而換上自己喜歡的鞋底。根據具體的需求,可以不動沿條換底,也可以連著沿條一起換掉
Rebuild
重建。鞋子穿壞了或者想換個風格的時候用到。把鞋子全部拆掉只留鞋面,重新繃楦上底,把內底沿條中底大底等等結構全部換新重做,如果鞋面破損了也可以補上新鞋面裁片再重建。

Relast
重新繃楦。往往包含于Rebuild流程之中。
Russian Grain
俄羅斯粒面紋路皮,最熟悉的叫法是沉船紋/皮。它具有獨特的、有點像弦狀的紋理圖案,最初是200年前在俄羅斯鞣制的,但后來由于某種原因停產了。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潛水員在英國海岸發(fā)現了一艘沉船,里面有一批被泡了快200年的皮革。人們發(fā)現這些皮仍然處于良好的可用狀態(tài),很不可思議,于是由此得名。真正的沉船皮是異常稀少的,故事性拉滿,有鞋匠開出了10w美金一雙的天價。后來各大廠商都嘗試復刻沉船皮,可以說是蹭一下傳說故事,也可以說是heritage,其中英國J&F J Baker皮革廠的出品不錯。

↑Crockett & Jones Russian Grain
Saddle Shoes
一種非常特殊的鞋型,其定義是在鞋的正中間有一個隱約的馬鞍形鞋面,一般在兩邊有一些穿孔。馬鞍鞋經典的樣式是白色的,帶有海軍藍或深色的 "馬鞍 "面板。

↑Alden x Brogue " Sinatra " Saddle Oxford
Scotch Grain
一種紋路很粗很重、耐候性很好的鞋革,最初是在制革過程中使用威士忌酒桶中的舊大麥制成的。但目前的主流做法是直接把紋路壓上去。

↑Crockett & Jones Scotch Grain
Service Boot
服務/服役靴。很經典的樣式,很可能誕生于20世紀初,用于軍事用途。屬于德比靴的一種,后跟皮革裁片比較有標志性

↑Viberg 2030
Shank
勾心,是一種長條狀的東西,位于鞋子的內底和中底/大底之間,以提供支撐,相當于鞋子的龍骨。材料一般為金屬、竹片、皮革、玻璃鋼纖維等等

↑之前拆的一雙紅翼9016,紅布包著的就是勾心
Shell Cordovan
馬臀皮,音譯為科爾多瓦。區(qū)別于Horsebutt(雖說機翻都是馬屁股),真正的馬臀是馬科動物屁股皮面下方的那層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一般從肉面切削,把這層組織暴露出來,再經過壓平、染色、拋光后處理等方式,最終成為各位熟悉的馬臀皮。馬臀皮纖維是縱向排列的,會形成大波浪折痕,但是不會產生那種很細的褶皺。生產周期長,成本高,很耐磨耐用,但是抗撕裂能力不強,做成鞋子的話,有些穿久了會在主要受力部位的針孔附近裂開。

Silhouette
輪廓。國外一般用這個詞來描述一雙鞋的鞋楦+鞋面版格的綜合效果,尤其是側面的樣子。
這個詞可以強化記憶一下,我覺得比國內玩家把一切東西都歸根于鞋楦,要更合理一些。鞋靴本身是一個很綜合的東西,不是單單一個楦就能完全歸因的,還有版格設計、內底大底厚度、港寶材料與厚度、鞋跟樣式、后處理等等影響因素。就算有了原廠楦,也不一定能做出一模一樣的產品。

↑Edward Green Galway
Sole
鞋底。跟上面說的Outsole大底一個意思
Spectators
一種雙色調的布洛克鞋,其中一個顏色往往是白色的,但這并不是必須的,有時候也用其他淺色。這種款式很可能是John Lobb發(fā)明的,用于板球鞋。國內一般叫“香檳鞋”。

↑Vintage John Lobb Spectators
Speed Hooks
快扣/快鉤。對于高筒靴來說,能明顯提升系帶速度。

Split Toe
分裂鞋頭。鞋頭設計的一種,在鞋頭中央由兩片皮縫合(也有的是用一整塊皮做出分裂的效果)。圍繞這個分裂處也產生了很多花活,有的讓分裂處盡可能凸顯,有的則盡可能隱藏。

↑Edward Green Dover
Stacked Heel
堆疊的后跟。由幾塊皮革相互疊加而成的鞋跟,然后再在底部連接一塊橡膠。要注意這個并不是由木頭制成的。

Stitchdown
一種鞋類工藝結構。把鞋面外翻,然后直接與中底大底縫在一起,就像字面意思“向下縫”那樣,很好理解。有很多變種工藝,比如Danner使用單線Stitchdown,而Wesco Viberg使用雙線,可以一道線縫透所有底,也可以第一道線只縫透中底,第二道線再縫透所有底。此外還有Whites Boots小白的手縫沿條Stitchdown,可以看我之前寫的工藝介紹。

↑Wesco Hendrik
Storm Welt
暴風沿條,也就是高沿條。有很多變種,首先最常見的是沿條本身就有一道脊狀凸起,縫上去后緊貼鞋面

接著還有帶裝飾線的高邊沿條,導致遠看像是沿條挪威縫的,但其實仍然是固特異結構,代表款式有Red Wing 1907和Alden Tanker的部分配置
Suede
絨面皮。在英文語境中一般指絨面二層皮,也就是將皮革的肉面與粒面分割開來,然后使用肉面層,這種皮非常軟。強度一般不如全粒面,但是加上內襯后也夠用。國外很多鞋廠會做suede的鞋,很少見過誰把鞋面給穿破了。在中文語境中也可以泛指一般的翻毛皮,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具體可以看后面的Waxed Suede/Flesh
Tan
這邊都放在一起解釋吧。
Tan是表示鞣制這個過程的動詞,就是鞣皮。也可以表示一種棕色系的顏色
Tanner,鞣皮工人
Tannery,皮革廠
Tannage,名詞,鞣制的方法/產物/配方
Tannin,名詞,指鞣質,音譯為單寧,植鞣是最古老的鞣皮方法,所以把從植物中提取的鞣質叫Tannin
Tannic,形容詞,具有鞣性的,比如Tannic acid是鞣酸
Tassel Loafers
流蘇樂福??磮D就很好理解了。

↑John Lobb Edmond
Teacore Leather
茶芯皮,從日文到英文,屬實是文化輸出了。
定義也在變化,最早是指底色被統(tǒng)一染成黃茶色、表面被染成更深顏色的皮革
后來,只要是表面顏色與底色不同的皮革,都可以叫茶芯,但人們還是普遍接受底色為“茶”色系的顏色。茶芯皮的底色有兩個大類,一是沒有被染色的原色,二是被染成淺棕色、紅棕色、黃茶色或其他更接近原色皮舊化完成后的顏色。隨著時間的推移,經常摩擦的地方表層的染料逐步脫落,底色就會顯現。并且底色也會隨著氧化、上油打理等方式發(fā)生顏色變化,茶芯這種舊化的玩法吸引了很多人。

Toe Cap
蓋頭。一塊附在鞋頭最前面的圓弧形皮革,像是給鞋頭戴了帽子。最初是用在純工裝鞋上,提供額外的保護和耐久度,鞋頭磨壞了直接換個Toe Cap就行,不用再買新鞋了。但后來成為了一種裝飾,很多正裝鞋靴也用。真正的Cap鞋頭是雙層面皮,會顯得鞋頭很厚,放在工裝上沒問題但是正裝風格就不和諧了。所以現在的正裝鞋以及Alden Viberg這類中間地帶的鞋子并沒有用雙層皮,而是在Toe Cap這里拼接一下,英文叫Faux Cap,也就是假蓋頭。

Toe Puff/Stiffener
鞋頭港寶/支撐,用于鞋頭的支撐定型。材料有真皮、熱熔膠、化學織物片,目前化學織物片是最主流的材料。也有不用前港寶的鞋,出廠就是扁頭。

Tongue
鞋舌,你懂的。
Upper
鞋面/幫面。構成鞋子主體的材料。除了鞋底和沿條、鞋邊之外,從外面看到的所有部位幾乎都是鞋面。
Vamp
在沿條鞋上,這個指的是鞋子的鞋頭皮面。但對于Moccasin鞋來說,指的則是最大的那塊皮革裁片。

↑應該不介意再復習一遍吧?
Vegetable-Tanned Leather
植鞣革。通過將皮革浸泡在一般的樹木提取物中,而不是將其暴露在鉻鹽等化學鞣劑中來制造皮革。植鞣通常會比鉻鞣或混合鞣制的皮革形成更獨特和有趣的舊化效果,并且更環(huán)保

↑Tenjin Works JS01
Waist
鞋腰。人們普遍審美認為一定的收腰會帶來更優(yōu)雅的美感。所以高端鞋(當然也包括定制鞋)往往具有更極端的輪廓 :琴底。

↑履誠木釘琴底
Waxed Suede/Flesh
絨面/翻毛打蠟皮,大致可以分為3種
第一種是用全粒面皮的反面,也就是在肉面/翻毛面打蠟,比如Horween的Waxed Flesh,這種打蠟之前也叫Roughout皮。

↑強尼制靴Waxed Flesh大逃亡
第二種是把粒面打磨掉一些再打蠟,比如Cfstead的Rambler和Waxy Commander,是保留了75%粒面部分。也有一些Nubuck等皮革會磨掉更多粒面

↑Meermin Waxy Commander
第三種就是完全剝離掉粒面后的翻毛皮,也就是二層皮,再打蠟
就理論強度而言,肯定是第一種大于第二種大于第三種,但具體也要看皮廠的制造實力了,如果工藝不好的廠,就算用全粒面皮,做出來的效果也不如其他廠打磨過的皮。就我手里好幾種Cfs的打蠟翻毛來看,都相當結實。所以我能理解為什么CFS皮廠會打磨粒面,因為確實技術到位,強度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弄薄一點還能增加舒適度
Wedge Sole
泡沫橡膠底,一般是白色的。比普通橡膠更軟,同時耐磨度也會下降一些。

Welt
沿條,也就是圍繞著鞋面外部那一圈條狀物體??梢允瞧じ锏?,也可以是塑料或橡膠條的。對于膠粘鞋或者Blake來說,沿條是一種裝飾物。

Weight
直譯是重量大家都知道,這里指皮革的厚度。皮革通常以盎司oz或毫米mm為單位出售,1盎司等于0.4毫米。一般最小刻度為 1/2 盎司或 0.2 毫米。在制鞋領域,5~5.5盎司(或 2.0~2.2 毫米)是最常用的厚度。
Wholecut
一種由單片皮革制成的鞋,在后部連接,正面看就是一片式的效果。做起來不容易,常見于牛津鞋、Chelseas等款式。

↑Meermin Whole Cut Oxford
Wingtip
翼尖,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上面寫的Full Brogue。按照定義,長翼longwing是wingtip的一種。
Width
寬度。在美碼尺碼體系中,一般用AAA, AA, A, B, C, D, E, EEE, EEEE 來表示,而英碼體系一般是用CDEFG。對于英美碼體系來說,字母越靠后則圍度越大。長度相同時,每個字母之間(比如D和E,E和F)或者每多一個字母(比如E和EE,EE和EEE),圍度相差為6.35mm。所以F=EE,FF其實是F的圍度+6.35mm,相當于EEE,然后FFF=FF+6.35mm,以此類推
這里用White's Boots小白貼吧置頂表格來舉例,這里的數字都是繞腳特定位置一圈的圍度,而不是平面的寬度。

可以看到7D是23.50CM,7E是24.13CM,相差0.63CM;;7EE是24.77CM,與7D相差1.27CM(也就是上面說的6.35mm X 2)
半碼的話就是相差6.35mm/2,可以看到7.5D是23.81CM,與7D相差0.31CM;7.5E是24.45CM,與7E相差0.32CM
所以,請記住6.35mm這個關鍵數值
此外還有歐碼和國際碼,個中差別又有不同,具體還是請看我之前做的尺碼指南視頻
Work Boot
工裝靴。按字面理解,就是用于沉重的、艱苦的、重體力活的工作。但是關注本號的應該大部分都是為了時尚為了帥吧。
終于寫完了,歡迎點贊收藏轉發(fā)以表支持~
最后再次提醒:由于有些名詞的意義存在重疊區(qū)域,不僅國外的人叫法不一樣,而且國內的叫法更是有很多變種和模糊的地方,想一一對應存在很大難度,所以這篇我編輯了很久,每個術語都配上了一些圖片并且標出了重點區(qū)域方便理解
本字典將定期更新,難免會有錯誤與遺漏,如有發(fā)現歡迎告知與補充,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