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自由——《肖申克的救贖》影評與場景回顧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就算大家從未看過,想必也一定有所耳聞。毫不夸張的說,這部幾乎代表著20世紀90年代電影的最高水準的電影,就算以今日的審美眼光去看,也絲毫不會比其他電影遜色多少。
筆者有幸讀過斯蒂芬·金大師的原著,故對這部影片里的一些細節(jié)印象頗深。在此,筆者愿與大家一起分享這部影片中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場景,以及在每個場景后面,劇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先簡單介紹一下電影劇情:
1947年,某銀行家安迪·德福瑞恩(下稱安迪)因涉嫌謀殺其妻子及情夫的罪名,被判處無期徒刑,關入肖申克監(jiān)獄服刑。在漫長的監(jiān)獄生涯中,他認識了獄友艾利斯·波德·瑞德(下稱瑞德),后者為監(jiān)獄中的“權威人物”,有門路通過外界獲取某些用品。安迪向瑞德買了一把鶴嘴鋤,聲稱將用于“雕刻石頭以消磨時光”。
新入獄的安迪常常受到另一位同性戀囚犯包格斯·戴蒙(下稱包格斯)的騷擾,后者試圖用暴力強迫安迪就范,甚至因此將安迪打成重傷。但安迪誓死反抗,且在不久后通過某種方式使監(jiān)獄隊長拜倫·海利(下稱海利)將包格斯打成殘疾,從此之后再無人敢找安迪麻煩。另一方面,安迪的財務及錄賬才能漸漸展現出來,他通過幫助典獄長山姆·諾頓(下稱諾頓)做賬取得了后者的信任,并受命負責管理肖申克監(jiān)獄圖書館。
安迪每周寫一次信給州長要求給圖書館撥款,持續(xù)了六年。在得到一小筆資金援助后,他改為一周兩信,最后迫使州長答應每年為圖書館撥付一定的款項。在緩慢經營圖書館的同時,他也承擔了為諾頓洗黑錢的任務,后者通過借囚犯的勞力外包工程的辦法獲得了許多贓款,而這部分贓款全部交由安迪做賬,因此,安迪在獄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安迪有一次在得到政府捐贈的一批資料后,從中發(fā)現了一張唱片。他果斷將典獄長的辦公室鎖死,把唱片機開到最大聲,使得整個肖申克監(jiān)獄都能聽到優(yōu)美的音樂。自然,如此做的后果是安迪被罰了兩周的禁閉。
數年后,安迪結識了新入獄的年輕人湯米·威廉斯(下稱湯米),并教后者識字以應對同等學歷考試。某個巧合之下,湯米意識到當年安迪案件中的蹊蹺之處,并當面告訴安迪他是無辜的,犯罪者另有其人。激動的安迪立刻去找典獄長諾頓反映情況,但卻惹怒了后者,被處罰單獨關一個月禁閉。同時,諾頓擔心安迪翻案后自己貪污的事情會敗露,于是通過計謀將湯米引誘到監(jiān)獄門外,并授意海利將其槍殺。
得知湯米死訊后的安迪心灰意冷,但諾頓仍舊強迫安迪為自己做假賬。安迪表面應允,但心中早已另有打算。他告訴瑞德,如果能夠出去,會在墨西哥的一個小鎮(zhèn)芝華塔尼歐定居,并請求瑞德出獄后去巴克斯頓的某個地方,那里有他留給瑞德的東西。瑞德應允了。
1966年的一個晚上,安迪為諾頓做好賬目后,趁其不注意將假的賬本放入保險柜中,并于當晚越獄成功。第二天早上點名時獄卒發(fā)現安迪不翼而飛,于是諾頓和海利來到囚房親自尋找安迪的蹤跡,最后他們發(fā)現——在囚房墻上貼的海報后面,有一條通向外面的隧道,那是安迪十九年來每天一點一點用那把鶴嘴鋤挖出來的。
與此同時,安迪用另一個假名進入銀行將諾頓的贓款全部提現,并將肖申克監(jiān)獄貪污的材料提交給媒體,最終使得海利被捕,典獄長諾頓飲彈自盡。
一年后,瑞德在服滿40年刑期后假釋出獄,發(fā)現自己難以適應社會的生活方式。糾結之下,與安迪的承諾驅使他去了巴克斯頓,并在那里發(fā)現了安迪留下的一封信和路費。隨后瑞德違反假釋條例越過邊境線,到達墨西哥的芝華塔尼歐,二人再度重逢。
?
大體就是這樣。相比起原著,電影改動了部分情節(jié),但這絲毫不影響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和主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這部電影里的那些著名的場景。
?
場景一、“冷酷的肖申克”
安迪在肖申克監(jiān)獄的第一晚,一名新囚犯由于不堪忍受監(jiān)獄的環(huán)境和犯人們的嘲笑痛哭失聲,結果被監(jiān)獄長海利動用暴力打至昏迷,后因無人醫(yī)治去世。

這里有一些非常精彩的細節(jié):
一開始挑逗新囚犯的犯人海伍德,在監(jiān)獄長海利大聲向該囚犯警告“不準繼續(xù)哭泣”時,顯得非常緊張,并暗自祈求新囚犯停止哭泣,但最終毫無作用。在海利暴打新囚犯的時候,監(jiān)獄里無人應聲,安靜極了。
而在第二天早飯時,得知新囚犯已死的消息后,安迪試圖詢問新囚犯的名字,但海伍德卻粗暴的回答“關你屁事,菜鳥。死人還要什么名字?”
這段劇情的用意很明顯,是在向安迪展示肖申克“黑暗的一面”——獄卒可以肆意毆打囚犯,甚至打死了都不會有人在意。這里絕不是一個公正公平的地方,對囚犯來說,只有無盡的黑暗和痛苦。甚至,想在這里活下去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你死了,你就如同徹底蒸發(fā)了一般,沒人會在乎你是誰。
但換個角度來看,不只是肖申克,在當時,幾乎美國所有的監(jiān)獄都是這幅景象——獄卒肆意動用武力,囚犯們受到的待遇近似于野獸,濫用暴力甚至是家常便飯。我相信,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初次看到這個場景的時候,心里都多多少少會感到震驚。誠然,如今監(jiān)獄動用私刑的情況已經大為改觀,但這個場景所帶給我們的沖擊,著實不小。
?
場景二、“銀行家安迪”

這是影片中的一個經典場景。安迪和幾名獄友在翻修肖申克監(jiān)獄的屋頂,此時監(jiān)獄長海利抱怨政府如何如何通過征稅的方式壓榨他的金錢。此時安迪做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決定——直接走向監(jiān)獄長面前詢問:“海利先生,你信任你的老婆嗎?”并且在海利惱羞成怒即將把他推下房頂之際,將如何幫助海利先生的辦法全部說出,逃過一劫,甚至索要了工作的“報酬”——每人三瓶冰啤酒。
這個鏡頭就表現出了安迪的膽識。身為囚犯,他居然敢和監(jiān)獄長如此“討價還價”,換做一般人斷不可能有這種想法。然而安迪不僅這么做了,還成功了。
身為囚犯敢與監(jiān)獄長交涉,是不失膽略;身為囚犯還敢索要報酬,是不失尊嚴。正因為安迪是一名壓根就未曾犯罪的銀行家,他才會有如此舉動。

另外一提,安迪是不喝酒的。在看到他的獄友們愜意的享受冰鎮(zhèn)啤酒的時候,他只是坐在一旁,笑著看著這一切。此刻他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
?
場景三、“布魯克到此一游”

布魯克·海特倫,一名幾乎在肖申克監(jiān)獄呆了大半生的囚犯。在得知自己將要被假釋之后,他首先表現出來的不是激動,而是困擾和痛苦,甚至想要蓄意傷害獄友海伍德,讓自己繼續(xù)留在監(jiān)獄里。
為什么會這樣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你在一個地方呆久了之后,不管是哪里,你的心理上都會對它產生一種依賴感,而這種依賴感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烈的。布魯克在肖申克監(jiān)獄里度過了大半生,早已熟知監(jiān)獄里的規(guī)則,體系和生活方式。但他突然要被假釋,回到社會中繼續(xù)生活,這就代表他之前所在監(jiān)獄里積累的一切東西全都白費了,甚至更早之前在社會上接觸到的東西也失去了作用——幾十年過去了,你怎么能指望一個久居囚籠的老人緊跟時代的潮流呢?顯然不現實。
因此布魯克在回到社會中后感到了極大的不適應,并且最終選擇了自我解脫——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上吊之前刻下的“BROOKS WAS HERE”(布魯克到此一游)更像是一種對社會的諷刺和抗爭,而非“我曾經到過這里”的證明。
?
場景四、“音樂無價”

在唱片機響起的一剎那,廣場上的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停下了動作,靜靜聆聽者天籟之音。
正如瑞德所說的,“我從來沒搞懂她唱的什么,但這并不重要?!贝_實,對于肖申克的囚犯們來說,他們已經很多年沒有聽過音樂了。確實,音樂怎么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音樂本身——它,不如說“她”帶給了肖申克的囚徒們精神上的撫慰,就算他們身在監(jiān)獄,依然能聽到如此優(yōu)美的旋律。
清歌可以消愁,亦可忘憂。也許正如數千年前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下的一般,“此時無聲勝有聲”。對安迪來說,這里已然不再是監(jiān)獄,而是他在銀行中的辦公室。而對于肖申克的所有囚犯來說,在這一刻,他們都是自由之身。

?
場景五、“無言之罪”

可憐的湯米,直到最后他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死。
這是諾頓一手策劃的陰謀。為了能牢牢限制住安迪為自己工作,湯米成了犧牲品。
也許湯米在見到會面地點的那一刻有所猶豫,但他絲毫不曾想過典獄長會謀害他。就在他已經下定決心要為安迪出庭作證的時候,一切卻戛然而止。
慘白的燈光下趴著一具尸體,背后有四處彈孔。他還有不到一年的刑期,通過了同等學位考試,家里有老婆和孩子在等著他刑滿歸來。然而,這一切,都被典獄長的一己私欲毀掉了。
我相信,諾頓曾經也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但是,在金錢和利益面前,人是會變質的——這是古往今來被無數人親身證明過的論題。
這是最直白的罪惡,也是一個人最悲傷的結局——在監(jiān)獄里被“誣陷越獄,槍擊致死。
無言以對啊……
?
場景六、“逃脫,救贖,重生”

這是整部電影里最觸動我的畫面。
爬過十九年來挖出的隧道,攀下排水管,借者雷聲的掩護砸開排污口,在惡臭中爬了五百碼——然后,安迪自由了。
自由之雨從天而降。重獲新生的安迪雙手張開,享受著天賜的甘霖。
我無法想象,一個無罪之人怎么能忍受十九年的牢獄生活。
我更無法想象,一個人怎么會有如此的耐心,十幾年如一日的,用一柄單手的鶴嘴鋤在監(jiān)獄的墻上挖洞,最后挖出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
正如斯蒂芬·金在小說扉頁上寫的:“有些鳥兒是注定關不住的,因為它們身上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毫無疑問,安迪就是那只鳥兒。他之所以逃獄成功,真的不是因為運氣——信念,堅毅,智慧,耐心,隱忍,缺一不可。

瑞德也不會想到,他在十九年前賣給安迪的那個石錘,居然會有這樣大的作用。
它拯救了一個人,影響了一個人,懲戒了一個人。
場景七、“清算時間”

審判降臨了。
這幅刺繡是諾頓的妻子親手織下的,但她估計怎樣都想不到,這句話最終會應用到自己的丈夫身上。
用我們中國的古話來講,“多行不義必自斃”。但即使如此,我們在重新看到這幅刺繡的時候,依然會有一種頓悟的感覺。但最精彩的部分,還不在這里。
“救贖之道,就在其中。”

相信所有人在看到這本“圣經”的時候,心靈都會為之一顫。
真的是太精彩了。
沒有人也不可能有人會想到,安迪會用這種辦法,把一把鶴嘴鋤藏了十九年之久。也正如圣經扉頁上寫的,真正的“救贖”根本不是圣經,而是這柄六英寸長的不起眼的小工具。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單憑這個情節(jié),這部影片就足以獲得無上的殊榮。我除了“絕妙”以外想不到更適合的詞語去形容它了,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
場景八、“舊友重逢”

這個場面無需多言。
安迪和瑞德,兩位好友緊緊地抱在一起,這個畫面是任何語言都無法描述的。身旁是蔚藍的太平洋,在這里,他們不再是罪犯,而是兩個完全自由的生命,不受任何事物干涉。
這里是墨西哥的一個小鎮(zhèn),芝華塔尼歐。對安迪來說,這是新生活開始的地方;而對瑞德來說,這片土地的意義對他尤為重大——這是他的“希望”。如果安迪沒有把這一份希望留給他,那瑞德很可能會和布魯克走上同樣的道路。
這才是安迪留給瑞德的東西——救贖。真正的朋友會把你最需要的東西帶給你,而安迪清楚的知道,入獄四十年之久的瑞德,真正缺少的那一樣寶物,到底是什么。
從肖申克的鐵窗,到巴克斯頓的樹下,再到太平洋沿岸的芝華塔尼歐,瑞德比任何人都清楚安迪的才識,膽略和智慧。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安迪把他從肖申克監(jiān)獄里救了出來。他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確非籠中之鳥,而就在他飛走的那一刻,籠子徹底被打碎了,外面世界的陽光重新照了進來。這是安迪留給肖申克監(jiān)獄的最后禮物——光芒和希望。
有仇必報有恩必復——這就是安迪·德福瑞恩,一個永不屈服的生命。
?
后記:
我第一次接觸《肖申克的救贖》這個名字,其實是幾年前瀏覽過的一篇文章里。
那篇文章講的什么我差不多都忘記了,只是還依稀記得其中的幾個細節(jié):公然在典獄長辦公室放音樂,承辦圖書館,花費十幾年時間挖洞逃獄……
當時我就很好奇:這是怎么樣的一個囚犯,竟蘊含著如此之大的力量?從那時起,我便一直想親眼見證一下這名傳說一般的囚犯的英勇事跡。
于是,兩年前,一位朋友給了我片源。我記得很清楚,那是一個暑假,我和幾個同學正在機房集訓。于是那天下午我在電腦前坐了整整兩個半小時,一動沒動,欣賞著這部電影史詩一般的劇情。
當時我的感受是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怎么,會有,這么精彩的電影?
差不多一年之后,我購買了斯蒂芬·金大師的原著。雖然小說的劇情與電影不盡相同,但我在讀完它之后,依然被其經典的構思和情節(jié)所打動了。那時,寫一篇影評的想法,就已經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了。
如今,借著這個機會,我也算是把一直想要表達的東西都說了出來。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從頭到尾的主旨其實只有一個:希望。無論是安迪向瑞德購買女明星麗塔·海華絲的海報,還是眾獄友一起在監(jiān)獄屋頂上喝冰鎮(zhèn)啤酒,再或是安迪在典獄長辦公室里放出的優(yōu)美音樂,所有諸如此類的鏡頭,都在向我們揭示一個道理:希望永存。無論你身在何方,境遇如何,只要不放棄心中的希望,就能迎來破曉。
?
如果各位能夠從我的這些文字里,或能從《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中收獲一些啟發(fā)的話,便是我的幸運。
愿希望,永存于你我心中。
UG_len
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