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識是不一樣的
知和識是不一樣的
2020-10-27
以前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個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實說白了,就是讓你有相對成熟的思考,認(rèn)知和見識是可以對得上的!
知是書上看來的,是認(rèn)知方面的,識是自己的見識,你如果沒有那些見識,讀書也是沒用的。
簡單來說就是融會貫通,就是把認(rèn)知和見識合二為一。記得我以前說其實看書就是看道理,看其中的道道,那么既然是看道道,其實并不一定要看書,閱歷和經(jīng)歷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畢竟只有等你有了見識,你回頭在讀書的時候,你才能融會貫通,你的輸入是非常高效的,因為你懂社會,你懂這些東西,這樣才更有意義!
我們常常會說很多大道理,但是我們卻也不聽,并不是說道理我們不懂,往往道理我們比誰都懂,但是我們就是不同,問題就出在這個識上,因為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沒有見識,我們所有的都是認(rèn)知方面的,而人們又習(xí)慣的自以為是,總認(rèn)為自己是特殊的,所以往往都會試試,其實更主要的就是自己沒有經(jīng)歷過,不服輸,為什么我做就不能不一樣呢?

所以很多時候,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依舊不明白道理,需要社會的磨練才會開始真的成長,但是如果是從社會上來的,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做事很快,很有章法,因為他們知道什么是需要的,什么事不需要的,社會的見識意境幫他們上過一課了。
所以很多時候,你會見到有些人對于一個事情糾結(jié)很多,老是搞不清楚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或者一個很簡單的事情老在糾結(jié),這個就是問題所在,因為他沒有見識,所以他也就只停留在認(rèn)知層面了,如果這個人可以聽取或者放權(quán),或許還好點,如果不可以的話,那么就會特別麻煩了。
記得我以前說過,古人其實很多教育很有用:
5-15歲,死記硬背,目的就是讓你記下來,不用管其他的;
16-25歲,了解意思,并且多了解不同領(lǐng)域的意思和關(guān)聯(lián);
26-35歲,結(jié)合實踐,融會貫通!
也就是這樣,30而立,40不惑,古代人雖然壽命不長,但是很多人真的開始管人做官等等都是在30歲之后了,這里面就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和道理在里面的!
當(dāng)然,我說的這么多,并不是說誰重要的問題,兩個是一樣重要的,畢竟有了認(rèn)知,那么在見識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基礎(chǔ),而有了見識,在看認(rèn)知的時候就會第一時間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知識很重要,要認(rèn)還要見。
當(dāng)然,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知道:“知”和“識”是不一樣的!
————完————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
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
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