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中文讀比白讀古的例子(第一期)
2022-12-28 10:11 作者:BenTabulaRasa | 我要投稿
1.北方官話的麻韻二等字一般不高化(麻、馬、巴、話、茶,等等),但是吳語區(qū)這一些字常常會高化,比如上海話“喫茶”(喝茶)的“茶”,“講上海閑話”的“話”。吳語區(qū)的白讀音相比于吳語區(qū)的文讀音往往更多地會體現(xiàn)地方特色。比如,上海話的“夏”,白讀的元音已經(jīng)高化到o了,文讀還停留在a,比較著名的例子有上海軌道交通16號線的華夏中路地鐵站,如果用白讀音來報(bào)站聽起來還是有一些尷尬的??梢哉f,文讀層因?yàn)楸还僭捪拗浦瑳]有“吳化“得這么厲害,而白讀層相對就自由很多。 2.閩語很多地方,入聲字的文讀還保留著-p/-t/-k韻尾,可以理解為受到古代官話的強(qiáng)壓形成了整齊的對應(yīng)。然而白讀層的入聲韻尾不少弱化為吼塞尾,甚至舒化了。所以許多閩語讀詩,用文讀音比用白讀音恰當(dāng)?shù)枚唷? 3.可以看看我國六南方言,許多地方“天”的白讀都鼻化了,甚至脫鼻的讀成/thi/都很常見。同樣的地點(diǎn),文讀音可能還讀/thian/。很簡單,因?yàn)楸狈焦僭掃@一類韻母的音變比較保守,相比之下比較南面的江淮官話,許多已經(jīng)讀成/thi/或者僅剩鼻化韻了。 整體而言,文讀音的音值比白讀音存古,可以說概率在1/2上下吧,畢竟不同方言的存古度半斤八兩,文讀層只是更加體現(xiàn)了官話區(qū)或者一定時期的強(qiáng)勢方言區(qū)的特征,而白讀音可以理解為“地方色彩更加濃重”。如果碰巧某個字的讀音在官話區(qū)里比在某地方言里音變比較保守,那么大概率文讀比白讀存古,反過來就是白讀比文讀存古。 我是新入坑的方言愛好者,若是有寫得不對的地方,請友好指正。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