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在太陽下面
作者:張廣天 先殺死神,再殺死半人半神,接著殺死英雄,一遇君子就說是偽的,一見美人就說是婊的,然后才好放心作惡。這就是民主全部的根底中的秘密。我們正在經(jīng)歷違背天道品秩的黑暗歷史。上土下日,顛三倒四,以丑為美,以雞零狗碎重列日月星辰。審美只存在于宏大敘事中。雞零狗碎中有宏大敘事,但這不等于雞零狗碎可以取代宏大敘事。于是,必須重現(xiàn)價值,而不是重估價值。 丑人只有在電影中找到丑人,才好繼續(xù)活下去。這就是為什么非虛構文藝盛行的原因。非虛構是現(xiàn)實的,但并不真實。現(xiàn)實才更接近夢境,而真實總是那么殘缺。 反生活的審美走向另一條秘徑,但那才是救贖之路。 文藝至少是用來動心的,而絕不是娛樂的。假如有娛樂存在,便是娛神的,斷不是娛人的,就像吃筵席,原是敬神的,神吃過,人才能吃。 人就那么不重要嗎?是的。人總在太陽下面。 詩意的降臨,就是神的降臨。一切舞臺,道具,化妝,藝術手段,都是為了迎神而預備下的。一個故事講得再好,卻不動人,就是因為神未降臨。所以,氣氛是很重要的。氣氛足了,神就來了。當然,前提是為了迎神。 “月涌大江流”。這句不是修辭好,不是一點月光推涌大江奔流的奇思妙想,而是用修辭顯現(xiàn)了月神。修辭是重要的,重要在它是為迎神預備的。人既為自身的平庸情感而期期艾艾,那么一切寫作也必然導向平庸。人想不平庸,必然須見神氣靈光。先人們?yōu)橛瓉砩駳忪`光預備下千萬種修辭和技巧,只是我們漸漸忘了這神壇中的法器用來做甚。 明喻還是暗喻?我們昏以為比喻是表達,就好像錯將廟堂里的鐃鈸當樂器。 “蘋果,上次遇見你的時候你還是一朵花呢?!边@句神也來了。這就是詩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