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同源詞意義系統(tǒng)研究》摘錄8-第一章第三節(jié)之一
《上古漢語同源詞意義系統(tǒng)研究》
黃易青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一版一印

第三節(jié)? 同源詞的意義關系
一、詞源意義與詞匯意義的不同
1.詞源意義與詞匯意義的不同
詞源意義:
清代直接稱作“義”,現(xiàn)代稱作“理據(jù)”“詞義特征”。
它是詞族滋生過程中由詞根帶給同族詞或由源詞直接帶給派生詞的意義,其作用是發(fā)生在詞義引申、詞語派生中,不直接為我們所觀察到。
它是詞源學的研究對象。
e.g.秀、?、條、褎、軸、?:抽出圓狀體
詞匯意義:
詞的概念,在言語交流中起作用,直接表達人的意思,是詞匯學的研究對象。
e.g.秀:抽穗;?:木生條;條:枝條;褎:衣袖;軸:車軸;?:抽出。
張永言:用作命名根據(jù)的事物的特征在詞里的表現(xiàn)就叫做詞的“內(nèi)部形式”,又叫詞的理據(jù)或詞的詞源結構。
伍鐵平:詞義(指實詞)通常是反映概念的,概念表達的是事物的本質特征,但是命名的根據(jù)卻是任意的,往往可以任取一個特征,而且可能非本質特征。
兩種不同性質的意義混淆是因為:
(1)漢語中,詞源學是從訓詁學中獨立出來的,最初是把詞源意義、詞匯意義都稱作“義”。
(2)詞源意義也寓于詞的形式,積淀于詞義中,對詞義產(chǎn)生直接影響。
(3)對詞源意義內(nèi)涵把握很困難,難以精確。
2.兩種意義的混淆與語音標準的寬泛
章太炎《文始》在系聯(lián)同源詞時,常把詞匯意義的相同作為標準。
“(物)有異狀同所者,予之一名?!保ā八敝肝镔|)
王力《同源字典》:“同源字必然是同義詞,或意義相關的詞?!?/p>
如果用詞匯意義取代詞源意義,在判定同源關系時就會把沒有同源關系的同義詞判定為同源詞,從而導致聲音關系的“轉”多了一些。
雖然兩種意義性質完全不同,但我們還是把詞源意義稱作“義”:
1.繼承傳統(tǒng)
2.“理據(jù)”只指得名來源或理由,而不強調來源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