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請指教》——《奧斯卡最佳短片》、《羅密歐還活著》
《奧斯卡最佳短片》

這個短片跟我之前看到的電影《攝影機不要?!酚挟惽ぶ?,都是為了什么而去妥協,他相當于把普遍現狀通過短片表達了出來,并且內容塞得不多,基本就是戲中戲中戲。

這個讓我想到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你自認為是觀看的主體,卻無意中成了被他人觀看的客體,從而主體與客體的身份是相對的,也是可變的。
可這部片子本身并不是個多么優(yōu)秀的片子,它所反映的現實以及想真正表達的東西其實并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也看得出拍攝時非常趕。
整體看下去會發(fā)現,這個短片演本來想拍好片的導演因為加上《小時代》這個IP而改成七零八落造成翻車的鬧劇并最后將鬧劇的本身搬上熒屏的事。
這個綜藝節(jié)目在場的觀眾也因觀看著導演的鬧劇而紛紛叫好,而我們看著他們對于這個片子紛紛叫好而紛紛叫好。
總之反映了我看著鏡子里的我在看鏡子里的我看鏡子的無限套娃的現象。
本質上講,這個導演想通過這部短片在反抗著什么,但你反抗的對象又因為你的反抗讓你獲得了贊譽。這件事其實是可悲的,這個讓我想到了《黑鏡》第一季的第二集所反映的現實,為了做人上人去參加比賽,最后因反抗這個比賽而成為人上人,而反抗本身卻在此變得毫無意義。

這部短片最大的硬傷在于汽油,基本是為了澆汽油而澆汽油,汽油在這部作品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因為燃燒導致這部戲的拍攝進行不下去最后將翻車事故放出來的,也是導演通過澆汽油來表達出演員過于干涉劇本創(chuàng)作的無奈。
但澆汽油的點子我個人不是很能接受,至少給我一個基本的理由,任何正常的拍戲時候,不可能出現真把汽油的東西往上面叫的行為,更何況你這部短片也不是荒誕劇,就是正常的拍戲時出現的翻車現象,完全可以將澆汽油的行為邏輯更合理化。
就比如一開始是有個汽油的道具存在,然后搞一個拿錯的通俗橋段來講澆汽油的行為邏輯合理化,否則你這么搞下來,我除了罵道具師,我還能罵誰?
行動邏輯一要有可能性,二變成現實,三成為結果。這里的可能性就沒有出來怎么就成為結果,也無法成為導演罵演員的理由。
演員說要有汽油就真來汽油,他要一把槍是不是真給一把槍并裝上子彈。我只能說是道具師的問題而不是演員的問題,你罵演員的理由無法成立,要是沒有澆真汽油,就是拍個正常的片子,那你是不是沒有罵演員的理由了?
既然要罵演員就要把一切的結果的可能性在他身上出現,比如:
強行修改臺詞,海報不要宇航員,將演員本身的身影大面積占據海報本身,將演員變得人畜無害,這是一個想要演好戲的演員嗎?不,是一個急于出名的演員。
演員的演出的戲份無限制擴大化,
不需要其他人演戲,演員本身足以可以支撐臺面,不演群體戲,改成獨角戲。
粉絲喜歡看演員的cut,將演員的臉無限放大,特寫鏡頭弄的更多一點,對著鏡頭耍帥,擺幾個pose。
短片上映后,拉動相關話題:#演員名字角色的駕馭力#,#演員名角色自然#?
演員名網宣站引導粉絲開始控評點贊:“演員這一次的角色挑戰(zhàn)達到質的突破,非常自然形象,將不會演戲的演員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完全看不出他是第一次演戲,希望哥哥姐姐能夠好好發(fā)揮自己的演戲的天賦在未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加油,哥哥姐姐未來可期?!?/strong>

以上將這個現象拍出來會不會更好,會不會在視覺感官上更加炸裂,觀眾會不會更有感觸呢?導演拍得還是太過柔和了一點,應該更加狠一點,才能讓兩位演員的表現力表現的更為出色,黃明昊和朱然的對手戲還是溫和了一些,也完全達不到演員應該自黑的程度。
朱然的表演能力特別自然有水平,黃明昊也非常好的將演技不出色的演員發(fā)揮到淋漓盡致,我也很難相信這是演員第一次的首秀,真的讓我驚艷到了,加油。
導演非常具有調動演員的能力,角色分配非常合適,給錢寧黃導演一個贊。

我非常希望下一次能夠看到錢寧黃導演的個人風格的電影。

《羅密歐還活著》

蔡康永在之前所表現出的角色三種“死法”在這部戲的展現的淋淋盡致,蔡康永基本是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表達了出來,但這就像李成儒老師所說的一樣,與戲曲本身沒什么關系。
這部短片主要表現了某種逝去的悲哀,不僅僅局限于戲曲本身,放到任何的行業(yè)里都適合,京劇也不過是承載這一功能的載體。
這個短片也有點戲中戲的味道,只不過有點模糊不定,到結束時,葉青的一眼暗示著穆成舟已經“木已成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尋找自己合理的出路。
跟角色告別
跟愛情告別
也跟過去的自己告別

我對蔡康永所想表達觀點存在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
我記得在電影發(fā)展的時候,電視機的出現就出現了現在的人所擔心的事情,因為電視機的出現,人們在觀看上獲得便利,電影發(fā)展出現低潮,人們悲觀地認為電視機將會取代電影。
如今我們看到電影被電視機所代替了嗎?沒有,并且在形式上多樣化也促進了影視本身的多樣化發(fā)展,甚至彼此的界限也逐漸的模糊起來。所以我對于中國影視未來的發(fā)展是持有樂觀態(tài)度的,電影本身的發(fā)展也就一百多年,中國電影的發(fā)展也差不多,戲曲發(fā)展了幾百年,它死了嗎?沒有。
我們之所以哀嘆是因為目前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東西出現,它不發(fā)展嗎?它真的過時了嗎?你們不喜歡嗎?你們不想看了嗎?

新事物的產生也必然面臨著死亡,這是客觀規(guī)律,也是必然結果??涩F在的時代,影視劇,戲曲,話劇等等藝術行業(yè)真的面臨著結束了嗎?
當一個事物死去的時候,人們也已然遺忘。
至于幾分鐘將電影本身,我自己是有我自己的一個看法,因為目的不同,為什么會有人去看幾分鐘將電影?是因為人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看電影,幾分鐘將電影僅僅是將事件梗概告訴觀眾,它所反映的東西,想表達的內容是不會有足夠多的時間去講述的。僅僅停留在我知道但我沒看過的層面。
這與整個社會的大的環(huán)境背景有關,但無法說明人們是不愛看電影而去看幾分鐘的電影,因為本身的邏輯就不通,恰恰是因為沒有時間去看而去看的目的,或者是本身其實對這方面沒什么興趣,但為了談資的必要而不得不了解電影從而去看幾分鐘電影,以便對話能夠更好的展開。
所以在現階段的幾分鐘看電影的現象存在本身也是因為人們的各種各樣的理由存在,但無法否定電影已死的結論。
說的有點多了,回歸短片本身,短片的最后結尾為點睛之筆,觀看直播的人,看臺下的人都一位他死了,也因為他的死去似乎給他的人生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但這樣的死法也是可悲的,可笑的,可憐的。
一種哭笑不得的悲劇將一些瑕疵很好的掩蓋住了,也將前面的大部分東西全部推翻掉了,期待蔡康永導演的下一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