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語言、文化、風俗等諸多相似,竟是同宗同源?
7世紀阿拉伯帝國建立,公元637年阿拉伯帝國征服巴勒斯坦地區(qū),由此開始了阿拉伯化、伊斯蘭化的過程。根據(jù)阿拉伯人的說法,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登宵的地方,因而也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已被毀滅的第二圣殿的遺址上建造了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清真寺的西墻被西方人稱為“哭墻”,成為圣殿僅存的遺址。

16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把巴勒斯坦,作為一個行省納入了版圖內。從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領土后,不斷遷入的阿拉伯人與當?shù)氐腻饶先?、腓力斯丁人以及后來的希臘人、羅馬人、土耳其人互相融合、同化,形成了有共同信仰、語言和文化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在穆斯林的統(tǒng)治下,猶太人與基督徒、祆教徒等非穆斯林被稱為“迪米”。迪米人社會地位較低,必須繳納土地稅和人頭稅,不能擔任公職,也不得反對穆斯林。迪米人也不得騎馬和攜帶武器,連衣著和發(fā)型都有特殊規(guī)定。但他們在宗教和法律事務上完全自治。無論與羅馬時代,還是與天主教歐洲相比,伊斯蘭世界猶太人的社會環(huán)境,都是相當寬松的,他們與穆斯林的關系在總體上是比較和諧的。

由于大流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在宗教、語言、文化、風俗,甚至體型特征等方面都出現(xiàn)了明顯的區(qū)別,而希伯來語已經消亡。
在阿拉伯世界,猶太人在語言、文化、風俗等方面逐漸阿拉伯化。而且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在猶太教傳說中,猶太人是亞伯拉罕的后代,而亞伯拉罕即阿拉伯人口中的易卜拉欣,阿拉伯人尊奉易卜拉欣及其子伊斯瑪儀為祖先;二者語言同屬于閃語族,均從右邊書寫;兩個民族都是一神教,伊斯蘭教將猶太名人摩西同樣列為先知,雙方在民族風俗方面也有不少共同點。因此,近代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中有人甚至認為猶太人是信奉猶太教的阿拉伯人。而根據(jù)生物學研究,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還有著共同的祖先,所以說阿以沖突,就是一場真正的悲劇。

在猶太人大流散后,仍然留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經很少了。1170年,整個巴勒斯坦也只有1400多名猶太人。但是,猶太教中回歸圣地的思想,使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對巴勒斯坦地區(qū),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