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電影,拍出了真實的中國

上個禮拜,金球獎誕生了首位亞裔影后。
出生于美國紐約的中韓混血女孩奧卡菲娜(Awkawafina),憑借著在《別告訴她》里的表演,拿到了這一殊榮。
只是伴隨這部電影不是贊美,而是巨大的爭議。不只是關于奧卡菲娜的爭議,還有關于電影本身的爭議。
《別告訴她》是一部美籍華人導演拍攝的電影,改編自導演的真實經(jīng)歷,講述的是一個華裔移民家庭的故事:
家里的奶奶被診斷出癌癥,家人決定向她隱瞞病情,并以一場婚禮為借口,讓遠在美國、日本的家人們都回到家鄉(xiāng),和奶奶團聚。
而六歲就隨父母搬到美國的孫女比莉,不理解家人為什么不告訴奶奶事實,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觀念與親情的牽扯。

在美國,《別告訴她》在知名評價網(wǎng)站爛番茄上的新鮮度達到了98%,觀眾評分達到87%。
雖然它遺憾沒能躋身最新公布的奧斯卡提名,但它已經(jīng)斬獲了金球獎、美國電影學會獎年度佳片、美國國家評論協(xié)會獎十佳獨立電影等多項榮譽。
當這部中國人看來普普通通的電影在國外受到如此大的關注和贊譽,有很多人發(fā)出了質(zhì)疑,認為它就是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完全是對中國的偏見和刻板印象,是美國的“政治正確”,中國人根本get不到。
有豆瓣用戶很早就毫不客氣地評論:

我對這樣的評價感到非常驚訝。我們看的是同一部電影嗎?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或許就是沒有什么感受。
它的場景和故事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就是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只不過披上了華裔移民家庭的外衣,營造了一場中西文化觀念的沖突。
在我看來,《別告訴她》是最接地氣的,它恰恰展示出了當代中國一個最真實的側面。
是長春,更是故鄉(xiāng)
在外國電影里,出現(xiàn)中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阿凡達》中潘多拉星上懸浮在空中的哈利路亞山,就是以湖南張家界的風景為原型。

中國城市也不少。《碟中諜3》中,阿湯哥就是從上海的高樓一躍而下。

《007:大破天幕殺機》中也有大氣華麗的浦東機場。

這是擁有獨特山水風光的美麗中國,也是摩天大樓鱗次櫛比的現(xiàn)代中國,但這絕不是我們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那個中國,不是我們記憶里有歸屬感的地方。
而在《別告訴她》中,導演選取的是她的家鄉(xiāng)吉林長春,中國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省會城市。但從女主角比莉走出機場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這才是最真實的中國城市。
差不多十個出租車司機從街邊一擁而上,他們有的敞露著肚皮,有的叼著煙頭,有的拿著保溫杯,圍著比莉問她要不要坐車,要去哪里。
這不就是我從北京回老家的感受嗎?

城市是灰蒙蒙的。
從機場回家的高架橋旁是密集的新建的和還未完工的高層商品房,還有因為開發(fā)被挖得亂七八糟的土地。

而另一邊,也有不超過八層樓的老舊小區(qū),小區(qū)里有光著膀子披著條毛巾的大爺,門口開著一家私人診所。

這不只是長春,不只是生活在紐約的比莉的家鄉(xiāng),它是我們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家鄉(xiāng)。它沒有那么繁華,甚至還帶著點兒破敗和混亂的氣息。
剛裝修好的賓館電梯就壞了,房間里的空調(diào)出風口持續(xù)發(fā)出嘎吱嘎吱的噪音。吃飯的酒店隔壁的包間里,一桌人大聲叫喝著打著麻將,屋內(nèi)煙霧繚繞。

但它也充滿著市井的煙火氣。
清晨有大媽把衣服晾在小區(qū)里的健身器材上,幾個老爺爺排坐在樓下,手里盤著健身球。奶奶早早地下樓進行晨練,還偏要拉著孫女一起鍛煉。夜晚的街邊并不高級的霓虹招牌閃爍著,賣烤串和糖炒栗子的小商販在熱情地叫賣。

這里沒有外國人熟悉的標志性的上海外灘和東方明珠塔,只有本地人才能認出的彩虹廣場和紅旗路。它不夠整潔、有秩序、現(xiàn)代化,但誰又能說這不是中國城市最普遍而又真實的樣子呢?

《白日焰火》里的哈爾濱也是這樣。老舊的居民樓,一樓開著一家小賣部,馬路也并不寬敞,一個方向只能允許一輛汽車行駛。

《萬箭穿心》里的武漢街頭,也是破舊的小店并排,馬路上行人、電動車、汽車來來往往。

那些在現(xiàn)代化的北上廣奮斗打拼的年輕人,都將回到這樣的故鄉(xiāng)。
你能說,這些中國導演拍的中國電影,都是為了刻意抹黑中國形象嗎?
電影里的細節(jié),太“中國”了
除了城市,這部電影里還有最樸實的中國文化。
在外國人看來,功夫熊貓、花木蘭,甚至《木乃伊3》中的兵馬俑,是中國文化的標志符號。
而事實上,《別告訴她》里家人共同編織的善意謊言,那些中國社會的人情世故,才是早已內(nèi)化在我們的生活里,真正該被他們看到的文化。
《別告訴她》的整個故事情節(jié),都是圍繞一家人向奶奶隱瞞她的癌癥病情展開的。
影片里除了家人“欺騙”奶奶,奶奶也曾向爺爺隱瞞病情,直到最后才告訴她。給奶奶看病的醫(yī)生,在面對比莉“我們難道不應該告訴她嗎”的質(zhì)問時,也坦言自己的奶奶患癌癥的時候,家人也一樣隱瞞著她。

西方人可能難以理解這種選擇,但對我們而言,這是上小學時就聽老師講過無數(shù)遍的“俗套的”故事,是我們長大后每個人都能熟練運用的技能。
就像豆瓣網(wǎng)友所說,“我不告訴你我裸辭了,你也不告訴我你摔了一下,我不告訴你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也沒告訴我奶奶過世了直到過年回家......”
報喜不報憂,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tài)。
拋開故事的主線,電影中也鋪滿了中國社會的各種細節(jié)。
剛見面不到兩分鐘的賓館前臺服務員瘋狂追著比莉問東問西,你從國外來嗎,哪個國家,回來干嘛,你爸爸在美國做什么,你覺得中國還是美國好。

酒店服務員穿著統(tǒng)一的服裝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高喊著口號:“顧客至上,精益求精,制造浪漫,鑄就經(jīng)典,見證幸福,感動一生”。

掃墓時姑姑特別提到要把用來祭祀的菊花花瓣撕開,是為了防止被其他人偷走。

有人覺得這是對中國獵奇式的展現(xiàn),是刻意放大了中國社會里不好的一面,充滿了導演的傲慢與自大,和對中國與中國人的偏見和嘲諷。
而我在看到這些場景時,反而會心一笑。
愛和人拉家常又充滿好奇心的陌生人,酒店、理發(fā)店的迷惑團建口號,還有總會遇到的小偷小摸,這簡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也是我們常常會吐槽的事。
難道我們只可以自己說,而不讓別人說,不愿意讓外國人看到嗎?
影片中的一次掃墓和一場婚宴,則把中國喪葬嫁娶的傳統(tǒng)習俗和現(xiàn)實狀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墓碑前,哭喪者嚎啕大哭,饅頭、蘋果和削好的橙子被一并擺上,紙制IPhone手機和外套一起被燒掉。
奶奶專注地為兒子、媳婦、孫子、孫女等等祈求保佑,小孫子浩浩則在一旁專心打著游戲。

婚宴上,婚禮司儀夸張地講著些陳詞濫調(diào)的主持詞,家人們在臺上潸然淚下,許久不見的老友聊起舊日的回憶和情愫。
大多數(shù)賓客卻只是自顧自吃著桌上的飯菜,服務員和演出者則早已在宴會廳外玩起了手機,抽起了煙。

或許有些習俗不是什么值得宣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但我也并不覺得是所謂的“蓄意抹黑”中國。它們?nèi)匀皇瞧毡榇嬖谟谖覀兩钪械?,是真實的中國的一個部分。
我們固執(zhí)地守著這一套傳統(tǒng)的禮儀和流程,只不過因為這里面都是我們血濃于水的情感和無論如何都不能割舍的家族紐帶。
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家的影子
盡管影片聚焦的是一個華裔移民家庭,但我相信每個中國家庭都能在其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影子。
比莉和奶奶打電話,奶奶含蓄地關心“你有朋友了嗎”,是“特別的朋友”。在醫(yī)院看到曾在英國留過學的醫(yī)生和比莉聊天,奶奶也會小心翼翼地問對方結婚了嗎。

為了孫子的婚禮忙前忙后的奶奶,背地里卻也偷偷埋怨孫媳婦“一點兒感情都沒有,不像我們家人”。

而其中最精彩的,要數(shù)全家人聚在一起在酒店吃飯的一幕了。
在中國的姑姑暗暗嘲笑移居美國的比莉一家,聲稱在中國想要賺100萬比在美國要容易多了。

比莉媽媽則反問,既然中國這么好賺錢,你為什么還想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

看似噓寒問暖的背后,是妯娌之間陰陽怪氣的互相攀比和刁難,是各自的虛榮心止不住地作祟。
但要是真有人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家里人終將還是會伸出援手,一起面對,就像影片里全家人共同為奶奶編織的謊言。
這一切都太熟悉了,沒有華麗的包裝,也沒有轟烈的劇情,就是這樣平淡如水的日子,是你家,我家,他家每天都在發(fā)生的事。
中國的大家庭,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點小心思,但終歸是被綁在這么一根親情的紐帶上。縱使有再多羈絆,在拍攝全家福時喊出“茄子”的那一瞬間,也都將煙消云散。

有人說,導演在電影中刻意堆砌的細節(jié)太過僵硬,太“美國”。但或許正因為導演同時帶有中西方的視角,才能捕捉到這些早已浸潤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不易被我們察覺的細節(jié)。
?這些平淡的細節(jié),就是我們?nèi)粘I畹恼鎸嵶⒛_。
?當影片結束,影院散場,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想起家鄉(xiāng)的小城和親人,有海外華人想要直接買機票飛回國,有外國人最后終于理解了這個謊言的意義。
?我想這就是這部真實的電影成功的地方。


