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 遂初堂記 (歸有光)










遂初堂記
宋尤文簡公,嘗愛孫興公《遂初賦》,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書扁賜之。在今無錫九龍山之下。公十四世孫質(zhì),字叔野,求其遺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規(guī)度于山之陽,為新堂,仍以遂初為匾,以書來求余之
按興公嘗隱會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為此賦。其后涉歷世涂,違其夙好,為桓溫所譏。文簡公歷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為況,若有不相當(dāng)者。昔伊尹、傅說、呂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釣,以輔相商、周之主,終其身無復(fù)隱處之思。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日:"汝明勖偶王,在宜,乘茲大命,惟文王德,丕承無疆之恤。"當(dāng)時君臣之際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復(fù)昔人之遭會,而義不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貴顯,或未必盡其用,而勢不能以遽去。
然其中之所謂介然者,終不肯隨世俗而移易。雖三公之位,萬鐘之祿,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則其高世遐舉之志,宜其時見于言語文字之間,而有不能自己者。當(dāng)宋皇桔、治平之時,歐陽公位登兩府,際遇不為不隆矣,今讀其《思潁》之詩,《歸田》之錄,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況南渡之后,雖孝宗之英毅,光宗之總攬,遠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宮闈戚畹,干預(yù)朝政,時事有不可勝道者矣。雖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當(dāng)世之人主不可謂不知之,而終不能默默以自安。蓋君子之志如此。
公歿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復(fù)其舊,遺構(gòu)宛然。無錫,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過之者登其堂,猶或能想見公之儀刑。而讀余之言,其亦不能無概于中也已。
譯文:
南宋詩人尤袤(謚號“文簡”)曾經(jīng)很喜愛東晉孫綽寫的《遂初賦》,就用“遂初”給書齋命名,宋光宗趙惇(死后葬在永崇陵)書寫匾額相賜,在今無錫九龍山下。孫興公(孫綽)的十四世孫質(zhì),字叔野,尋找遂初堂遺址而沒有人知道在哪里,按照自己的猜測應(yīng)當(dāng)在九龍山的南面,于是新建了書堂,仍以“遂初”為匾額,寫信來求我作記(文體)。
依據(jù)孫綽曾隱居會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此賦。然而他后來經(jīng)歷的塵世,違背了他夙愿喜好,被恒溫譏諷。尤袤三朝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讓離開朝廷,就以“遂初賦”為比照,感覺有很多不能相比之處。古時候的伊尹(商代名相)、傅說(商代名相)、姜子牙一類人,出身于一無所有的農(nóng)人、釣魚人,來輔佐商、周的君主,終其一生沒有生發(fā)過隱居的念頭。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滿足、理想得到實現(xiàn)的人,原本就如此。只有周朝的召公姬奭告老還鄉(xiāng)時,周公挽留他說:“你睿智地輔佐大王,正是順應(yīng)了這個天命,只有文王有德,很好地繼承了不分疆土的關(guān)愛。”當(dāng)時的君臣關(guān)系可以想見了。后來的君子,再沒有古人那樣的際遇,而道義上不能動不動辭職不干。到他已經(jīng)成為貴顯了,可能并沒有才盡其用,而形勢又不能馬上離去。
然而其中的所謂堅定不移的人,到頭不肯隨著世俗而改變,雖然高居三公之位,萬鐘之祿,而他的心一天也不能安穩(wěn)。他們遠大的志向,只能時常表現(xiàn)在言語文字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當(dāng)宋皇祐、治平年間,歐陽修登上了兩府的官位,際遇不能說不好了,現(xiàn)在再讀他的《思潁》詩,《歸田》錄,就知道他不安于這些官位的真實思想。況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后,雖然有孝宗的英毅,光宗的總攬全局,都遠不能與盛宋之治時期可比,而光宗末年,疾病恍惚,后宮戚黨,都來干預(yù)朝政,當(dāng)時的這些事說不完了。雖然,尤袤等人的觀點已在朝廷被熟知,皇帝不能說不知道,然而總不能因此而默默自安吧。君子之志就是這樣的。
尤袤去世至今四百年,而民間能夠恢復(fù)遂初堂的舊貌,宛然還是老樣子。無錫,是南方的士大夫們?nèi)攵嫉耐ǖ?,?jīng)過的人進入遂初堂,還可以想見他當(dāng)年的典范遺貌。而讀了我這些文字,他們也不能在內(nèi)心沒有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